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成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8419350 上传时间:2023-09-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98.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荣成非物质文化遗产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荣成非物质文化遗产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荣成非物质文化遗产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荣成非物质文化遗产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荣成非物质文化遗产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荣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荣成非物质文化遗产(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开洋谢洋节简介(国家级)谷 雨,是农耕的重要节气。院夼由于所处的独特海洋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每到谷雨 这一天,深海的鱼虾等便遵循季节洄游的规律纷纷涌至院夼村南的黄海近海水域,休息了 一冬的渔民开始整网出海,一年一度的海上生产正式开始。为了祈求平安、预祝丰收,渔民 出海之前都要举行隆重而盛大的仪式,虔诚地向海神献祭。渔民的祭海活动分三天。第一 天,准备祭品。同一条船的渔民准备带皮去毛的肥猪一头,用腔血抹红,白面大饽饽10个, 烧酒一瓶,香纸鞭炮一宗。单个家庭祭拜,一般用猪头代替整头猪。第二天,即谷雨节前 一天下午,渔民出海陆续上岸,抬上肥猪,带着祭品来到海神庙或娘娘庙前,先摆贡品,再 放鞭炮,然

2、后烧香磕头,面海跪祭。第三天谷雨节之日,渔民欢聚一堂,席地而坐,大碗 喝酒,大口吃肉,划拳猜令,直喝得昏天黑地,因此谷雨节成为渔民的狂欢节。院夼渔民祭 海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期,由于当时落后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方式,使渔民迷信自 然力,把海上生涯的平安和收获寄托在东海龙王的崇拜之上。这种祭祀仪式已烙印在渔民的 生活观念之中,成为渔民出海作业的精神支柱,并形成了一种信仰,在当地渔民中具有非常 大的影响力。它不仅增强了渔民之间团结奋进凝聚人心的力量,树立了战胜惊涛骇浪的信 心和决心,而且还增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和力。但是,面对当今时代变迁和强势文 化的冲击,祭海这一古老的民间文化活动正面临

3、逐渐消逝的危机。近2 0年来,随着农村 产业结构的改变和现代农业水平的不断提高,院夼渔民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改变。加上大众 传播媒介的普及、社会成员流动性的增强,使得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院夼渔民节祭祀 活动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再者,随着海上资源的日益枯竭,海上捕捞日渐不景气,渔船减少, 渔民转产,这种祭祀活动可能将逐渐消失。海草房建筑技艺简介(省级)海草房民居,最早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沿海先祖用海草筑巢而居;从秦汉至宋金 时代,它的制作技术有了进步,形成基本格局,被划定为生成期;到元明清时代,成为繁荣 发展阶段,奠定了荣成沿海区域海草房民居群落基础,成为胶东沿海最具特色的生态民居。位于荣成市

4、港西镇的巍巍村,是海草房民居历史较远、保存较好、数量较大的海草房民 居古村落,有着技艺精湛、经验丰富的制作工匠及苫匠,并代代传承至今。海草房民居制作整个过程有70多道工序,全部采用民间手工技术,不含任何机械成分。 制作工匠有瓦匠、木匠、石匠、苫匠,合称“四匠”,其中苫匠是最为重要。制作主要流程如下一、备好石头、黄泥、木料、海草、贝草等基本原料二、打地基、定门位、摆门枕石、垒墙体、安窗体、上房梁三、苫海草屋顶。(1).做好理草、铡草、润草、和泥、扎脚手架等准备工作。(2).做檐头。用海草和贝草按规定尺寸相间苫好、刹实,做出“三层檐”式样。(3).苫房坡。苫匠侧坐屋顶,一层海草一层贝草由下向上苫,

5、要求刹紧均匀、整齐划 一,外软内实。需要手功、腿功、眼功三者协调一致,才能完成一次苫草动作。(4).封顶。一般屋顶需拔起12米高,中心要牢固结实,能顺雨水抗风,收顶后用草 泥压住,使海草的胶质与草泥黏合在一起。(5).淋水拍平、剪檐。把苫好的屋顶淋上水,从上到下用拍板理顺海草,拍平房坡, 最后把房檐海草剪齐,整个房屋制作完成。随着,经济建设的快迅发展,人们的生活日渐 富裕,在农村手里有了钱最大的展现就是盖房子。而在观念里人们已把居住海草房已是当成 贫穷和落后的象征,因此,采用砖瓦建起来的平房或楼房成为人们的新宠,海草房民居逐 渐被冷落。秦始皇东巡的传说简介(省级)秦始皇东巡的传说诞生于荣成市成

6、山头区域。成山头,海拔高度为200米,东西长1.5华 里,南北宽5华里,是中国最早看见海上日出的地方,被誉为,亚细亚一太阳启升的地方”,又 称“中国的好望角”。目前是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成山头,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期,这里就是山东半岛沿海风景线的靓点。齐景 公曰:“吾欲观于转附,朝儛,遵海而南,至于琅邪。”文中的朝儛,指的就是成山头。在神 祉崇拜的远古时期,成山头又被誉为日主神的居住地。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曾先后两次登临成山头,在成山头留下许多历史古迹和遗址,如始皇东巡时的左驿道、秦代 立石、射鲛台、祭坛遗址、望海台遗址等,先后出土了玉璜、玉圭、玉璧、铭文瓦当、踏步 砖等

7、文物,民间也因此流传很多有关秦始皇的精彩故事和神话传说。如:秦始皇与立驾山、 千军石、饮马池、成山棘子 倒勾变直勾、成山矮松、李斯碑、召石山、秦桥遗迹、秦始 皇威贬屎壳螂、夫人山、成山庙里排座次、始皇羞见读书人等。这些美丽的传说,成为荣成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民间口 口传的活态化传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它有助于人们更真实、 更全面、更接近本原地去认识已逝的历史及文化,特别对传承、研究古文化、秦文化有着 重要的作用。这些传说也反映出胶东一带的地方文化、区域风俗、人文风貌等特点,在胶东 沿海产生了重大影响,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表达了当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 爱憎分

8、明的思想品质。同时,这些民间传说作为人民群众的一种艺术创造,在民间文化交流、 研究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古老的传说,在传播途径与 传承意识上受到冲击与冷落,亟需得到全面的保护和传承。目前,我们已在荣成市范围内确定了一部分秦始皇东巡传说的传承人,确认了相关传承 人的地位,在传承人方面做好保护工作;已经整理、出版了荣成传说成山头大观等 书,为今后的研究及发展成山头文化提供了有效的帮助;已将有关传说的具体景、遗址进行 了确认及有效保护。石岛渔家大鼓简介(省级)“石岛大鼓”是沿海渔民在其特有的人文历史环境中,在长期从事海上生产生活的过程 中形成的别具特色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9、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石岛大鼓”是渔民特有的庆典表达方式,集中体现了鱼虾满仓、渔船靠岸时人们的喜 庆心情。每年正月初一和十五早饭后,以各渔村为单位,自发地组成锣鼓队,从各村出发, 沿着石岛主街道行进,一直延伸到各渔港码头,最后汇集在石岛镇广场,这时庆典活动达到 高潮,活动时间一般持续到中午。“石岛大鼓”在中国民间音乐体系中属打击乐类中的集群固定型锣鼓。由数百年前的单鼓 表演逐步发展完善为多鼓、队鼓、集群方阵鼓表演方式。也可根据组织主题要求进行单鼓、 数鼓及方阵鼓队表演。最多可组成近三十台方阵,人数可达200余人。“石岛大鼓”的指挥方式:原始的指挥方式,是以主鼓组的二钹为指挥。随着鼓阵

10、的扩 大及现代大型集会表演需求,加强了指挥手的突出地位和艺术造型。现已演变为阵前指挥, 指挥手站在阵前,以多种艺术手法进行专业指挥,使得大型方阵锣鼓表演更加整齐专一,具 有更为强烈的艺术表现力。“石岛大鼓”的表演队形可根据场地环境灵活变更,基本队形有一字长蛇形,三角形,方 形,弧形,圆形及分组形等多种队形。表演服装可根据表演主题要求,设制穿着多种不同风 格的表演服。通常有民族式,古典式,古代将士式,渔家风情式,现代时装式等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庆典方式的增多,渔家庆典的锣鼓不再受到年轻渔民的青睐。 这就使得石岛大鼓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有了较大改变,老艺人年岁不饶人,年轻人又不愿 意耗时耗力传承

11、这一艺术表现形式,这种种的变化导致并加剧了石岛大鼓的衰退。这一古老 的渔家庆典活动将面临着逐渐消亡的危机。蜢子虾酱制作工艺简介(省级)蠓子虾酱是胶东沿海极富特色的海鲜调味品,其生产工艺在战国时期形成雏形,大清雍 正年间荣成蠓子虾酱被登州知府作为地方特产贡奉朝廷,便被赐为宫内御品。现有的“金盛 泉”蠓子虾酱制作工艺、食用方法正是从清朝中期被保留和承传下来的,其制作工艺如下:第一步推虾:即用推网把浮到岸边的蠓子虾捞上来。推虾时,推网与腹部紧贴网后交叉 处,用力前进。第二步洗虾:把网放在海水中约十至二十厘米,用穴网以打旋的方式搅动盛在网中的蠓 子虾,洗虾不能用淡水,捞上来的蠓子虾也不能接触淡水第三步

12、腌虾:将洗好的新鲜蠓子虾拌上20%至22%的粗海盐及0.2%的白酒,放入事先 清洗干净并沥干水的坛罐或陶缸中。第四步煮虾:将发酵好的蠓子虾酱放在可加热的夹层锅中煮沸,在沸锅后加入5%的酒 精。第五步灌装:煮沸的虾酱在停止供热后即刻舀出装入已清洗并沥尽水份的包装瓶中,灌 装数量以包装物标识要求为准。第六步杀菌:把灌装好的虾酱瓶放在杀菌锅中杀菌,杀菌时要控制杀菌锅内的温度与压 力。第七步是包装:将杀菌并存放两天后的蠓子虾酱擦试干净后贴上标签放入包装盒内,一 盒味道鲜美,口感纯正的蠓子虾酱就做好了。蠓子虾酱制作工艺记录和诠释着沿海先祖们在海边繁衍生息的厚重历史及特殊饮食,对 研究沿海居民的饮食文化、

13、生活文化、民俗文化及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它丰富 了人们的餐桌,更给人们的饮食生活带来了便捷、快乐与健康。但是,由于蠓子虾的产量日益减少,一些有技术的人已无虾可腌,即便有也是自家腌些 备用,且这一代技人老的老,去的去,很少有年轻人愿学习、掌握它的制作技术与工艺,如 不有意识地培养传承人,很快这一技艺就将失传。海洋渔号简介(省级)荣 成是渔业大市,有着几千年的渔业生产历史。勤劳勇敢的广大渔民在长期与大海、 大风、大浪的抗争中,在繁重的生产实践里,不断创造出了极具地方民俗特色的渔民号子。 它作为渔民生产劳动中不可缺少的古老歌谣和精神号令,在荣成沿海区域广泛流传。渔民号 子既有鼓舞情绪、调节

14、精神的作用,又有指挥生产、协调动作、统一行动的功能。随着时代不同,渔民号子不断发展和变化,由最初简单的音节、无调子的形式,逐步 演变为有调式和唱词,且内容丰富的渔民号子。特别是在5070年代,渔民号子最为兴盛, 其音乐性、节奏性、实用性与生产劳动紧密相连,形成了气势雄浑、喊唱交替的荣成渔民 号子,并在渔民们的新老交替中一代代流传下来。荣成渔民号子,共分三大类型。第一类:拼命号子(也称生死号子)。用于海上遇到风暴、顶风逆流或者在遇险救急的 情况下使用。第二类:自由号子(也称一般号子)用于拉大船、蹬船、拉网时使用。第三 类:抒情号子(也称欢乐号子)。多用于渔船收港的时候,其旋律优美,流畅欢快,带有

15、明 显的歌唱的风格和浪漫色彩。荣成渔民号子突出的特点:一是协调生产、鼓舞情绪的实用性;二是形式内容的丰富性; 三是喊唱交替、即兴发挥的灵活性;四是用于劳动生产的广泛性。进 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大马力渔船取代了简陋的木帆船,先进的机械化作业代替了原 始的人工捕捞生产,海上作业的人们已不再需要用渔民号子来协调操作,渔民号子逐渐退 出渔业生产的历史舞台。而今会喊唱渔民号子的渔民已大多是70岁左右的老者,年轻人几乎 不会喊唱,因而,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正在逐渐消亡。渔家锣鼓项目简介(威海市级)荣成市位于胶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海域辽阔,临近渤海、黄海、东海三大渔场。 海岸线总长1000多华里,占山东省1

16、/6。这里沿海湾岬相连,滩涂广阔,20米等深可养水面 和海底各为10万多公倾。在绵长的海岸线上分布着10大港湾和大小岛屿50多处,有成山、 马道、俚岛、寻山、港西、崂山、斥山、宁津、靖海等乡镇的00多个渔村和各大渔业公司。 渔家锣鼓作为渔民生活和劳动中常用到的民间吹打乐,广泛流传于荣成沿海东部。渔家锣鼓是瓦屋石村渔民在长期的海上作业的习俗中形成的以锣鼓这种古老乐器为表 现形式的含有历史、宗教、民俗、艺术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从明代开始, 这里的村民就用锣鼓这种古老的乐器演奏的声调,体现大海的雄浑浩瀚,同时也鼓舞人们 与大海斗争的信心与勇气,表现了广大渔民们的聪明才智。出海前用打出振奋雄壮的锣鼓声 调,以此激发渔民战胜大海的信心;出海回来打出欢快轻松的锣鼓声调,配上唢呐伴奏, 表达出渔民满载而归的喜悦心情。可以说渔家锣鼓,在以俚岛镇瓦屋石村为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