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民族民间音乐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8530862 上传时间:2023-12-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民族民间音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河南民族民间音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河南民族民间音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河南民族民间音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河南民族民间音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民族民间音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民族民间音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民间音乐的发展现状河南民间音乐的发展现状河南民歌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民歌,遍及河南省境内各个角落。由于中原地区自宋、元、明、清以来,在民歌基础上,曲艺演唱,以及戏曲音乐发展较早较快,民间群众的文艺活动,多为戏曲曲艺音乐所代替,河南民歌现任多分布在偏僻的山区和省内的一些边沿地区,风格格鲜明,品种(或歌种)以及数量上也是比较多的;有些民歌现在还和民间的舞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部分发展成为曲艺或戏曲,或者被曲艺,戏曲吸收应用,现在流行的民歌除了和劳动结合紧密的号子、夯、硪歌和少量的民歌之外,其余多半是流行在城市集镇里的小调。研究一个地区或者一个民族的民间音乐,详细的了解调式和音阶

2、在其音乐中的应用是很重要的,因为调式和音阶是形成一个民族或地区音乐特点很重要的因素。我们河南从已收集到的民歌资料中来看,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在民歌中全有应用。但是以“徵、宫”两种调式为最多,可以说河南民歌以徵、宫调式为主。其他如商调式和角调式较为少见,仅在信阳地区的一些县里较少数的几首民歌中应用。羽调式在平原地区的民歌中也较为少见,它主要在山区的民歌中应用,调式交替,临时转调和移调终止(即离调终止)的情况,在河南的民歌中也有运用,但其数量较少。河南民歌使用的音阶是很丰富的,大量的民歌使用的五声音阶,同时也有出现“4”(或#4)或“了”的六声音阶即:1 2 3 4(或#4)56或1 2 3

3、 5 6 7和“4和7”全出现的七声音阶(即:1 2 3 4 5 6 7 )。但是河南的七声音阶里所出现的“4和7”两个音都不是十分稳定的,往往是游移在“4”和“#4”以及“7”和“b7”之间,介于两音之间即4和7的音位上。河南民歌中“4”、“7”出现的七音音阶,使中原民歌的风格特色,显得更加浓郁突出。形成一个地区民歌风格的因素很多,如人民居住的自然环境;人民在这个环境中的生活、生产和阶级斗争的情况;以及人们在这个环境中长期以来形成的风俗习惯,乡土人情,志趣爱好等等,这些都对民歌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一个地区人民群众由于地理条件而形成的语言、音韵、声腔、音调等的不同,它们也影响着民歌的旋律、节奏

4、、调式、音阶等方面的差异。河南虽然地处于中州音韵的大平原领域之内,但是它东西南北绵亘千余里,山区平原地势悬殊很大,人们的生活习惯、生产劳动、语言音调以及各项活动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别,因此也形成了各个区域性民歌风格上的不同。对于河南的民歌风格,我们大致划分了以下几个区域。大别山,桐柏山区这个地区的山歌、田歌,调子高亢嘹亮,灯歌、小调及其种类的民歌,曲调则是活泼跳荡,轻盈明快。伏牛山区和和南阳地带这个地区的民歌风格敦厚朴实,新颖酣畅,中州韵味浓郁,像淅川的锣鼓曲,镇平、南阳一带的灯歌,曲调中更多的保持了中州的音韵。豫西山区的民歌风格这个地区以卢氏的劳动号子尤为突出,其曲调粗犷朴质,声腔浑厚有

5、力,多在田间劳动时吆喝劳动号子。平原地带的民歌风格小调较多,旋律多为五声音阶,曲调平缓流畅,柔和优美。例如巩义纺花歌。中原劳动号子号子的风格上,除了各个河流上的船工号子稍有差异外,其他如夯歌、拉板车号等等,他们都是以中州语言形成的曲调,其基本上是一致的。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情况来看,河南民歌的风格,就是将河南范围以内,把各地不同的风格的民歌,集在一起的民歌风格的总汇。这就好比把许多色彩鲜艳的花朵聚集在一起,簇拥成一束五彩缤纷的大花束。此外还必要说及一点的是:河南边缘有一些地方的民歌和临近省的民歌有相通和相似之处,甚至还有完全相同的,我们也都慎重的把它们收入其中,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珍贵的遗产,也是民

6、歌“隔山隔水不隔音”必然存在的结果。民族民间音乐是一切音乐艺术的基础,承载着浓郁的民族气息,放射着灿烂的光芒,是一个民族精神世界的写照,各种类型的民间音乐所表现的内容,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不仅是一种音乐现象,也反映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俗、语言、美学观点等状况。然而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许多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已经原貌消失,有的甚至遭到全面的破坏,尤其进入21世纪之后,新事物不断出现,我们的社会演变成“快餐式”的发展,所以传承和保护民族民间音乐已迫在眉睫。关于这个问题,以下是我的观点:首先,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民族民间因音乐对当代的重要性。 这种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是优

7、秀的传统文化方面,更是由于它给人以有益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实,刚刚开始上这门课时,我对民族音乐也不太能接受,一直接触的都是流行音乐,民族音乐听起来总是觉得乡土气息浓重,但是不断接触下来,反而觉得民族音乐正是由于源于生活,接地气,反而让人踏实不浮躁,而这又是现代社会人最最缺乏的品质,在普遍的空虚、冷漠的精神“贫困”之中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其次,要优秀的民间音乐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必须顺应社会发展,有所创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的高度发达,人们的生活节奏、思想观念等发生了巨大改变,一些民族音乐在某种程度上不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要。例如,我国的国粹京剧艺术,虽深受老年人喜爱,青年人则知之不多,

8、会唱的更是寥寥无几。在这样的形势下,民间音乐只有加强保护、不断创新、协调发展、保持特色,才能跻身于音乐艺术之林,显现其独特魅力。“西部歌王”王洛宾是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的音乐之所以能有巨大的影响力,与其音乐形式是分不开的。他所整理的民歌,在很多场合都是以流行音乐的形式来演绎的,人们可以很快地接受这些作品。如果音乐工作者也可以把民族性强的、专业性强的民族音乐放低门槛,先吸引普通大众来关注它、了解它,正确地引导大众欣赏我国的民族音乐,在人们对其产生兴趣后再深入去研究它,从而更完好地去传承中国民族音乐,是不是会更好呢?再者,以往传统民间音乐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这种无意

9、识无体系的传播方式决定了民间音乐的不稳定性,许多优秀的民间音乐已经失传了。所以我认为,在现代,民族音乐的传播与传承要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有意识的传播。学校教育作为传播文化知识的专门场所,是其他任何传播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一旦进入教育系统,就会以教育自身的规律将其整理、归纳、重组,并将其系统化和体系化,最终形成教材并通过授课的形式而继承。把民间的传承方式与现代学院式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把民族民间音乐引入课堂,从根本上培养传承人对民族音乐的自信心,并且喜欢上它,让民间音乐得以最好的传承。民族音乐的发展不能割断历史,任何时代的音乐都离不开对音乐传统的继承。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任何一种优秀的传统音乐,只有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地改造和创新,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反映活生生的当代生活,并给现实生活以永不枯竭的推动力。要在继承中发展,是一切事物的根基,是民族民间音乐保护与传承发展的基本法则。如今是注重教育的时代,要把无意识传播方式转换为有方式的传播,只有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民间音乐,它才会得到更广更好的发展。推荐精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