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8361293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设计思路:诗歌以凝练的语言记录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特点。因此,诗歌中常留下空白之处,给人想象的时空。想象并非凭空而来,想象依托的是文本。所以我请学生依据我的渲染将诗中语言想象成一幅幅现实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想象感受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种味。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做到品读诗句过程中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深化语言的感悟。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

2、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方面的学习能力,而且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与背诵大量古诗,常常会在课堂上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来理解诗文内容,谈自己的认识。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能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成为送别诗中的极品呢?肯定是有它独树一帜之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本班

3、学生的学习程度,我认为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应当以悟诗情为教学主线并把新课程中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上,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其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认识和会写个生字,会正确读多音字“朝”“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2、过程方法目标:能借助注解,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3、情感态度目标: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4、教学重难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情景渲染学习法对话交流学习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1谈话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同学们,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它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我国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师板书课题,生齐读,指导读好停顿:送元二使安西)2解释诗题。师: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使是什么意思?安西在哪儿?是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连起来说说意思。再齐读。(评

5、价:读得很有节奏)3简介作者。师:诗题读懂了,那你对于诗人王维又有多少了解?(学生发言后教师课件出示王维简介。(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师读完苏轼的评价后说:是这样的吗?我们现在就来读读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学生自己来介绍作者,可能谈到王维的诗集、书画、古诗。了解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点。】二、读诗句,晓诗意1自由朗读古诗。打开课文,老师有两个要求:自由读。反复朗读,直到把诗读正确,读得很有味道为止。2指名读,正音。【指名读古诗,主要从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入手。读完后让其他学生来评价。注意多音字:朝

6、舍更尽】3初步解释诗意。读了那么多遍古诗,能告诉我你理解了哪句诗?(此处不要求深挖,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师不用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对照着文后的注解去理解。】三、品诗句,明诗意。1画中物。默读古诗,边读边感受,如果我们为诗配上画,你觉得画面上都有些什么,从诗句中圈出来。你想画些什么?(边交流边板书:朝雨、客舍、柳色、美洒、故人)2画中情。预设一:渭城的景过渡语:是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能说说你看到的雨是怎样的吗?从哪里读出来的?指导朗读第一句。柳:道路两旁你又看到了怎样的柳树?从哪句话读出来的?柳色为什么是新的?指导朗读第二句。雨后,让我们闭目深呼吸

7、!有什么感觉?(清新、清爽)指名朗读一二句诗。齐读一二句诗。好一幅朝雨客舍柳色图呀!(师补充板书:图)过渡:杨柳不识人间情,抽枝长叶笑春风。(课件出示关于柳的诗句)有什么发现?(都有柳)为什么他们的送别诗中都有柳呢?你们猜一猜。你觉得王维看到这青青的柳树,他感受到了什么?读一二两句,谈谈一二句诗的意思。是啊,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此刻在王维眼中这绵绵细雨仅仅是雨吗?还是什么?【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教师又可以采取层进式的引读,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

8、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王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选取这些景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借助这些景物,进一步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预设二:美酒故人猜猜看元二要出使的安西是怎样的地方?(学生自由发言)课件出示地图。【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课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图,这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课件出示安西阳关的图片,(师: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看了图片,使你想到了哪些词?出示课件

9、。对比评读。(课件出示)【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呢?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由此,教师第三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品酒。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你想对即将远行的元二说什么?指导朗读。这一杯杯喝下去的只是酒吗?是王维跟元二依依相送的情!(板

10、书:相送情)。齐读三四句诗。解释三四句诗。四、赏读古诗。1就在他们分别六年后,王维去世了,此次分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铭记这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读全诗(配乐)2不幸的消息传到元二耳中,元二是怎样的心情?(伤心、痛苦)他一句句吟诵着两人离别时的王维留下的诗句。(师读诗题,学生接下去读。)后人还把这诗谱成了曲子。我们来欣赏阳关三叠)【在学生对古诗体会的基础上,教师配上古曲阳关三叠,让学生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在朗读中再次体会朋友之间的浓浓深情。】3听着这伤感的旋律,让我们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静静地抄写一遍。.让我们和着音乐一起把它背出来。五、明古风

11、,体味别意。1出示课件。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老师还搜集了一些送别的诗句。2情境运用。你跟朋友离别的时候,你想告诉友人:人生知己无贫贱,天涯处处有朋友时,你会慷慨激昂地吟上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朋友的船走远了,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长江水永远流在心中,你会吟上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朋友依依惜别,不知何年才能相见,彼此沉溺在离别的感伤之中,你会吟上一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或: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3教师总结。送别诗表达了我们离别时的情谊,寥寥几句就流露出友人间真挚的情感,让我

12、们课后关注更多的送别诗。【“送别诗”这一题材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是比较常见的,教师推荐几首比较有名的诗歌让学生进行课外自学,丰富学生的读诗量。】教学板书: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朝雨客舍柳色图美酒故人相送情教学反思:一、强调景物的想象。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一、两句时,我边朗读边让学生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初读古诗后,就让学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树、旅馆想象渭城的景色,与后面安西的满目凄凉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猜想学生在理解安西会遇到困难,于是我就补充安西的图片:漫天黄沙、一望无际的沙漠、荒芜人烟。二、注重情感的想象。读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想象

13、诗人与元二是怎样进行分别的。在一次次渲染离别时的愁绪中,学生的情感渐渐地达到了高潮,有几个孩子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深深体会到到那份浓浓的离别之情了。想象诗中之画,感悟酒中之情。设计总是比实践更趋于完美。课上下来,感受的是真真切切的遗憾。如何把诗的写景部分与后面写情的部分更有机的结合起来?如何合理地处理朗读的时机与次数,使朗读与感悟融合得浑然一体?太多的遗憾和困惑将成为我继续前进的动力,鞭策我收拾行囊,继续上路三、注重创设情境。为了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感触到学习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我多次创设学习情境,时而让学生回到旧知识、时而引领学生观赏“渭城朝雨浥青城,客舍青青柳色新”的伤感景色,时而让学生变成作者,时而听乐、时而摇头吟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百分之百的参与学习,溶入课堂、溶入文本、溶入作者的情怀,才能让每一位学生得以成功体验。让学生真正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佳句,学生就像是喝了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