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民族大融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8501011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促进民族大融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促进民族大融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促进民族大融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促进民族大融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促进民族大融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促进民族大融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促进民族大融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促进民族大融合第三单元第 3 课教案一、教材分析【课程标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及评价。【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 )识记:农业、手工业、商业的表现;尊儒崇经, 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仪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汉 族风俗习惯成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鲜卑族的文化精华融 入汉族文化中;( 2)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社会在经济、政治、风俗习惯 的变化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认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政权 封建化,民族的交流与融合这三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 对联系的;( 3 )探究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促进了 北方以鲜卑族为中心的民族大融合,消除了民族隔阂,为国 家由分裂到统一奠定了基础。培养学生

2、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 和提高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2、过程与方法:( 1)小组讨论:通过对北魏孝文帝历史作用的分析, 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辩证分析、比较能力,以及提高学生 运用正确历史观评价历史任务的能力;( 2)查找有关孝文帝资料:认识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 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和民 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 展的动力之一,还应看到其锐意改革、不断创新的精神,与 时俱进是一个国家、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 2)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促进了民族大融 合,进而认识到孝文帝是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

3、改革 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3)课堂讨论孝文帝改革和民族大融合推动了中华民 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 展的潮流。【教学重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孝文帝改革后的影 响: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政权封建化,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这三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孝文帝改革推行均 田制、三长制及租调制,把农民与土地紧密结合起来,使鲜 卑的牧民转化为农民,扩大和巩固了自耕农队伍,经济得到 了恢复与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推 动了鲜卑族统治

4、者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如兴儒学、恢 复汉族礼乐制度、定官制、修律令等,大大加速了政权封建 化进程。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和经济、政治的变化又使鲜 卑族等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密切、交流频繁,风俗习惯逐渐 趋同化,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同 时鲜卑族原有的文化精华也融入汉族文化之中。建议教师通 过探究问题、分析图片和课堂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认识这三方 面的相互关系,把握本课的中心和线索,进而高屋建瓴地认 识到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统一体,民族融合是中华民族形成 的重要过程,孝文帝改革是的一项力措,使学生体会到孝文 帝是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加强了这堂课的 思想性。二、教学过程

5、:新课导入:利用教材中的引言导入新课: 教师先出示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龙门石窟的两幅 佛像图片。师:通过这些图片,你从中获得哪些历史信息?生 1 :北魏佛教文化的兴盛。生 2 :北魏石窟艺术的发展。生3:孝文帝改革前后佛像的迥异。师:这些作品的艺术风格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 1:云冈石窟的佛像主要是北魏时期开凿的,这些雕 像共同的特征是:面相丰满,目大眉长,鼻梁高隆,直通额 际,口唇较薄,嘴角微微上翘,呈微笑之意,肩宽胸挺,躯 肢浑厚健壮,神态温静具有伟丈夫的气概。体貌表现了少数 民族的特征。生 2:龙门石窟的佛教造像面容清瘦,褒衣博带,性格 爽朗,风神飘逸,从侧面反映了孝文帝孝文帝

6、迁都后,大力 推行汉化,带有明显的汉族文化的特征。师:对,从上面两幅佛像造型看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 后所发生的重大变化。那么,除了服饰变化外,孝文帝的改 革还引起了哪些方面的变化呢?由此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影响(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农牧业的发展:(1)表现: 生产工具的改进:整地碎土工具的复杂化与精耕细作; 耕作技术的提高: “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顷不比 亩善”; 重视兴修水利:有水田之处通渠灌溉; 经济作物和畜牧业的发展; 荒地得到更多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殖。(2)原因: 政府政策的调整即孝文帝改革推行的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 民族大融合的影响; 农业生

7、产力的发展包括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 进步,水利设施的兴修等2、手工业的成就:(1)表现: 丝织业发展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绢布产量大增, 府存绢帛多; 制瓷业的发展对唐宋时期北方瓷器的繁盛有直接影响:北魏迁都洛阳以后,制瓷业又发展起来。北方青瓷在造 型、胎釉、纹饰等方面与南方不同,一般器型较大,以尊、 瓶、罐、钵之类居多。胎体厚重 , 胎色灰白 ,釉较厚,玻璃质 强,流动性大,器表往往有玻璃质流珠现象。器物多以莲花 瓣纹、忍冬纹作装饰,装饰方法有堆贴、模印、刻划多种。 北方青瓷的莲花纹饰与佛教的盛行关系密切。2)原因:农业、商业的发展,孝文帝的扶持政策3、商业活动的活跃:(1)表现:

8、洛阳大市场的繁荣: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 货源充足、 交易活跃, 商人实力雄厚。 如市场上金银、 锦绣、 瓷器、漆器等,应有尽有;全城十多万户居民中,有上万户 来自各地的商人,其中包括来自远方异国的商人。 重新铸造铜钱; 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与朝鲜半岛诸国、日本以及地 中海沿岸国家都有贸易往来。(2)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孝文帝铸造铜钱, 重视和支持商业。(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措施: 尊儒崇经,兴办学校:孝文帝从小熟读儒家经典,建 孔庙并亲自祭拜, 起用儒家人士, 兴办太学, 教授儒家经典, 培养人才。儒家文化是汉文化的主体,儒学既重外在的行为 规范又重内在道德的自律,维护了封

9、建统治和社会秩序的稳 定。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所谓礼乐制度是周代最早对 “礼” 和“乐”作出规定的制度,是对宗法制和等级制的强调和固 定。孔子对礼乐制度加以系统的理论说明,提出“仁”的理 念,高扬仁爱与和谐的思想,用以提升和深化已有的礼乐文 化,使礼乐文化进一步成为礼仪文化,历代统治者沿用这一制度来维护统治。孝文帝制定各种礼仪制度,废置鲜卑族的 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的祭祀礼仪,加速了政权的封建化,最 终维护鲜卑族的统治。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孝文帝仿汉官制,制定北魏 官制。修律令,废除一些带有奴隶制成份的落后残酷的法律, 保证了汉化政策与制度的施行。2、影响:北魏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

10、度,大 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 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表现:( 1)生活习惯的汉化:即三个变化 鲜卑族经济方式的变化:鲜卑族筑起简陋的房舍,经营小块土地,最终脱离了游牧生活和部落联系,开始转向中 原汉族的农业文明。 鲜卑族的阶级成分的变化:迁居洛阳的鲜卑族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贵族占领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 有的还兼事工商业。 生活习惯也发生变化: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封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2)鲜卑族优秀文化的融入: 鲜卑族畜牧业生产经验的融入:如北魏贾思勰写的 齐民要术 ,总结了北方先进的农牧业生产经验,对北方 的经济生产起着

11、一定的影响。 服饰与风俗的融入:如诗歌描写汉族女子“褰裙逐马 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 食物的融入:如教材插图汉人胡食画像砖就是明 证。2、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 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 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合作探究】今天我们吃着烤羊肉串,徜徉在云冈石窟 中,遥想当年鲜卑人叱咤风云、横扫天下的气势,他们作为 单一的民族消失了,从这个角度上说孝文帝或许被称为历史 的罪人,但孝文帝的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推动以 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为中华民族注入 了新鲜血液,鲜卑族及鲜卑文明在一个民族大家庭里也得到 了永生。我

12、们又谁能说得清自己身上是否流淌着鲜卑族人的 血液?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凝聚力就是来自于历史上无数 次的民族融合。请大家结合孝文帝改革的三节内容,分析孝文帝改革成 功的原因是什么?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谈谈你对 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提示:成功的原因: 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 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认识: 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 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 ; 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评价: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加强了民族 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

13、社会的繁荣奠定 了基础。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教学小结:北魏孝文帝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积极 地、主动地、彻底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场改革是由冯太 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 化改革运动,它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制度封 建化、生产方式农业化、风俗习惯汉族化,从而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 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 定了基础。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三、问题解答:学思之窗:北魏的贵族大都经商的事实,说明

14、了什么问题?参考答案提示:北魏商业繁荣,商品经济深入人心;鲜卑族逐渐汉化。本课测评:、北魏孝文帝实施改革后,北魏的社会经济出现了哪些 变化?这些变化对北魏社会历史的发展又具有什么样的影 响?参考答案提示:社会经济的变化农业: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加,耕作 技术提高,畜牧业发达。手工业活跃:民间和官办手工业发展快,绢布产量增加 且工艺精湛,北方青瓷出现。商业活动活跃: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 活跃,对外贸易远达西方国家。影响:经济的变化推动了鲜卑族的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 的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经济的变化促使孝文帝进一步接 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加速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封

15、 建统治;经济的变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等少数民 族成为汉族一部分,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2、为什么说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历史意义在于它促进 了中国北方地区的民族大融合,并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 统一奠定了基础?参考答案提示: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尖 锐的情况下为发展生产,巩固统治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农业成为经济的主要成分,使 游牧为主的鲜卑族变为农民,促进了经济的复苏与繁荣;政 治上迁都、实行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设立三长制,采纳 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这些措施加强了国家管理, 巩固了统治, 团结了汉族地主,有力地推动了政权的“汉化” 。文化和风 俗习惯上全面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移风易俗。这些措施促进 了鲜卑族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加强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最终融于汉族之中,有力地推动了中华 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南北之间民族隔阂的消除,北方 经济的繁荣,为隋唐时期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学习延伸:、(略)2、争鸣: 对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学术界基本持肯定态度,但也不乏不同声音。 499 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 已的多事之秋,二十余年之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