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技术导则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8411734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2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技术导则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重庆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技术导则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重庆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技术导则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重庆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技术导则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重庆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技术导则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技术导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技术导则(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庆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技术导则(试行)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二一年十月二一一年七月. z.-目 录1 内容和适用范围32 引用标准33 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程序44环境影响后评价形式及评价等级的划分55环境影响后评价大纲的编制66环境影响后评价文件的编制87工程分析168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199周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2010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2111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2312环境风险评价2413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2614后评价结论的编写271 内容和适用范围32 引用标准33 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程序44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55环境影响后评价大纲的编制56环境影响

2、后评价文件的编制77工程分析158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189周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1910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2011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2312环境风险评价2413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2514后评价结论的编写26附录A(规范性附录)环境影响后评价表格式28附录B(资料性附录)环境影响后评价参考表格.43. z.-1 内容和适用范围本导则规定了重庆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一般性原则、方法、内容及要求。本导则适用于重庆市建设项目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的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工作亦可参照本标准所规定的原则和方法使用。应当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情形可参考本导则附录A执行。2

3、 引用标准HJ/T 2.1-19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HJ/T 2.2-2008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 HJ/T 2.3-19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HJ/T 2.4-2009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T 19-1997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非污染生态影响HJ/T 89-200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石油化工建设项目HJ/T 88-200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水利水电工程HJ/T 349-2007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陆地石油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HJ 453-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城市轨道交通HJ 582-2010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农药建设项目H

4、J/T 169-2004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3 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程序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程序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明确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对象、目的、意义以及工作的内容和范围,确定评价工作的方法和原则,并列出详细的工作实施方案。具体工作包括:收集建设项目资料,包括原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环评批复、环境监理报告、环境设计备案图说、试生产批复、有关函件、试运行期间监测报告等内容;根据当前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项目所在地功能区划调整的情况、周边新建项目等情况,结合环评报告,调查项目环境敏感点及变更变化情况;收集建设项目从开工到后评价启动阶段的建设和变更情况;走访公众和当

5、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了解项目建设或运行期的实际情况,调查是否出现环保投诉、污染纠纷、环保表彰或处罚情况。第二阶段为大纲阶段,主要是根据项目特点、准备阶段的调查结果,明确后评价工作的范围和、对象,确定评价工作和重点和可简略的部分等;初步查找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的各种变更情况;调查了解规划、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环境保护标准、周边敏感点等变化;初步分析变更前后的污染物排放种类、排放环节、排放量;拟定工作组织、实施计划,提出下阶段调查方法和手段、预测方法及模式,有关参数的估值方法,给出工作成果清单、拟提出的结论和建议的内容。(对于项目本身复杂或者变化情况复杂的项目,可召开专家审查会对大纲进行审查。)第三

6、阶段为详细调查及分析阶段,根据前阶段确定的调查方法,进一步调查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的各种内外部变化,预测变更的环境影响,找出主要不利影响,分析其原因,找出提出对策措施及结论建议。第四阶段为编制后评价报告书(表)编制阶段,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前几个阶段工作所得的各种资料、数据,给出结论,完成环境影响后评价报告书(表)的编制及送审,并根据评审意见进行修改完善。4环境影响后评价形式及工作评价等级的划分根据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的规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形式,也应参考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的规定实施分类管理。原则上,对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时应相应编制报告书;对编

7、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时应相应编制报告表;对于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建设项目,发生变更或与环评结论不符者应重新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对于*一具体建设项目,在划分后评价各要素工作评价等级时,应主要根据建设项目实际变化情况进行确定,同时参考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或当地对环境的特殊要求等进行情况可作适当调整,突出后评价的针对性;对于与原环评相比变化不大的方面,可以适当简略。5环境影响后评价大纲的编制环境影响后评价大纲是具体指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技术文件,也是检查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的重要技术依据和支撑,其重点应是对项目实施前后的内外变更情况进行调查,确定后评价形式、

8、各要素的评价等级、评价时段、评价范围和评价重点与非重点,对项目变更前后的污染特征的分析,给出环境影响预测方法和手段、下阶段的工作思路、方法和内容,重点内容应尽量具体、详细,非重点内容适当简化。环境影响后评价大纲一般应在充分研读有关文件、细致的现场核查,进行初步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后编制。后评价大纲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1)总则其中包括项目的沿革、后评价任务的由来、目的、编制依据、评价思路、环境保护目标、评价标准、评价项目及其工作等级和重点等。若评价标准与原环评标准发生变更,应重点明确。(2)建设项目概况(重点应包括建设项目变更概况)。(3)拟建地区的环境简况(附位置图)。(4)建设项目工程

9、分析根据建设项目发生变更的情况(包括主体工程、依托工程)、周边环境敏感点等因素,重点对变更前后的特点进行工程分析,说明变更前后的原辅材料、平面布置、公辅设施、储存方式及规模、依托设施、工艺流程及产污节点、污染物种类及排放量等,给出变更前后的污染物排放节点、排放特征、种类和排放量的变更情况。若有新增特征污染物产生,应重点分析。(5)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现状调查。(6)一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现状调查。 (7)环境中与后评价项目关系较密切部分的现状调查 其中,(5)、(6)、(7)部分如与原环评报告有变更,或后评价开展阶段距离环评时间3年以上,需重新调查;如无变更可简略引用原环评报告内容或省略。(

10、8)结合项目的排污特征变化和建设地环境特点,对评价因子进行筛选,确定评价因子。(9)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 根据后各评价项目的工作等级、环境特点,尽量详细地说明预测方法、预测内容、预测范围、预测时段以及有关参数的估值方法等。如进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应说明拟采用的评价方法。 (10)后评价工作成果清单、拟报告的结构设置,章节内容及重点,报告拟提出的结论和建议的内容。 (11)后评价工作的组织、计划安排。(12)后评价工作经费概算。6环境影响后评价文件的编制6.1环境影响后评价文件应全面、系统、客观反映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全部工作,文字应简洁、准确,并尽量采用图表和照片,以使提

11、出的资料清楚,论点明确,利于阅读和审查。原始数据、全部计算过程等不必在报告书中列出,必要时可编入附录。所参考的主要文献可按其发表的时间次序由近至远列出目录。后评价内容较多的报告书,其重点评价项目可另编分项报告书;专题评价内容或其他重要的技术问题另编专题技术报告。6.2环境影响后评价报告书应根据项目与环境的特点,结合项目实施中变更情况及其环境影响,选择下列全部或部分内容进行编制。 总则 .1编制目的 回顾建设项目立项、环评及建设、运行情况,结合项目变更情况,阐述编制环境影响后评价报告的目的。.2 编制依据 包括:相关法律法规、相关标准及技术规范、相关政策及规划、有关技术文件、有关工作文件等。.3

12、后评价思路明确后评价工作开展的思路、方法。.4评价因子与评价标准分列现状评价因子和预测评价因子,给出各评价因子所执行的环境质量标准、排放标准与其他有关标准及具体限值;若新标准颁布,采用新标准进行评价分析。.5环境保护目标若环境保护目标与原环评有变化、变更或不一致处,采用列表形式,给出环境保护目标的变化明细。.6相关规划及环境功能区划建设项目所在城镇、区域或流域发展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环境功能区划或保护区规划。.7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重点说明各专项评价工作等级,明确重点评价内容。 建设项目概况.1概要说明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项目组成、主要工艺路线、工程布置及与原有、在建工程的关系

13、及变更情况。.2基本情况包括原环评时的基本情况及项目现在的各种状态,重点包括对比项目现在的实际规模、工艺、原辅材料、能源使用量、污染物排放量、环保措施等基本情况及变更情况。.3项目组成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配套工程、公用工程、环境保护工程、依托工程、储运工程、设备装置、数量等的实际建设情况与原环评的对比,重点给出具体变更内容。.4主要工艺路线和工程布置包括工程建设进度计划和施工工艺方案,主要工程分布、工程施工布置及平面布置,主要生产、运行工艺路线,占地面积、土地利用情况,职工人数、生产制度和生活区布局等。重点给出实施工艺与原环评的变更,产污节点的变化等。实际工艺与原环评无变更,应从简。.5改

14、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应说明原环评提出的原有项目存在的环境问题及“以新带老”措施的落实情况,明确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是否有原环评未提及的新增环境问题。.6建设项目概况应主要采用图表及文字结合方式,具体格式可参照附录BC。 工程分析.1 主要原料、燃料及其来源和储运,物料平衡,水的用量与平衡,水的回用及变化情况。.2 工艺过程(附工艺流程图)。 .3 废水、废气、废渣、放射性废物等的种类、排放量和排放方式,以及其中所含污染物种类、性质、排放浓度;产生的噪声、振动的特性及数值等;如排放情况与原环评有变化,应列表对比说明。若涉及新增特征污染物,尤其是新增重金属污染物或持久性污染物应重点分析。.4 固体废

15、物的回收利用、综合利用和处理、处置方案;如排放及处置情况与原环评有变化,应列表对比说明。若涉及危险固废的变更,应明确危险废物的去向及合理性分析。.5 交通运输情况及厂地的开发利用。 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自然、社会环境调查.1 地理位置(应附图)。.2 地质、地形、地貌和土壤情况,河流、湖泊(水库)、海湾的水文情况,气候与气象情况。重点调查区域内水文情况,并给出区域地表水水系图,若区域内排污口下游有饮用水源地分布,应给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的分布图。.3 矿藏、森林、草原、水产和野生动物、野生植物、农作物等情况。 .4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名胜古迹、文物、温泉、疗养区以及重要的政治文化设施情况。.5 社会经济情况,包括:现有工矿企业和生活居住区的分布情况,人口密度、农业概况,土地利用情况,交通运输情况及其它社会经济活动情况。 .6 人群健康状况和地方病情况。如无变更可简略引用原环评报告内容或省略。6.2.5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及评价.1评价范围污染源现状调查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特点和工程特征,重点调查与建设项目排放相同特征污染物的和新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