地震勘探原理自测练习1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8596156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6.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勘探原理自测练习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地震勘探原理自测练习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地震勘探原理自测练习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地震勘探原理自测练习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地震勘探原理自测练习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震勘探原理自测练习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勘探原理自测练习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页眉内容地震勘探原理与解释测试题一一、选择题(2分/题,共40分)(一)单项选择题(从A、B、C中选取一个正确答案)1 .水平层状介质中使用的地震波速度是()(A) 平均速度(B) 均方根速度(C) 层速度2 .时深转换使用的速度是()(A) 平均速度(B) 叠加速度(C) 等效速度3 .若上部介质波速为V下部介质波速为匕且在分界面处可形成滑行波,则此滑行波沿界1 面传播的速度为()(A) V1(B) V2)介于VV2之间的某个速度4 .形成反射波的基本条件是()(A) 分界面上下介质波速不相等(B) 分界面上下介质波阻抗不相等(C) 分界面上下介质密度不相等5. 用M个检波器组合检波且组内距

2、大于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时,对随机干扰而言其组合的统 计效应为()(A) M的二分之一次方(B) M(C) M的平方6. 多次叠加和组合检波压制随机干扰的效果相比()(A) 多次叠加的效果较好(B) 组合的效果较好(C) 二者相同7. 随着岩石密度的增加,通常地震波的速度是()(A) 增大(B) 减小(C) 不变页眉内容8. 通常地震波的速度随压力的增大而()(A) 增大(B) 减小(C) 不变9. 一般而言,在浅层和在深层的速度梯度相比()(A) 浅层速度梯度较大(B) 深层速度梯度较大(C) 二者相同10. 孔隙中流体性质主要对哪种速度产生影响()(A) 横波速度(B) 纵波速度(C) 横波

3、和纵波速度11. 主要用于地层、岩性解释及储层参数、含油性预测的速度是()(A) 平均速度(B) 均方根速度(C) 层速度12. 单个倾斜界面求得的叠加速度是()(A) 平均速度(B) 均方根速度(C) 等效速度13. 水平层状介质求得的叠加速度是() .(A)平均速度(B) 均方根速度(C) 等效速度14 .均匀介质情)兄下求得的叠加速度是()(A) 平均速度(B) 均方根速度(C)等效速度(二)多项选择题(从A、B、C、D中选取若干个正确答案)1 .影响多次叠加效果的介质因素包括:()(A) 层状介质(B) 动校正速度选取不准(C) 地层倾斜(D) 存在多次波2. 地震勘探中形成折射波的基

4、本条件是:()页眉内容(A) V2大于 V1(B) 入射角小于临界角(C) 入射角大于临界角(D) 入射角等于临界角3. 地震勘探中的运动学特点通常是指:()(A) 速度(B) 振幅(C) 旅行时(。)频率4. 用于求取激发点和检波点的静校正量的记录是:()(A) 共激发点记录(B) 共中心点记录(C) 共接收点记录(D) 共炮检距记录5 .度量随机干扰的统计特性通常使用的参数有:()(A) 平均值(B) 方差(C) 相关函数(D) 样本数量6. 把反射波时距曲线视为双曲线的条件是:()(A) 测线为直线(B) 地面为平面(C) 均匀介质(D) 界面为光滑面二、判断题(写出对和错)(1.5分/

5、题,共60分)1 .波动是一种不断变化、不断推移的运动过程,振动和波动的关系就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2 .振动传播的速度为波速,它与质点本身运动的速度有关。3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包括重力、磁法、电法、地震勘探、测井。4.正弦波的视速度和视波长一般不小于它们的真速度和真波长。5 .激发点和观测点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测线称为纵测线。6.利用直达波和折射波时距曲线斜率的倒数可以求取介质波速V1和七。7. 对于二维地震勘探而言,共激发点反射波时距曲线反映的是一段反射界面的情)兄。8. 共激发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曲率随着界面埋藏深度或t0时间的增大而变陡。9. 产生折射波的界面埋藏越深,其盲区范围越小。10.

6、在实际的地层剖面中,折射层的数目要比反射层数目少得多。来源于网络页眉内容11. 地面地震勘探中的直达波一定是初至波。12 .波面是静止的、等时的、等相位的。13 .瑞雷面波的振幅随深度增加呈线性衰减。14. 疏松地层容易产生较强面波。15 .动校正与正常时差校正在概念上是相同的。16. 地震波的振幅随激发药量的增加而线性增大。17. 连续介质中的直达波称为回折波,其射线是弯曲的。18. 组合检波可视为一个低通滤波器。19 .简单线性组合只能压制沿测线方向传播的面波,而不能压制垂直于测线方向传播的面波。20. 重复冲击和交混回向都是海面与海底间形成的多次波,没有任何本质区别。21. 速度的垂直梯

7、度是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的。22. 绕射波时距曲线是双曲线。23. 地震勘探中的垂向分辨率主要取决于地震波的频带宽度。24. 零相位子波的主极值正好对应于反射界面的位置。25 .界面倾斜时共中心点也必定是共反射点。26. Dix公式适用于水平层状介质。27. 均方根速度不小于平均速度。28 .动校正就是消除炮检距不为零引起的反射波旅行时差。29. 遵守费马(Fermat)原理传播的地震波沿最短路径传播。30. 形成反射波的条件是分界面上下两种介质的速度不相等。31. 地震勘探中面波的振动轨迹是线性的。32. 按照波在传播过程中质点振动的方向进行分类,地震波可以分为纵波和横波。33. 按照波动所能传播的空间范围进行分类,地震波可分为体波和面波。34. 按照波在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路径的特点进行分类,可把地震波分为直达波、反射波、透射 波(透过波)、折射波等。35. 按照波面形状进行分类,地震波可分为球面波、柱面波和平面波。36. 按照各种波在地震勘探中所处的地位进行分类,地震波还可分为有效波、干扰波和特殊波。37. 纵测线24道接收、三次覆盖、端点激发时,激发一次后激发点向前移动的道间距数为6。38. 组合检波中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可由振动图求取。39. 地震子波一定是零相位子波。40. 反射定律也可用惠更斯原理加以解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