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学笔记整理版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8564066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传播学笔记整理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网络传播学笔记整理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网络传播学笔记整理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网络传播学笔记整理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网络传播学笔记整理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网络传播学笔记整理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传播学笔记整理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网络传播学笔记 网络虚拟社会的特点:(1)自由性(2)开放性(3)虚拟性 虚拟实在是指在效果上,而不是在实质上。(4)非人性化网络传播的优点:(一)更具经济性。(二)更具保存性。(三)更具检索性。(四)更具互动性。网络传播细可分为网络人际传播、网络群体传播、网络组织传播、网络大众传播 网络人际传播是指个体间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以文字和网络符号为主要手段所进行的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传播活动。网络作为人际传播平台时,受众的心理包括:1、要求被认同的心理;2、渴望交流的心理;3、代入的心理(指受众无力实现却又想获得虚幻满足的心态);4、逃避心理;5、自我表露与隐匿;6、网上印象与表演;7、求“异”思

2、维与情感诉求。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1网络人际传播是一种以文字交流为主的传播。既挑战语言文字,又挑战交际策略。2 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广泛性。3 网络人际传播常常具有偶然性。4 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匿名性。5 个体在网络人际传播中具有多重性。网络人际传播的利用:(一)个体对网络人际传播的利用1. 网上积极的人际交流,能扩展人们的交际范围与能力,增加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交流机会。2 网上人际交流如E-mail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3网上交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缓解人们的现实生活压力,调节心情。有时可起到心理治疗的作用。但滥用则可能带来相反的 效果。(二)新闻传播与人际传播l. E-mail或聊

3、天,可以成为一种采访手段。2通过E-mail这种方式,来加强读者与编辑之间的交流。3通过聊天室来加强读者之间、读者与专家之间、读者与名人之间、读者与报道对象之间或读者与记者编辑之间的交流。4传统媒介可以利用网络人际传播,加强传播效果。例如在广播电视直播节目中,开通聊天室或BBS。 网络群体的形成途径:(1)将物理世界已经存在的群体复制到网上:班级 成员相对固定、交流模式变化不大、稳定性较强、具有一定的排外性等等(2)通过网络形成的新群体:红客联盟、论坛里面、网络同居等来源面宽、流动性大、稳定性不够、易消失等网络群体传播的特点:1、成员身份公开性与匿名性并存2、重新赋权3、群体压力程度与成员对群

4、体的认同度有关网络中的组织传播分类:(1)内联网:主要实现组织内的传播(2)互联网:主要实现组织外的传播内联网与组织传播1、内联网可以实现的功能主要有:Web、电子邮件、公告板、论坛、短信、ftp等2、内联网给传统组织传播带来的影响:(1)内联网改变了传统的组织结构,实现了信息的共享 使组织的结构由“金字塔”式变为“网络式”。(2)内联网改变了组织成员间的交流方式 在互联网上,组织宣传活动主要是以建立网站的形式展开。与传统的宣传活动相比,网络宣传具有以下特点:1、组织在宣传活动中可以更好地掌握主动权2、组织的网络宣传活动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网站的影响力 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网络的特点:1、

5、信息发布的低“门槛”2、资源的无限性3、传播的跨国界4、传播的灵活性传统媒介的传播一般特点是点对面,而在网络中,传播可以几种方式存在:点一一点,点一一面,面对面。 从传播的时间性来看,网络传播可以是同步传播,也可以是异步传播。5、传播的互动性6、传播信息的多媒体化7、信息呈现方式的非线性8、大众传播与其他形式传播的进一步融合9、网络不仅仅是媒介网络不仅是媒介,它还是一种虚拟空间,一种生活平台,一种商业平台。10、小众化11、提供完全个性化的服务RSS 服务等网络对传统媒体的挑战:新兴媒体出现以后,旧媒体都会面临一个生存问题。 目前,人们对此的认识有以下几种:1、旧媒体不会灭亡2、网络媒体必然代

6、替传统媒体3、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融合。4、网络媒体将成为一种主流媒体,传统媒体将让位于网络媒体而边缘化、非主流化。 互联网对报纸的冲击:1、读者被分流,发行量下降。2、报纸的广告开始被分流。3、由于信息越来越多地通过无纸化传递,印刷品也将不断减少,很多报社的对外承揽的印刷业务将受到网络的影响。 国内报纸电子版的现状与缺陷现阶段一个比较成熟的报纸电子版有以下的内容:提供报纸的主要内容甚至是全部内容,提供同一集团其他媒体的内容,提供繁体字版和英文版,提供为读者服务的相关数据库,提 供旧报查阅服务,提供读者信箱以方便双向交流,设立广告栏目吸引广告客户,提供热门的站点方便读者等。报纸如何面对网络时代1

7、、报道思维:由平面到立体建立新报道模式,充分发挥报纸的优势,应对网络的挑战。强化综合报道,应对网络信息的散碎化特征。因为经过思考和分析的新闻具有深度,具有网络不可替代的优势。在互联网时代,报 纸除了刊载新闻外,将报道重点逐步转到跟踪报道、连续报道、专题报道、系列报道等深度报道上来,无疑是一种有力的竞争手段。 2、版面编排:由线性到感性,强化新闻图片的作用活跃版面。 文字具有线性特征,在阅读时需要读者充分调动思考。网络媒体集中了各种传播符号,拥有比旧媒介更全面的符号系统,既有文字、图 表,也有大量的“感性符号”,如声音、图片、动画等,报纸在版面编排过程中,对“感性符号”更加重视。 首先,新闻图片

8、在版面上的地位不断提高,数量增多,篇幅加大,大量采用成组照片。其次,标题字号普遍加大,在版面上更加突出、醒目,读者完全可以按照网络阅读习惯,先浏览标题再有选择地详读。 第三,线条、色块、色彩的运用更加频繁。第四,稿件的排列越来越多地采用模块式结构,模块式编排已经取代穿插式编排,成为当代报纸版面设计的主流。各组新闻犹如各个网 页,之间少有交叉,组成相对独立而又互相联系的版面系统,帮助读者在简洁的环境下接受信息,从而改变以往容易使人疲劳的阅读环境 和线性阅读习惯。3、区别于网络媒体信息繁杂、良莠不齐的特点,增强自身可信度,固守纸质媒体的权威形象。4、报纸要以自身特色求生存。发展地区性新闻,个性化报

9、道,平民化报道,加强时效性。5、报业须朝社会公众媒体方向发展。 加强受众地位的研究,报业应当把满足社会公众信息需求、创办更多的社会公共媒体作为发展的方向。6、利用互联网把“短腿”加长,提高竞争力,促进事业发展。利用网络提高新闻发现能力。 利用网络增加新闻采访手段。报网联动扩大新闻效果。 可以考虑与网站之间交换稿件、交换栏目、共建栏目等。7、学会利用时间差,加强早间报道。 传统的广播事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挑战之一:新型媒介崛起带来的受众分流。 挑战之二:来自广播传输的技术限制。挑战之三:是网站的廉价传播成本对传统广播的大投资构成的威胁。 挑战之四:广播的转变对为其服务的新闻从业员素质提出了新的

10、要求。 挑战之五:是在媒介的整合兼并中如何保持广播特色。挑战之六:是从业人员的观念冲突。广播如何应对挑战1、融入网络,通过进入互联网,弥补广播的缺陷,拓展广播的功能,在竞争中争取主动地位。2、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改造广播节目生产和播出手段。3、实现思维方式的变革。4、发挥广播之所长,巩固既有的听众群。5、办出特色,办出精品节目。6、媒体结合,资源共享,将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数字电视(DTV),是指从电视节目采集、录制、播出到发射、接收全部采用数字编码与数字传输技术的新一代电视,是在数字技 术基础上把电视节目转换成为数字信息(0, 1),以码流形式进行传播的数字形态,综合了数字压缩、多路复用、

11、纠错掩错、调制解 调等多种先进技术。“网络电视”(IPTV),是集互联网、流媒体、通信等技术于一体的,利用宽带互联网和互联网协议传送流媒体数据,以电视机加机 顶盒或电脑为电视接收端,为用户提供交互功能的一种崭新的数字电视业务。网络时代的电视传播新趋势1、电视传播网络化2、电视内容多样化3、传播方式双向化4、电视服务商业化 网络新闻与电视新闻 网络新闻的比较优势1、话语权的解放与互动式信息传播2、舆论的非中心化与个性信息传播3、全天候新闻报道与滚动式信息传播电视新闻的比较优势1、公信力、权威性2、主持人的人格魅力3、电视新闻报道的形象可感性4、强大的人才资源优势电视新闻的发展态势1、创建电视新闻

12、频道2、“网上造浪”,新闻栏目上网3、互动电视时代的信息互动4、更新信息传播形式5、构筑信息平台,传播特色新闻 首先,电视新闻要成为高密度的信息场。其次,就是电视新闻内容与形式要生动鲜活。6、确定电视新闻节目定位及文化品味追求7、实施品牌战略8、建立具有特色的电视新闻传播形式9、注重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10、突出电视新闻独有的语言特色11、贴近受众生活,体现人文关怀受众地位的改变:1、受众本位意识增强。受众的这种本位意识主要表现在: 第一,自主意识增强、个人独立性增强。第二,平等意识加强:网络受众在信息面前人人平等。第三,维权意识渐浓。2、新型的传受关系和角色转换。网络受众的整体特点1、个性化

13、网络传播意义上的“受众”,不再是一个只有一种性格的整体(单数),而是无数个个体的相加(复数)。2、主动性网络受众的主动性也体现在使用新闻的方式上的很大转变。受众成长为独立的理性个体,网络中的受众开始思考了 网络受众的主动性还体现在受众与媒体的即时互动上。此外,受众接受指向更明确.3、权利化4、虚拟化网络传播对受众接近权的突破 接近权,指“大众即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皆应有接近、利用媒介发表意见的自由”。网络对于受众接近权实现的积极意义: 1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介的信息准入特权。2网络使个人意见获得有力传播。3网络使传统媒介的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网络正在实现受众接近权1信息传播的另一种渠道。2弱势信息

14、获得沟通交流的机会。3网络与传统媒体的联动效应。网络受众对网络传播过程的参与(一)以新的方式获取信息(二)直接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三) 对网络议题的重构与制定网络受众新闻观念的转变(一) 追求新闻的软化和泛化(二) 追求新闻的“全时性”(三) 对新闻深度的更高要求 加强网络把关的必要性:1信息的开放性和匿名性导致“噪音”掺杂其中2受众所拥有的主动性增大了不良信息的点击率3网络的交互性和迅速及时大大加速了不良信息的传播“把关”理论的新特点:1、“把关”标准更趋向于市场化,尺度逐步放开。商业网站新闻的成功使新闻媒体网站审度自身,纷纷为新闻选择重定“关卡”,抛弃过份政治化的宣传导向,力求走

15、受众路线,向市 场化过渡。2、“把关”难度日益增大。首先,网络的海量降低了“把关”面。第二,十分强调速度的网络增加了“把关”的难度。第三,网络的操作简单导致“把关”非组织化。3、“把关人”角色泛化。随机变换的传受定位、无集权的管理机制,造成互联网空间的“把关人”角色不断变化。把关人也变得复杂,参差不齐。 把关的层次:一种是微观的,即个别的媒体网站对于自己站点内容的把关; 另一种是宏观的,即在整个网络传播环境中的“把关”。 实际上,在网络传播中,被削弱的主要是政府的“把关”功能而不是专业新闻机构的“把关”功能。 大众传播理论中的“把关人理论”实际上是指媒体所从事的把关。以上关于“把关”层次的区分,实际上也表明,在网络中,传统的“把 关人”还是存在的,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起作用。尽管从数量上看,受众可选择的余地大得多,但这并没有改变传播者的先导地位。受众最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