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科下册导学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8351056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语文科下册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三年级语文科下册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三年级语文科下册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三年级语文科下册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三年级语文科下册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级语文科下册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语文科下册导学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 年级 语文 科导学案课题: 燕子 主备人: 审批: 【学习目标】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燕子、乌黑、轻快、翅膀、剪刀、尾巴、活泼、机灵、微风、赶集、聚拢、光彩夺目、增添、生机、掠过、稻田、一转眼、偶尔、一圈、音符、演奏、赞歌”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4、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重点预设】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以及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难点预设】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以及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课堂

2、导入】读中感、读中悟、以读促思、以读促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李春:隋代造桥匠师。现今河北邢台临城人士。燕子 一种候鸟,体小,翅膀尖而长,尾巴分开像剪刀,背部黑色,肚皮白色。常在人家屋檐下用泥做巢居住,捕食昆虫,对农作物有一,是益鸟。在我国,燕子春天飞到北方,秋天飞到南方去。【学习流程】(一)初读课文1 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想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2 再读课文,认会“俊、俏、拂、增、掠、偶、沾、漾、谱”,会写“燕、聚、增、掠、稻、尖、偶、沾、圈、漾、倦、符、演、赞”,正确读写“燕子、乌黑、轻快、翅膀、剪刀、尾巴、活泼、机灵、微风、赶集、聚拢、光彩夺目、增添、生机、掠过、稻田、一转眼、偶尔、一

3、圈、音符、演奏、赞歌”等词语。3 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桃花盛开、绿柳轻扬、燕子飞来的情景。这些从南方飞来的燕子,有的飞到了( )间,有的横掠过( ),有的落在( )歇息。文中作者通过描写充满生机的如诗如画般的春天景色,赞美了( )的小燕子,表达了对光彩夺目的春天到来的( )之情。(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三)熟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四)细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以下自主学习。自学提示1:研读课文第一段。(1) 说说这一段写了燕子的什么?(2)“凑”是什么意思?(3)练习背诵第1自然段。自学提示2:研读第2段(1)默读思考:课文抓住了哪些景物特征来表现春天的?边读

4、边勾画有关词语。(2)你知道“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光彩夺目”“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的意思吗?自学提示3:研读第3自然段(1)自读思考:这段是从哪个方面来描写燕子的?燕子飞行时有什么特点?(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和描写燕子飞行的?(上下)自学提示4:研读第4自然段(1)自由读,边读边画出你最喜欢的词、句子。(2)理解“几痕”和“几根”的意思。(3)为什么说“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呢?这一句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课 中【小组合作】小组内讨论交流自学内容。【班级展示】展示学习成果。1、课文是从

5、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2、展示课文第一段。指名读文第一段(1)说说这一段写了燕子的什么?(2)“凑”是什么意思?(几个方面合起来。)(3)指导感情朗读:谁能把小燕子活泼可爱的样子读出来?(4)背诵第1自然段。3、展示第二段学习成果女生齐读文章第二段(1)课文抓住了哪些景物特征来表现春天的?边读边勾画有关词语。(2)理解“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光彩夺目”“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3)指导感情朗读。4、展示第3自然段学习成果男生读文章第3段你能说出这段是从哪个方面来描写燕子的吗?燕子飞行时有什么特点?5、展示第4段学习成果齐读课文最后一段(1)说说你喜欢的词、句子。(2)重点理解“几痕”和“几根”

6、。(3)为什么说“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呢?这句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质疑探究】学习至此,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如还有疑问及时提出,大家共同探讨。【自悟自得】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达标测评】自行完成下面的训练题目,完成后小组内进行答案交流。(一)给下面的字加上拼音俊俏( ) 增添( ) 荡漾( )偶尔( ) 谱曲( ) 吹拂( )二、看拼音写词语yn zi j lng lu gu u r ( ) ( ) ( ) ( )chng zn yn f p jun zng tin( ) ( ) (

7、) ( )三、组词:掠( ) 偶( ) 沾( ) 尖( )惊( ) 遇( ) 粘( ) 尘( )四、奇思妙想1、大家都特别喜欢燕子,尤其是学了本课后,每个同学心中都有自己可爱的燕子的形象,你能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现你心中的燕子吗?可以画一画、写一写、捏一捏、刻一刻、拍一拍(拍摄)下周我们举行一次“燕子”展览会。2、“光彩夺目的春天”是怎样的景象?想一想,然后写成一篇短文。(以上两题自主选择一题完成)课 后【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自己的表现如何?你有什么收获?今后你的努力方向是什么?【备注】(教师备案,学生笔记)【反思】三 年级 语文 科导学案课题: 古诗两首 主备人: 审批: 【

8、学习目标】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细叶、光景、万紫千红”等词语。2、背诵两首诗。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重点预设】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预设】记背诗句是重难点。【课堂导入】读中感、读中悟、以读促思。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学习流程】课 前【学案自学】(一)初读咏柳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2、认会“咏、涤” 并一字组两个词,写在书上的蓝线内。会写“咏、碧、妆、裁、剪”,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细叶”等词语。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二)、朗读古诗

9、,理解诗意,体会感情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三)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 中【小组合作】(一)初读咏柳1、 组内检查读课文情况2、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1号领读:“咏、涤”其他组员跟读,读错的组长教读三遍2号领读:“咏、碧、妆、裁、剪”, 其他组员跟读,读错的组长教读三遍3号4号交替领读词语“碧玉、妆成,裁出、剪刀、细叶”。3、交流识字方法。4、根据注释说说诗歌的大意。(二)、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1、“碧玉妆成一树高

10、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三)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班级展示】1、展示生字词,重点指导:咏、裁2、展示读课文3、展示对古诗的理解。【质疑探究】学习至此,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如还有疑问及时提出,大家共同探讨。【自悟自得】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达标测评】我会写Yng li jin ci b y xn fng _ _ _ _ Gung jng x y wan z qin hng_ _ _【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课 前【学案自学】(一)初读春日

11、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2、认会“泗、滨” 并一字组两个词,写在书上的蓝线内。会写“滨、紫”, 正确读写“光景、万紫千红”等词语。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二)、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 (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三)、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四)、体会这两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两首诗把春天描写得( ),而又充满了( ,表达了作者对万物复苏的春天的( ),以及春天到来的( )。课 中【小组合作】(一)初读春日1、 组内检查读课文情况2、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1号领读:“泗、滨”其

12、他组员跟读,读错的组长教读三遍2号领读:“滨、紫”, 其他组员跟读,读错的组长教读三遍3号4号交替领读词语“光景、万紫千红”。3、交流识字方法。4、根据注释说说诗歌的大意。(二)、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三)、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四)、体会这两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两首诗把春天描写得( ),而又充满了( ,表达了作者对万物复苏的春天的( ),以及春天到来的( )。【班级展示】1、展示生字词,重点指导:滨、紫2、展示读课文3、展示对古诗的理解。【质疑探究】学习至此,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如还有疑问及时提出,大家共同探讨。【自悟自得】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达标测评】(一)我会填咏柳 春日-, , 。 。-, ,-, 。(二)填空咏柳和春日写的内容都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