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执法工作总结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8502006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综合执法工作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农业综合执法工作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农业综合执法工作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业综合执法工作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综合执法工作总结(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农业综合执法工作总结 202X年,县农粮局执法大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通过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及农产品危害行为,净化了农资市场,确保了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现将20X年农业综合执法工作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做法及主要成效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一是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执法队、相关站室长和各乡镇农技站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农粮局农业执法大队,由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具体工作,做到任务落实,责任到位,确保工作深入开展。二是根据

2、工作要求,在年初制定并下发了202年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方案、202X年农业行政执法工作方案及各相关专项整治工作方案,部署了水产品禁用药物和有毒有害物质专项整治工作,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 2、加大宣传,增强群众法律意识。利用“3.5”“送放心农资下乡”等活动和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向群众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药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国家禁用限用农药”、“瘦肉精的危害”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知识,全年共发放宣传单1万余份,使群众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在我们的工作在他们生活中起到效果。 3、加强培训,充分提高执法力度。积极参加省、市的学习和培训增强工作人

3、员的整体素质。今年共参加了省级培训3期;市级培训1期。参加培训人员8人次。 、强化农业监管,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一是加强了对我县农资市场的执法检查,做到从源头上控制农业投入品的质量。全年共检查农业投入品经营户15余户。对6家有违法行为经营户作出了行政处罚,包括生产销售不合格农产品1起案件、不合格农药5起案件。共计罚款万余元。对00余家进行了警告、教育和责令改正。没有发现一起无证无照经营户,没查出销售转基因玉米和水稻的经营户;二是配合省、市有关部门对全县的农产品、农业投入品进行了抽样送检,共送蔬菜、水果、茶叶、肉类、禽蛋、饲料、动物尿样等10多个样品。并接受了省移送的一起生产销售不合格禽蛋;处罚一

4、起生产不合格农产品案件;三是对全县4个蔬菜生产基地进行了监管,并建立了生产档案,指导基地生产者正确使用农业投入品。四是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监测。在畜产品上,县城派驻了名检疫员专门负责县定点屠宰场的动物产品检疫,各乡(镇)有1-名检疫员负责交易市场的动物产品检疫。对县生猪定点屠宰场进行了定期“瘦肉精”等违禁药物检测,按日屠宰量的10%抽检。现已检测尿样00余份,对全县规模养猪场开展不定期检测,每季度至少抽检次,已检测尿样200余份,通过检测尿样,没有发现不合格产品。在蔬菜方面,抽检了蔬菜生产基地、南、北农贸市场以及耀升国际饭店等大型活动接待的蔬菜和水果,共抽检蔬菜2批次,226个样品;水果1批次,

5、33个水果样品。蔬菜合格率为90%,水果合格率为00;五是开展兽药生产经营专项整治工作。全县有饲料经营店37家、兽药经营店25家,生猪规模养殖场32家及散养户000余家。我局工作人员针对饲料、兽药经营店,生猪规模养殖场及邻近规模场的部分散养户进行了专项整治。截止目前,还没有立案查处一起关于兽用抗菌药的案件。六是兽药经营许可证办理情况:县城城区内3家已通过兽药gsp认证,指导另家申请延期办证。乡(镇)有21家,按照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相关要求,均未通过验收,现已全部取缔;七是完成了上级关于“三品一标”的各项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 1、农药抽样送检工作存在经费不足。 、行政处罚裁量过低。 、执法装备简单,执法人员偏少。 4、与相关部门联动有待加强。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1、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加强市场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市场管理制度。 2、加大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力度,重点做好对肥料、农药的抽样送检工作,查处假劣农业投入品的经营行为。 3、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素质,并做好农资经营人员的相关培训。 4、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 5、加强部分协作,进一步建立完善部门联动机制。第 1 页 共 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