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移和农村养老问题关系研究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8455715 上传时间:2023-12-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迁移和农村养老问题关系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口迁移和农村养老问题关系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口迁移和农村养老问题关系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口迁移和农村养老问题关系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口迁移和农村养老问题关系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口迁移和农村养老问题关系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迁移和农村养老问题关系研究(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口迁移和农村养老问题关系研究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开展,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宏大的变化。其中人口的大规模迁移是社会变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给农村养老等形式等各方面带来了宏大的冲击。本文就是在阐述人口迁移的根底上,考察它对农村养老形式的影响,归纳它所带来的问题,并在分析问题的根底上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关键词:人口迁移农村养老问题对策建议一背景资料中国自从开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人口大规模的迁移是一个重要现象。近年来,农民外出打工的数量和规模都在迅速开展,根据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网的数据,2001年全国外出打工农民到达7800万,占农村劳

2、动力总数的16.3。据专家测算,2001年我国农村待转移的劳动力在1.31.5亿之间,农村劳动力外出每年将以800万以上的速度逐年增加,五年内将形成一个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顶峰。而五年后的今天,根据中国人口网的统计数据,我国如今流动人口大约是1.5亿,主体局部是务工、经商人群。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和7%,即可看作是到达了人口老龄化,实际上,中国在1994年60岁以上的人口总量首次打破1亿大关,到达1.17亿,占人口总数9.76,接近人口老龄化的戒备线。在1998年底,中国60岁以上人口到达1.32亿,并以3.32的速度增长。在1

3、999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进入老龄社会。大量人口从乡村流向城市,反映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但青壮年人口离土又离乡的持续外流,对于农村的家庭养老保障却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家庭构造小型化,家庭照料者缺乏,养老观念淡化等,使得农村家庭养老保障面临困境。中国目前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的人口养老问题逐渐从一个隐性问题变成一个显性问题。众所周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人数一年比一年多,但迄今为止,城镇的养老保险制度根本是建立在户籍制度根底上的,对于城镇农民工根本上没有考虑虽然如今深圳等大城市已经开场了农村工人的养老保险理

4、论。而养老保险随着城镇化的开展,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在城镇形成了一个农民工阶层,他们已经成为城镇人口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而养老保险的受惠期要在保险建立十来年后才可以发挥左右,所以他们的养老保险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而且,转移的劳动力绝大多数是青壮年,他们的父母的养老问题、医疗卫生、日常生活照顾等等各个方面也急待解决,考虑到农村老年人口占全国老年人口的70-80左右,那么这个总量最保守也在1亿左右,是影响农村安定、关系到新农村建立和如今和谐社会建立的重要因素。目前的农村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无疑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但是考虑到经济的开展和人口红利的溢出效应,他们的养老很大局部由子女而非

5、国家的养老制度体系承当了,这种非制度化的和传统的养老形式在短期内是可以延续和有效的,而且也是现实的无奈选择。但是对于面前农村劳动力人口的将来养老问题,由于各种下面将要阐述的原因,这种形式很难继续下去。所以如今要未雨绸缪,在分析问题和将来形势的根底上,努力讨论建立和完善一种可持续、制度性的养老体系。二农村养老问题综述宏大的社会变迁使得农村人口养老形式发生了宏大的变化,其中有机遇也有危机。主要的几个如今和将来社会保障的问题是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老龄化严重,农村老龄总人口数量较以前有大幅增长。如前背景资料所述,农村老龄人口近亿,且以3.32的速度增长,且预计到2022年左右,老年人口总数将到2.3

6、-2.4亿左右,按照农村老年人口占70-80的比例,就是近16-19亿左右,因此农村人口老龄化形势将更为严峻。西方国家是先实现工业化,后进入老龄化,“先富后老;我国工业化还没有完成,老龄化就提早到来,“未富先老。这就给社会保障带来一系列问题,其中养老保险受到的冲击最大。根据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2年9月日发表的?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白皮书,在退休人员每年以6%的速度递增的情况下,全国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已经从1998年的100多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400亿元左右。预计到本世纪30年代,我国老龄化将到达顶峰。假如对这个问题没有恰当的解决对策,不仅社会保障制度无法平稳运行,而且将影响社

7、会经济的可持续开展。而且这只是在社会保障制度范围内部的资料,算上很多的没有纳入社会保障的农村人口数量,其绝对数量是相当惊人的,对于制度配套和资金配套等各个方面要求都是很不容易解决的。而且需要说明的是,在此讨论的是将来的农村人口养老问题,但是不能忘了如今的农村劳动力人口的父母都需要赡养,他们的数量目前已经近亿,而且在养老制度没有普及到他们的情况下,他们的赡养问题必须在大局部上要靠他们的子女来解决,这无疑给农村劳动力人口的经济状况带来了很大的负担,造成了一个位移效应,使得以后这些劳动力在进入老年后的经济状况更为窘迫。2、家庭构造逐渐小型化和核心化,传统家庭保障形式负担变重。随着社会思想的进步和方案

8、生育政策的广泛施行,农村家庭规模已由原来的大家庭或较大家庭转向小型化家庭(即核心家庭),大家庭的减少和小家庭的增多的后果是传统的养老形式的保障负担特别是养老负担将使小家庭不堪重负。就农村养老而言,在社会化养老机制没有完全建立之前,主要依靠的是儿子。家庭假设只有一个儿子,几十年后负责养老,负担很重。考虑到农村的风俗是养儿防老,农村的纯女户在消费经营中由于难以承当重体力劳动,不能为父亲分担,而且到了一定年龄就要出嫁,使家庭失去劳动力。因此,独女户在女儿出嫁使家中失去了年轻劳力,而养老又未实现社会化的情况下,老后所养就成了独女户最为棘手的问题。可见,农村家庭小型化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农村家庭自我保障的

9、才能。另外,还应看到的是,我国还有5000万农村贫困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的家庭因收入低、负担重,只能勉强维持生活甚至通过“借、“讨来维持生活,这些家庭根本无力实现家庭保障功能。可见,使家庭成员的“生老病死由家庭承当逐步过渡到社会化,不仅是实行方案生育、更新农民保障观念的需要,而且也是解决农村社会问题的需要。3、城乡二元构造的长期存在使得广阔农村人口被排挤在社会保障制度范围之外,农村人口的社会权利没有得到如城镇居民一样得到保证。民政部早在1991年就出台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案?,但是由于制度设置和经济社会开展等各方面的原因,其真正的启动和运作也就是在这几年才在大规模地进展。从十几年来的施行情况看

10、,开展养老保险的大多是比较兴旺的农村地区,参加养老保险的人几乎都是比较充裕的农村居民。而进城打工的农民,绝大多数来自中、西部不兴旺农村地区的贫困家庭,实际上养老问题更为严重和紧迫。而按现行方法,收入卑微的农民工很少有这个条件参加养老保险。国务院在1997年公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对农民工是否属于此种养老保险范围,并没有明文规定。但在现实的执行中,由于社会歧视和传统的社会心理影响,都是不包括农民工的,他们没有“准保身份,也也少有企业会自愿为农民工“投保。广阔的农民工群体在这两种养老保险制度面前,一种是“不能参加,另一种是“不准参加,他们无可奈何地处于这两种保险制度的边

11、缘状态。由此可见城镇农民工是群体性大规模性地被排挤在了养老保险的体制以外的。4、产业调整和经济社会的开展使得农村人口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降低,而新的保障来源还没有成形。改革开放的宏大成果之一是使得几千年来依赖土地讨生活的农村人口有了更多的选择和生活来源,随着农村经济的开展和产业构造的调整,我国农村的产业构造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一的产业构造,已走向多样化的格局,广阔农村劳动力人口长期活泼在餐饮业、建筑业、加工制作业及交通运输业等等,但是他们的工资程度普遍较低;而且另一方面,随着人口总数的增加,人均耕地的减少,土地的保障才能日益下降。即便是从事农业消费的农户,由于其农业消费已纳入了商品消费的轨道,市

12、场风险对他们同样构成威胁,尤其是在我国农产品市场发育尚不健全的今天,社会保障对他们来说便是必不可少的平安网。而正如上文所述,广阔的农村劳动力群体“不能或者“不准参加养老保险制度。因此,完善现有的社会保障形式,探究新的社会保障形式就是应有之意。5、已经初步建立起来的农村医疗保险体系还存在诸多问题。详细表达有一下几点:1制度上的不稳定性:各地养老体系根本上都是在民政部公布的?根本方案?的根底上稍作修改形成的,这些方法普遍缺乏法律效力。因此各地在这一政策的建立、撤消,保险金的筹集、运用以及养老金的发放都只是按照地方政府部门,不是农民与政府的一种持久性契约行为形成的有效体系;2养老保障程度过低:根据国

13、家七五社会开展规划关于尽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要求,民政部早在1986年就开场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探究。1992年,制订下发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根本方案?民办发19922号,并在全国有条件的地区逐步推广。其月交费标准分为2元、4元、6元、8元到20元等10个档次缴费。但由于农村经济开展程度低、缴费标准底带来的收益底、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乏信心等原因,其制度的推广有阻力,且难以起到养老保障的作用。3从根本上说其缺乏社会保障应有的社会性和福利性:由于大多数集体无力或不愿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给予补助,绝大多数普通农民得不到任何补贴,在这种资金筹集方式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一种

14、强迫性储蓄或鼓励性储蓄,也正因为这一点导致了不可能强迫要求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但假如要使这项工作开展下去,常常需要采取强迫性的行政命令,这又违犯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自愿性原那么。因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制度设计时就使其执行陷入了两难境地。三对策建议现代社会,中国农村的养老方式已不再是单一的家庭养老,而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多种养老方式并存的农村养老格局。许多新的养老方式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认真分析比较研究不同的养老方式,寻求一种合适中国农村情况的养老制度,对于农村经济的开展将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主要有四种养老形式:1家庭养老。这是当前中国农村使用最普遍的养老方式,它所

15、具有的优越性是任何其他养老方式都无法比较和替代的。在现有经济程度条件下及传统文化形式下,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农村的主流养老方式。2集体养老。集体养老就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并无依无靠的老人进展赡养的制度。集体养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养老院制度。集体养老存在的物质根底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的完善和物质的丰富,存在的心理根底是老人社会交际的广泛和子女对养老认识的多元化。经济开展的不平衡性和农民意识的落后直接影响了集体养老的普及化和规模化。笔者认为集体养老只能作为农村养老的重要补充形式而不可能象有些地方官员所言成为家庭养老的替代形式。3养老保险。面对农村老年人口数目的迅速增长和家庭养老的弱化,农村

16、养老改革也加快了步伐。从1991年开场,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民政部开场有方案有组织地组织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改革的试点。到1998年底,全国已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00多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村养老保险改革试点,有8200多万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应该说,农村养老保险从无到有并初具规模,已获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以上数字对于8亿农民来说,社会化养老保险对大局部农民来说还是离他们较远。由于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开展仍比较落后,且地区间极不平衡,差异较大,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与现实情况相脱离。4储蓄养老。依靠平时的积蓄用来防老,在农村仍然有一定的市常据笔者对河南省局部农村的调查,15%的农民对养儿防老已丧失信心,他们认为只有钱财是可靠的,因此尽可能省吃俭用,节约储蓄以备老年之用。但是,低利率、高膨胀、天文数字的医疗费以及农民收入的降低,使得储蓄养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