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产品的九年感悟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8306034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做产品的九年感悟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我做产品的九年感悟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我做产品的九年感悟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我做产品的九年感悟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我做产品的九年感悟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做产品的九年感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做产品的九年感悟(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做产品的九年感悟产品没有标准答案,每一个产品即便是定制的,每一个产品方案,都是在一个特别具体的环境下产生的。周三了,想了一想,还是恢复产品的职场故事这个专栏吧,毕竟,我们都身处职场当中,有那么多的身不由己,还有那么大的的悲伤。希望,心路历程我的这些职场感悟或者是方法,能确实帮助到你。做产品的时间长了,自己也会丢掉做了几年,什么时候开始再说产品的,都要去想一想,掰手指计算一下。我算是十多家比较早一批的产品经理,也是野路子的一员,和很多人一样,我也没有leader ,甚至没参加过培训课程,也没看过几本产品书。那个时候,还无产品专业的书,有书的时候,书的能够帮助也不太大。所以,其实我很羡慕现在的产

2、品经理,不论怎么样,学习方式比我们多了很多,但也挺为大家感到担心的。因为,学习,是以牺牲思考作为付出的,过渡依赖学习,只会让我们越来越迷茫,思考的能力越来越弱。没有可以学习的目标之时,遇到的任何一个环境问题,都需要独立思考,独立解决,习惯了学习以后,遇到未知的问题,条件反射的就是去找标准答案。但是,产品没有标准答案,每一个产品都是量身定制的,每一个产品方案,都是在一个特别具体的环境下产生的,我们所学习的标准化解决方案,是不能直接在实际工作中使用的。很多功能,对于商品新人而言,成了所谓的“标准化解决方案”,完全不考虑背景心理因素,大家都这样做,所以我也这样做。其实,功能虽然是的的功能,但我们“自

3、己”和这个“大家”是不一样的。“搜索”功能,也是一个被“标准化”的功能,很多社区或者内容型产品,都会默认在第一版本实现该功能。实际上,内容数量不足时,搜索,是一个可以回退流失的功能,不是蜜糖,而是砒霜。1 分钟内搜索10 次:没有找到相关人员内容。“没有找到相关内容”,只是一个程序处理结果,但是,我们可以尝试用产品的语言翻译一下,就变成了“你的需求,我无法满足”。过早引入搜索功能,等同于像用户宣布:“这款产品无法满足你的需求,出门左转,您走好”。其实,产品,没有标准答案,任何一个产品方案都是一个具体的环境,量身定制的。内容不足时,必须我们需要避免暴露自己的弱点,用一种设计方式,将文本少的事实转

4、变为,这是一个精致,高质量的内容,需要把缺陷,转变成亮点。内容过载时,为了避免内容被淹没,会用另一种设计方式,对内 容进行分发,让合适的人看到合适的内容,务必让大多数人都感到愉 悦和满意。各个时代都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我的新人年代,没有办 法学习,但却极大培养的培养了思考专业知识,而现在的时代,学习 极为容易,但却容易丧失思索能力。是成为特性的印刷机,还是产品销售的设计者,其实选择权依然 在我们自己的手上。产品行业目前流行的很多概念,经济型都是在我中高级发展阶段出现的,大概是5 年前,这些概念如今被用若要各种这种方式解读,译成了不同的版本,出现在不同的文章还有课程当中。但,希望你能明白,

5、概念,知识还有方法,都是存在演变的,过去的终点,只是现在的起点,他们远远并非真正的终点。“用户无法改变,产品要顺应用户的习惯”,就是一个比较早时间的概念。我们知道培养用户习惯的成本非常高,这里的培养,其实就是含蓄改变客户端习惯的含蓄说法,培养的目的其实就是改变。但当时的环境,不倡导改变用户习惯,却不是因为成本结构性问题,而是因为“抢时间”。5 年前的互联网市场,最佳时机比现在要多很多,而且投资圈的热钱,不断进入互联网,其实,我们不担心成本,有太多交易成本可以挥霍了。真正的原因,是“圈地”,快速扩大自己的本土市场,我们把所有的资金投入,所有的成本都放到抢占市场的模块绝大多数了。就结果而言,抢占市

6、场是正确的估测,在竞争不是那么强烈的时间,快速打下一片自己的地盘,实现规模效应,再去慢慢经营。有一些倡导用户体验的团队,试图培养用户习惯的产品,最终输给了时间,其实他们的想法没用的,但周期太长了,千幸万苦改变了一小部分用户的忌讳,准备放大市场时,才发现整个市场已经没有多少可深挖的空间了,都被其他人用粗糙的手法,掠夺完了。所以,严格上来讲,其实,普通用户不是无法改变,而是不需要改变,产品是商业化的载体,改变用户的习惯,对产品没有任何帮助,但却要付出很多的成本。即使是现在,互联网创业的大多策略,也是,不去发生变化用户习惯,用他们最熟悉的方式,满足他们,把优势资源集中在整个市场市场资产规模上,快速拥

7、有自己的地盘。其实,并不是没有改变用户的案例,实际上恰恰相反,我们总是遵守一些,改变一些,拼多多就改变了一部分用户的购物习惯,从直接下单改变成了拼团下单。只是,有时候,我们固执的认为“不改变”是信条,在改变当中,寻找那些没有淡化的事实,从而否认“改变”的存在,毕竟拼多多还是没有改变人们人类购物的诉求,也还是让用户买东西。所以,通常,我不太愿意去和“信条”争辩,我也相信经验丰富的产品经理,其实都有自己的“信条”。不是不能“改变”,而是不需要去“改变”其他人的理解,难道不是吗?关于真需求和伪能源需求需求的命题,提出的时间比“用户无法改变”还要早,大概可以追述到 web 互联网时代了,超过十年的历史

8、。当时的环境下,因为没有什么竞争,大家各自制做各自的,而且往往都是在一个需求里,垂直深入,不成功就成仁。如果这一个需求是“真需求”,就意味着大点概率成功,如果是“伪需求”则意味着大概率失败。过去了十多年,互联网市场还有全然不同社会环境已经截然不同了,任何一个市场,任何一个领域,我们都能很容易找到 3-5 家乃至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凭藉一个需求获得成功,就不太现实了。现在的产品通常都需要用多个需求构成一个集成策略,不再是用一个融资需求助力撬动市场了,而是用多个需求组合成一款产品,撬动市场。这也意味着,真需求和伪需求的零和关系,被打破了,在市场上,真正占据主导地位的,既不是真需求,也不是伪需求,而

9、是那些不那么真,不那么伪的需求。胜在量多,成本低呀。做增长应的产品经理应该会有所感悟,这个月,我们借助用户猎奇的需求,带动一波数据,下个月,或许要借助充分利用用户晒的需求再带动一波数据资料,下下个月,可能就会用到其他的一些资金需求再来带动数据。为了带动数据,或者为了达成一致意见产品的某种诉求,不断的尝试新的需求,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成功但成功不能是革命式的成功,失败也会是死亡封闭式的失败。需求已经从战略级武器,转变为榴弹级武器,成为了一个“快销品”。所以,其实现在用“真”和“伪”来看需求,不太合适,他更加细化了,也可以量化了。我比较喜欢去衡量需求的价值,将需求数值化,那些数值较高的,就可以尝试

10、,数值较低的就冻结起来,也许未来某一天,随着环境的改变,数值就变高了。如果给数值化设置一个0-100 的区间, 100 就是真需求, 0 就是伪需求,但大量的需求,是集中在 1-99 区间的,绝对的“真”和绝对的“伪”,只是极小概率事件。其中有一点,我的感触特别深,而且,也特别为大家担心。“成长,一直几乎是属于自己的任务。”熟悉我的朋友,在公开课或者产品问答里应该都听我提到过这个概念,作为产品经理,一定要跳出集团的束缚,在公司之外,建立制订一个适合自己的茁壮成长方式。最近三年,至少超过400 位产品高级经理和我交流过工作中的问题,有领导不作为的,公司不平等的,还有搅屎棍同队的,你能想到的糟糕的

11、情况,恐怕我没有接触过,但我大部分也听闻过。可是,我们仔细想想,我们有什么权利去“要求”联营公司按照我们所想象的去运作呢?作为职场中会的一员,确实存在种种糟糕的问题,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们太依赖公司了。这几乎是所有问题的根结点,就像坐车一样,开车的是一位醉汉,一旦不小心擦蹭了一下,后面做他的车,人格都是提心吊胆的。那种随时会翻倒的感觉,一定不好受。有时候,我会认为,大家实在太依赖公司了,但成长,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任务。我们可以想一下,周末的休息时间,是否还“在”考虑产品问题?然后再想一下,已经离职了,没有工作,有一个月的空窗期,这一个月,是否还“能”考虑产品问题?很多时候,我们离开了公司,甚至

12、无法展开产品层面的产品思考,因为没有产品了,就像研发的,“找不到对象”了。没有了需求来源,没有了市场倾向,没有了业务,连用户都没有,原型自己画着画着都没有知道在画什么。离职的时间里,职业生涯,仿佛被冻结,只有加入新公司以后,才会被解冻。事实上,无论是在什么时代,将个人的成长反复无常与公司微妙 捆绑都是一种极为危险的行为。逻辑其实很简单。如果我们的成长速度被公司捆绑,就只能平行 选择,或者向下选择,大厂可以选中厂,中厂可以选小团队,小团队 还是选小团队。逆向成长,从小团队到中厂,从中厂到大厂,就需要我们的成长 速度,大于公司提供的成长速度,也就是要比在公司内成长的高速成 长更快,才有可能往上成长

13、,才外包有可能从外包公司进入大厂,或 者从野路子进入精锐部队。只有自己成长起来了,足够优秀了,才有机会进入好一点的,高 质量的团队,也只有自己专业了,才能认识同样专业的产品人。今天和大家聊的“点”,可能会和大家的惯性思考有一些冲突, 但我们权当参考。用户可改变,或者应用程序不可改变,需求的真伪,或者是需求 的价值衡量都只是解决某个问题的一种方法,是术,在合适的时间, 合适的场景,合理的应用就好。但,成长,却是会影响我们一生缺陷的问题,也只有我们自己能 为自己的成长负责,公司也好,我也好,都没有办法为你的孕育买单。所以,希望这些话,能对你的展望未来有所帮助。下一个周三,我们再来聊聊,团队,管理,还有老板。下周三,不见不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