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分析仪分析项目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8529211 上传时间:2023-12-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尿液分析仪分析项目测定标准操作规程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尿液分析仪分析项目测定标准操作规程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尿液分析仪分析项目测定标准操作规程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尿液分析仪分析项目测定标准操作规程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尿液分析仪分析项目测定标准操作规程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尿液分析仪分析项目测定标准操作规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尿液分析仪分析项目测定标准操作规程(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尿常规项目标准操作干化学法(一) 标本的采集及保存尿常规检验通常以新鲜晨尿为宜,但门诊患者可以随机留尿。尿液标本采集应使用洁净带盖的一次性容器,避免经血、白带、精液、粪便混入。标本留取后要及时送检。对于不能立即检查的标本,在冰箱内一般可保存6-8小时。要根据检验项目的需要,选择不同的防腐及保存方法。(二) 校准1 校准试纸条:与仪器配套的试纸条2 校准方法:一共2条校准试纸条,只作为日常校准用,一般只用一条,另一条为备(三) 检测项目1 葡萄糖1.1原理 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原理。在有氧条件下,葡萄糖被葡萄糖氧化酶氧化成葡萄糖醛酸和过氧化氢,后者在过氧化物酶的催化下释放出初生态氧,使色原邻甲联

2、苯胺(或碘化钾)呈现不同的颜色变化,其颜色深浅与尿液中葡萄糖含量有关。 本法检测范围为微量()约5.6mm/L;弱阳性(+)约13.8 mmol/L,阳性(+)约27.5 mmol/L,强阳性(+)约55.5 mmol/L,最强阳性(+)约111mmol/L.1.2注意事项 1.2.1 维生素C能干扰低浓度的尿液葡萄糖测定,使结果呈假阴性。可将尿液煮沸数分钟以排出维生素C的干扰。酮体能降低葡萄糖检测的敏感度或使检测呈假阴性。 1.2.2 干化学葡萄糖氧化酶法对尿液葡萄糖监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有所不同,仅是一般的定量过筛试验。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最好采用葡萄糖定量试验。1.3 参考值 正常人肾糖阈

3、为9-10 mmol/L,一般情况下血糖浓度比较恒定,空腹是为4.44-6.00 mmol/L,进餐后8.88-9.99 mmol/。精神小球滤过的葡萄糖几乎全部由肾小管重吸收,仅有极其微量的葡萄糖随尿液排出,一般定性试验为阴性。1.4 临床意义 1.4.1 生理性糖尿生理性糖尿包括饮食性糖尿、应急性糖尿和妊娠性糖尿,呈一过性,当去除生理因素后即可恢复。1.4.2 病理性糖尿 病理性糖尿分原发真性糖尿和继发性高血糖性糖尿,前者如糖尿病、肾性糖尿病;后者如甲状腺功能抗进、垂体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胰岛a细胞瘤、库欣综合症、胰腺疾病、严重肝功能衰竭。2 胆红素2.1 原理 采用重氮反应法原理,在强

4、酸介质中,胆红素与重氮化的双氯苯胺偶联,形成紫红色的重氮色素,其颜色深浅与尿中胆红素浓度有关。本法检测范围为弱阳性(+)约8.6umol/L;阳性(+)约17.1 ;强阳性(+)约51.3。2.2 注意事项 2.2.1 尿液标本宜新鲜,避免阳光直射而使胆红素转变成胆绿素导致检测结果呈假阳性。2.2.2 高浓度维生素C和亚硝酸盐可抑制偶氮反应,导致胆红素检测结果假阴性,吡啶、吲哚酸在低pH值条件下可导致假阳性反应。水杨酸盐、阿司匹林也可使本试验结果2.3 参考值 阴性2.3 临床意义尿胆红素阳性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病毒性(或中毒性)肝炎、肝硬化以及其他肝病。3 酮体3.1 原理 在碱性

5、条件下,亚基铁氰化钠与尿液中乙酰乙酸作用,产生紫色放映,其颜色深浅与酮体含量有关。本法检测范围为微量()约0.9 mmol/;弱阳性(+)约1.7 mmol/L,阳性(+)约8.6mmol/L,强阳性(+)约17.2 mmol/L,最强阳性(+)约111mmol/L.3.2 注意事项3.2.1本法只检测尿液中的乙酰乙酸,不与丙酮或或B-羥丁酸反应,故与传统的化学法结果略有差异。检测敏感度为0.5-1.0 mmol/L。3.2.2不同病因引起的酮症,其酮体成分有所不同。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早期患者中,主要酮体形式是B-羥丁酸,乙酰乙酸很少或缺乏。因此,干化学分析可出现假阴性结果或对总酮体量的估计不

6、足。相反,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症状缓解之后,乙酰乙酸含量反而比初始急性期增高。3.2.3乙酰乙酸受热易分解成丙酮,故尿液标本宜及时送检。3.2.4尿液含量有大量色素或大量左旋多巴代谢产物时,可导致假阳性结果。3.3 参考值阴性3.4 临床意义尿酮体阳性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饥饿、剧烈运动、营养不良等。4 相对密度4.1 原理高分子电解质共聚体的解离常数(pKa)随尿液离子浓度而变化,离子浓度越高,其酸性基团(H+)解离越多,H+可与酸碱指示剂反应,通过溴麝香酚蓝的颜色改变,显示尿液的相对密度值。尿液中离子浓度较低时,呈蓝绿色,离子浓度升高则转向黄绿色。4.2 注意事项4.2.1 电解质共聚体有多

7、甲乙烯酸马来酐和甲氧乙烯顺丁烯二酸两种,后者更为常用。本法检测范围从1.005开始,每隔0.005递增,至1.030止,低于前者或超过后者,报告“1.005”或“1.030”。4.2.2 干化学分析测定尿液相对密度不受葡萄糖含量的影响,但对尿中蛋白质较敏感。尿中蛋白质含量每增加1%,则尿液相对密度增加0.003。另外,X线造影剂可使含防腐剂的尿液相对密度增加到1.050。4.2.3 本法受尿液pH值得影响较大,pH6.5时,应在测定结果上增加0.005作为因尿液pH值影响的补偿。4.2.4 干化学分析尿液相对密度检测范围为1.005-1.030,新生儿尿液相对密度在1.002-1.004之间。

8、4.2.5 由于本法检测结果的数据间隔较大,对尿液相对密度过高或过低的标本检测不够敏感,因此,仅限于筛选试验。本法的参比方法为折射仪法。4.3 参考值正常人尿液相对密度主要受尿液中所含氯化钠和尿素的影响。通常饮食条件下,尿液相对密度波动在1.015-1.025之间。4.4 临床意义 病理状态下,尿液相对密度随尿液中所含的溶质成分而改变。因此,尿液相对密度检测时了解肾脏浓缩功能的一项简易指标。尿液相对密度增高见于急性肾炎、糖尿病、蛋白质、高热等。尿液相对密度降低见于慢性肾炎、尿崩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及肾功能不全多尿期。慢性尿崩症时,由于尿量极大,尿液外观如水,相对密度极地,几乎等于1。尿液相对

9、密度连续测定较一次测定更有价值,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可呈现持续性低相对密度尿。5 PH值5.1 原理 将甲基红(PH4.6-6.2)和溴麝香酚蓝(PH6.0-7.6)适量配合,组成复合型指示剂,呈色范围为pH4.5-9.0(橘黄色-蓝色),其颜色变化与尿液pH值相关。本法检测范围限于pH4.5-9,每隔0.5单位递增。5.2 注意事项5.2.1 尿液pH值主要取决于尿中磷酸二氢钠和磷酸氢二钠的相对含量,并因饮食情况而异。每当进食后,由于胃黏膜分泌大量盐酸以助消化,此时尿液pH值显一过性增高。夜间人睡后,由于呼吸变慢呈轻微的酸中毒,故尿中pH值发生变化。5.2.2 标本不宜久置,以免细菌分解尿液成

10、分,使pH值发生改变。5.2.3 可利用尿液pH值测定,对尿蛋白、尿相对密度等易受pH值影响的干化学分析加以监控。5.3 参考值 4.6-7.4进食肉类或蛋白质多者呈弱酸性,进食植物性食物多者呈碱性。5.4 临床意义 酸性尿见于尿路结核、代谢性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服用氯化铵、氯化钙、稀盐酸机体内蛋白质分解增加、痛风等。 酸碱尿见于剧烈呕吐、碱中毒、肾功能不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小管性酸中毒、尿路感染及服用碱性药物等情况。 另外,尿液pH值变化与尿结石的形成关系密切,应用尿液pH值测定监测肾结石患者的尿液酸碱度变化可以指导临床用药。如尿酸和胱氨酸结石在酸性条件下容易形成,而磷酸钙结石在

11、碱性条件下容易形成。6 蛋白质 6.1 原理 根据PH指示剂蛋白质误差原理而设计。尿液中蛋白质阳离子基团(白蛋白)与指示剂四溴酚蓝(或四氯粉丝溴酚酞)阴离子基团结合,导致指示剂进一步电离,从而产生颜色变化,其颜色变化与尿液蛋白质含量有关。本法检测范围为弱阳性(+)约0.3g/L;阳性(+)约1.0g/L强阳性(+)约3.0g/L;最强阳性(+)约10.0g/L6.2注意事项6.2.1干化学分析检测尿蛋白有3类不同的方法,除指示剂蛋白质误差外,还有Urine-TP和Micral-Test法。前者类似考马斯亮蓝法,能同时检测白蛋白、球蛋白及本-周蛋白;后者虽采用层析扩散和免疫技术,也只能检测白蛋白

12、。6.2.2本法检测球蛋白的敏感性仅为白蛋白的1/1001/50,而璜基水杨酸法对白蛋白和球蛋白的敏感性基本一致。因此,NCCLS推荐璜基水杨酸法最为干化学分析的参比方法。但必须注意,璜基水杨酸法易受尿中存在的某些盐类结晶的干扰。6.2.3干化学分析及其他化学检测尿蛋白由于试剂组成不同,其检测敏感度也有较大差异。四溴酚蓝法为150-300mg/l,与加热乙酸法相当,但低于璜基水杨酸法(50100mg/l),而四氯酚四溴酚酞法为60mg/l。干化学分析均不能检出本-周蛋白。 6.2.4尿液pH值变化对检测结果影响较大,特别是服用奎宁、奎尼丁和嘧啶等药物者的强碱性尿液会出现假阳性反应。此外,阿斯匹

13、林、青霉素、庆大霉素、氯丙嗪、灰黄霉素、干扰素、利福平、磺胺类、泼尼松、非激素消炎剂、造影剂等均可导致假阳性反应。 6.2.5尿液标本如含有其他分泌物或较多细胞成分也可出现假阳性反应。6.3参考值 正常人终尿蛋白质含量很少,用干化学法分析检测为阴性。6.4临床意义正常人血浆内分子量69000的蛋白质极少从肾小球滤过,15000的蛋白质可自由的从肾小球滤过,但95%-96%被肾小管重吸收,故尿中蛋白质含量很少。6.4.1生理性蛋白尿 生理性蛋白尿又称功能性蛋白尿,指泌尿系统并无器质性变化,尿液中暂时出现蛋白尿。由于剧烈运动、长时间直立、高温、和受寒冷等因素,引起肾血管痉挛或充血,导致肾小球通透性

14、增加而致。此种蛋白尿多为一过性。6.4.2病理性蛋白尿 病理性蛋白尿是指器质性病变导致尿液中持续出现蛋白质。可分为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混合蛋白尿和溢出性蛋白尿。 肾小球性蛋白尿:因炎症等因素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大量滤出,超过肾小管冲吸收能力引起蛋白尿。见于原发性与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肾淀粉样变、糖尿病肾病、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肾小管性蛋白尿:因炎症或中毒引起肾近曲小管对低分子蛋白质的重吸收障碍,导致尿中出现蛋白质。见于间质性肾炎、肾盂肾炎、中毒性肾病及肾移植后的排斥反应等。 混合性蛋白尿:肾脏病变同时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使蛋白质滤出增加且重吸收减少引起蛋

15、白尿。见于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狼疮性肾炎、多发性骨髓瘤、糖尿病肾病等。 溢出性蛋白尿:肾脏正常,肾外疾病导致循环中低分子量的蛋白质增多,使肾小球滤出增多,超出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引起的蛋白质。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急性血管内溶血及单核细胞白血病。6 尿胆原7.1 原理 根据偶氮结合法原理,尿胆原在强酸条件下和重氮盐偶联形成胭脂红色素,其颜色深浅与尿胆原含量有关。7.2 注意事项7.2.1本法的敏感度为4mg/L.7.2.2正常人每天尿胆原排出量波动较大,夜间和上午较少,午后2点-4点时达最高峰,并与尿液pH值成正比。7.2.3尿液标本宜新鲜,避免阳光照射使尿胆原氧化成尿胆素呈假阳性反应。7.2.4磺胺类药物对本法有干扰,尿中含有甲醛可是结果呈假阴性反应。7.3 参考值 尿胆原主要来自胆红素的分解。生理情况下肠道细菌分解形成的胆素原族化合物,绝大部分随粪便排出,约有10%-20%进入肠肝循环,其中仅有极少部分进入体循环后,随尿排出。故正常尿液中只含有少量尿胆原(3-16mol/L)。7.4 临床意义 尿胆原浓度增高见于溶血性及肝细胞性黄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