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观1+1课堂教案设计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8428556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奇观1+1课堂教案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奇观1+1课堂教案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奇观1+1课堂教案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奇观1+1课堂教案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奇观1+1课堂教案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奇观1+1课堂教案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奇观1+1课堂教案设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奇观主题单元1+1课堂教学设计单元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浙江之潮、红树林的最后一段。 2.理解“突兀、不可思议、呼啸、飘逸、雷霆、震撼、人声鼎沸、猝不及防、领略、绚丽多姿、盘根错节、陶醉、贫瘠”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3.学习在阅读过程中标注出文章的要点。同时初步学习如何解答自己所提出的问题的方法。 4.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练习独立识字,认字17个,写字32个,5.鼓励学生尝试用快速阅读的方法阅读,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精华段落和精彩句子。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讨论、感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练习多角度提问。7.学生能继续练习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

2、。8学生能运用列提纲。9.教学三篇正文,拓展阅读三篇。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词,并用你所积累的词语说一句话。2.理解并运用:说明方法、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难点学习对一处或多处景观的描写方法。单元教学课时导学案雅鲁藏布大峡谷浙江之潮红树林共计31217 雅鲁藏布大峡谷 1+1课堂教学设计主备人:李玉花 参与设计人员:王秀唐 韩世鹏 吕玉红课时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位置、地形、成因、生物分布的情况,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险峻、神奇和秀美。2. 独立识字本课生字词。3. 理解“无与伦比、飘逸、不可思议”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4

3、. 初步学习描写景物的顺序。教学内容主课雅鲁藏布大峡谷、拓展阅读太阳课时安排1课时预计教学成效教师学生备注1. 学生能快速读文后,列出简单的提纲。2. 教学本文的文章体裁,说明文,复习说明方法。3. 学生能画出本文中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批注出说明方法。4.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本文所用说明方法。5. 拓展阅读,能快速找出文中的说明方法,并汇报。6. 教师给定物体,学生能运用合适的说明方法进行描述。1. 快速阅读课文,复习列提纲的要点,列出本文提纲。2. 能回忆并表达出自己所学说明文的说明方法。3. 能快速阅读课文,并完成教师布置任务。4. 能运用说明方法形容物体。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学生备注1. 板

4、书课题,释题。2. 规定时间,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在读后限定时间内列出本文的提纲。3. 组织学生汇报提纲,解说本文体裁。复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4. 明确读书要求,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勾画出本文中运用了说明方法的句子。5. 汇报说明方法。不仅要汇报出是什么,还要汇报出为什么。6. 拓展阅读,找出阅读篇章中运用了说明方法的问题。7. 教师给定主题,学生运用说明方法进行描述。(根据时间,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1、能在教师限定的时间内快速读课文,列出本文的提纲。2、学习本文的体裁,并复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3、再次快速浏览课文,能划出本文中运用了说明方法的句子,并批注出用的是哪种说明方法。4、汇

5、报。(不仅要说出永的是哪种说明方法,还要说出为什么要用这种说明方法)5. 拓展阅读。限定时间读完,并划出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还要做出批注。6.汇报。7根据教师给出的主题,选用合适的说明方法进行描述。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2、 至少用两种说明方法描述一处景物。反思 浙江之潮 1+1课堂教学设计主备人:李玉花 参与设计人员:王秀唐 韩世鹏 吕玉红课时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浙江之潮。2、 理解古文的大意,能用现代文改写文言文(达到能翻译诗句的程度即可)3、 体会浙江之潮的雄伟壮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4、 学习文中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教学内容主课浙江之潮拓

6、展阅读观潮课时安排2课时预计教学成效教师学生备注1、 教学生读古文,读出韵律。2、 教学生凭借工具书、字典理解古文的意思。3、 教学生学习本文中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4、 指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5、 运用所学修辞手法对事物进行描述。1、 学习古文的读法,尽量读出古文的韵律。2、 小组合作,理解古文的意思。(借助资料)3、 复习、学习修辞手法。4、 能运用修辞手法分析课文句子,并尝试理解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5、 能正确使用修辞手法。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学生备注 第一课时:主学浙江之潮1、板书课题,释题。了解作者。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根据情况进行指导。古文读时要断句,知道学生断句,将古文读

7、出韵律。3、 3、限定时间,小组合作理解古文的意思。4、 4、各小组汇报已学成果。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及时进行补充与评价。5、 小组竞争读古文。6、 复习已知修辞手法。7、 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修持手法,并要说明用这种修辞手法的目的。8、 背诵古文第二课时 拓展阅读观潮1、检查学生古文背诵情况。(小组汇报情况)2. 复习已学修辞手法。3、依据已学修辞手法,分析拓展阅读观潮。4、汇报学习成果。教师给予指导。5、教师给定主题,练习所学修辞手法。(口头表达、动手写)第一课时:主学浙江之潮1、学生自读课文。在教师的指导读和范读之下,学习读古文、将古文读出韵律。2、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和资料,理解古文的

8、意思。3、小组汇报,要求表达通顺。4、复习、学习修辞手法。5. 再读课文,找出本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并讨论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6.汇报成果。第二课时 拓展阅读观潮1小组之间互相监督古文的背诵。(由小组长在课前汇报小组完成古诗背诵情况。)2、小组内复习修辞手法。3、读观潮,列出观潮的课文提纲。4、熟读潮来时的段落,找出文中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进行分析。5、汇报成果。6、根据教师给定的主题,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口语表达、动手练习。课后作业1.熟读、背诵文言文浙江之潮。2.至少用两种修辞手法描述一处景观。反思 红树林 1+1课堂教学设计主备人:李玉花 参与设计人员:王秀唐 韩世鹏 吕玉红课时教学目标1

9、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2体会本文写作手法-借物喻人。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体会文中的写作手法。4、能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进行简单的景观描写。教学内容主课红树林拓展阅读桃花心木课时安排1课时预计教学成效教师学生备注1、教学生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2、引导学生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分析第五自然段。3、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分析拓展阅读。4、确定主题,学生尝试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写一段话。1、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2、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分析第五自然段。3、能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并能所学方法分析拓展阅读。4、能根据老师确定的主题,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写一段话。教学活动设

10、计教师学生备注 1、板书课题,释题,由文中图片导入本课。2、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本文的写景顺序:从远到近。9、 3、带领学生分析最后一自然段,体会作者的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10、 4、教学什么是借物喻人。11、 5、组织小组合作,阅读拓展篇目,讨论文中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12、 6、给学生确定主题,学生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进行尝试写作。1、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快速阅读课文。2、小组合作,找出本文写景的顺序:3、汇报学习成果。4、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分析、体会文章最后一自然段的写法借物喻人。体会作者在文中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重点体会借什么喻什么)5、认真学习、领悟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6、阅读拓展篇目,小组合作。分析文中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7、运用所学的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根据教师指定的主题进行练习。课后作业a) 熟读、背诵红树林最后一自然段。b) 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写一段话。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