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细节教育随笔文案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8299319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注细节教育随笔文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关注细节教育随笔文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关注细节教育随笔文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关注细节教育随笔文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注细节教育随笔文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注细节教育随笔文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注细节-教育随笔-文案- 审视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我们发现教师在某些教育行为上陷入了形式主义,有些错误的教育行为根深蒂固。如何引导教师走出这种误区,提高教学技能,改良教学效果呢对此,我们采取“现场诊断法,仔细察看教师的教学 细节 ,并抓住某些关键细节提出质疑,深入对话,引导教师借助正确的教育理念挑战惯常的教学行为,从而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下列是我们梳理出的几个典型的细节问题。一、关于“游戏化的适度性问题 1教学片段 中班数学活动“认识椭圆形的导入环节师:今天,老师从图形王国里请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猜猜是谁幼:正方形娃娃、三角形娃娃、圆形娃娃、梯形娃娃、菱形娃娃师:到底是哪个图形娃娃呢我们一

2、起来看看。(出示椭圆形。)幼:椭圆形娃娃。 2现场对话 问:你预设第一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它的价值在哪里师:以“猜一猜的形式导入,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问:从幼儿的答复中可以看出,他们习惯在称说某个图形时加上“娃娃两字,这是为什么呢师:在教幼儿认识图形时,为了贴近幼儿的年龄特点,我经常将图形拟人化,幼儿就自然而然称图形为“娃娃了。 3诊断分析 以“猜一猜的形式导入教学,教师的出发点固然很好,但仔细推敲这种开场白,就会发现教师陷入了形式主义,师幼双方在做着虽有趣却毫无意义的游戏。或许,一开始幼儿会被教师神秘的语气所吸引,投入到猜测中,但在盲目地猜了几遍

3、仍不能切入主题时便会体验到失落感。因此,我们应该摒弃这种“花架子,在导入局部开门见山,紧扣主题,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幼儿探索。为了体现儿童化、游戏化,教师刻意追求童言童趣,往往给每个教学活动都冠以“王国“娃娃之类的情景,这些做法对有些教学活动是必要的,但有时反而会起反作用,使幼儿无法建立科学的概念。二、关于回应的有效性问题 1教学片段 小班数学活动“分饼干根本局部的第一环节师:你看到了什么形状的饼干幼:圆形。师:嗯,有圆形。还有呢幼:三角形。师:对,有三角形,真不错!还有吗幼:正方形。师:好,有正方形,真棒! 2现场对话 问:在第一环节察看饼干的师幼对话过程中,你重复幼儿的语言达4次。你觉得有必要

4、吗师:我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在对话过程中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回应幼儿,只好有意无意地重复幼儿的答复。 3诊断分析 教师频繁重复幼儿答复的原因在哪里追根究底,一是语言贫乏,二是不足教育机智,这两者其实是相互关联的。如上述案例中教师的教育机智就显得欠缺,提问太封闭,不够开放。如果换个问题:“有些什么样的饼干幼儿就能从颜色、形状、大小、味道等多角度进行答复。如当幼儿关注到三角形饼干时,教师可随即问:“谁也找到三角形饼干了举起来给大家看看。幼儿寻找的过程也是一次集体检验的过程。在幼儿找出三角形饼干后,教师可接着问:“比拟一下,这些三角形的饼干有什么不同(大小、颜色不同。)接着,教师可再问:“除了三角形

5、。你还发现了什么形状的饼干这样就不是简单机械地重复幼儿的答复,而是既开放又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真正发挥出教师的引领作用。在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往往只用“真棒“真不错之类的语言来回应幼儿,不足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不是让幼儿重复已有经验,而是不断重组和改建经验,所以教师应合理有效地帮忙幼儿整理和提升已有经验。三、关于有机整合的问题 1教学片段 大班综合活动“各种各样的报纸的环节安顿第一环节:了解报纸的名称及根本用途(现场用时:8分钟)。第二环节:制作报纸服装(现场用时:15分钟)。第三环节:服装表演报纸秀(现场用时:7分钟)。 2现场对话 问:这次综合活动的重点领域是什么师:科学领域,其主要目标是

6、运用已有经验说说对报纸的认识,知道报纸种类和用途。问:你安顿的这三个环节有何联系,教育意图是什么师:目的在于将科学、艺术、语言领域的内容整合起来。 3诊断分析 活动形式看似丰盛,但教师并没有挖掘报纸蕴含的价值。第一环节作为主体局部仅用了8分钟,活动大局部时间用在制作及表演上,显然偏离了重点领域,主次不分。倡议作如下调整:加大第一环节的比重,可从报纸的名称、印刷、内容、用途等多角度挖掘。第二、第三环节与活动目标不切合,可取消,把它们作为独立的艺术活动来组织。同样是科学与艺术的整合,教师可在第一环节的根底上让幼儿自制剪报,以凸显小报的宣传价值及个人创意。这样的整合更切合主题目标,更具合理性。因为整

7、合绝不是多种领域的简单相加或拼凑,而是领域与领域之间、目标与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四、关于评价的适时性问题 1教学片段 小班科学活动“沉浮的水果的讲评环节“沉浮的水果活动临近结束,一个孩子将一只橡皮小鸭放在水盆里,边用手拨动着水流边兴奋地喊着:“看!小鸭子游水了!许多幼儿过来围观。教师费了一番周折,好不容易才让幼儿回到位子上,并按部就班地开始了讲评:“刚刚你们发现了什么,谁来介绍一下但举手者寥寥,即使有个别幼儿答复,也常常将话题转到“小鸭游水上。于是,教师慌了阵脚,随便说了两句就草草收场。 2现场对话 问:在这个讲评环节中,你感到最困惑的是什么师:我感到困惑的是当幼儿的兴趣发生偏离时讲评是否要继

8、续。 3诊断分析 幼儿的零碎经验,需要同伴间的集中交流和教师的归纳来提升。所以教师要处理好幼儿兴趣和讲评机会的矛盾,根据幼儿的现场反馈灵活机动地调整讲评时间:如当幼儿注意力集中时,教师可按方案进行;当幼儿情绪不高时,教师可另找适宜的机会再讲评;当幼儿正专注于探索新事物时,教师那么可以合作者的角色参与探究,“惊奇孩子的惊奇“感受孩子的感受。总之,应视幼儿情况灵活应对,不必苛求活动结构的完整性。五、关于延伸活动的可行性问题 1教学片段 大班科学活动“有用的稻草的延伸局部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稻草,了解了稻草的用途。那你们看到过稻草生长在什么地方吗过几天老师带大家去野外看看。 2现场对话 问:你预设这个

9、延伸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师:回归自然,让幼儿了解稻草的生长环境,从而对稻草有全面的认识。问:你真会组织孩子去吗有多大的可能师:当时我只考虑为这个活动安顿一个延伸活动,也没想过一定去。 3诊断分析 一般在活动结束时,教师都习惯安顿一个延伸活动。事实上,许多教师脱口而出的延伸活动只是为了使活动结构显得完整,并没有真正想要付诸行动。这种“为延伸而延伸的教育观念很不可取,我们应坚定摒弃,还集体教学活动以“真实自然。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宁可留下真实的遗憾,不要追求虚假的完美。细节虽小,折射出的却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教育智慧。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作为教师,关注细节,解读自身的教育行为,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作为管理者,只有不断地捕捉细节,挖掘细节,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总之,关注细节,才有可能不断提升专业素养。编辑:cicy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