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推进教育均衡聚力创建教育强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8273651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凝心推进教育均衡聚力创建教育强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凝心推进教育均衡聚力创建教育强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凝心推进教育均衡聚力创建教育强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凝心推进教育均衡聚力创建教育强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凝心推进教育均衡聚力创建教育强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凝心推进教育均衡聚力创建教育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凝心推进教育均衡聚力创建教育强(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凝心推进教育均衡聚力创建教育强市湛江市申报广东省教育强市督导验收自评报告湛江市人民政府( 2015 年 12 月)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是湛江市委、市政府为实现教育跨越发展、构建公共教育体系、打造人力资源强市、实现五年崛起的重大战略决策。 2011 年 12 月,湛江市第十次党代会作出全面启动创建教育强市工程的部署,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党政部门、教育工作者全力以赴,众志成城,全面推进教育创强工程,优化学校环境,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深化教育改革,有力地推动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健康发展,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升,教育创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概况湛江位于中国大陆

2、最南端、广东省西南部,是广东的人口大市、海洋大市、港口大市、生态大市、教育大市。全市面积1.32 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800 万人,辖5 县(市) 4 区, 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南三岛滨海旅游示范区,同时拥有 6个省级经济开发区(试验区)。是全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国家一类大市和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达标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称号。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生态化和农业现代化,全力推动五年崛起,加快建设幸福湛江,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

3、较快发展。2014 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258.7 亿元。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力促进全市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我市 1996 年普及义务教育,2010 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14年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目前,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1663 所,其中完全小学 779 所、小学教学点 502 个、普通初中学校 226 所、特殊教育学校 7 所、普通高中(含完中) 80 所、中等职业学校(含技校) 62 所、高等院校 7 所;在校生 131.2 万人,其中小学生 57.03 万人、初中生 29.76 万人、普通高中生 18.31 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含技校)学生14.93万人、特殊教育学校学生1975 人、

4、高等学校在校生11.01 万人。幼儿园1878 所,在园幼儿 29.62 万人。全市 10 个县(市、区)已全部建成省教育强县(市、区),114 个镇(乡、街道)建成省教育强镇(占总数的94.2% )。 9个县(市、区)已全部通过了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省级督导评估(湛江开发区不是行政区,不需验收), 其中 8个县(市、区)已通过国家级验收。全市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覆盖率 100% 。我市各级各类教育呈现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教育发展水平上了新台阶。二、主要做法与成效(一)党政重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学

5、规划,加大投入,狠抓落实,扎实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协调、快速发展。1、加强组织领导,全力推进教育创强。2011 年12 月,市委第十次党代会上提出“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 ,并将 2015 年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成教育强市,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列入湛江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 年 2月,市委书记刘小华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寄托着湛江人民的期盼,承载着湛江发展的希望,优先发展教育、创建教育强市,使命崇高,责任重大,要推动湛江从教育大市向教育强市转变,为实现五年崛起,建设幸福湛江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12 至 2015 年,市政府均将教育创强工作列入政府工作报告

6、内容,每年召开教育创强推进会或现场会,市委副书记、市长王中丙都亲自到会,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教育创强工作,坚决落实责任,不畏艰难,主动作为,切实增强教育创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亲自部署,亲自督查,找准原因、攻坚克难,千方百计保证教育创强目标实现。在2015 年教育工作会议上, 王中丙市长强调, 要动员全市力量,依靠广大教职员工,全力以赴创建教育强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分管教育的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云每月安排教育专题调研,深入到县(市、区) 、乡镇、学校检查指导创强,为教育排忧解难。市、县(市、区) 、镇(街)均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财政、教育、编办等有关部门领导为组员的

7、教育创强领导机构,统筹协调创强工作,抽调人员加强充实“创强办” 。市政府督办室、市纪检监察部门跟踪督办;市人大专项督查。各级党政领导把教育创强作为“一把手”工程, 加强指导和统筹协调,保障教育投入,为教育创强开设绿色通道,优先解决教育问题,确保完成创强任务。2、落实工作责任,高效推进创强工程。 一是层层签订责任书。 2012 年 2 月,市政府领导与各县(市、区)主要领导签订了创建教育强县(市、区)责任书 ,将教育创强工作纳入党政考核内容,明确“一把手”为直接责任人。二是明确单位职责。教育部门负责“统筹、组织、协调、指导、检查”,加强调查研究和政策指导,为教育创强当好参谋和协调员;财政部门负责

8、确保教育经费; 宣传部门负责组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创强”;发展改革部门负责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工作,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以考虑;规划建设、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特事特办,把教育发展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使用规划,留足空间,搞好服务。通过责任落实到人,确保创强工程有效推进。三是加强宣传推动。全市实行创强通报制度,每月印发创强简报,每周将教育创强工作落实情况对全市相关党政部门负责人进行短信通报。连续四年召开全市教育创强工作推进会,及时总结成绩,加强示范引领,大力督促推进。(二)多元筹资,确保教育投入。我市坚持教育优先投入,严格落实教育经费“三增长、两提高”,确保城市教育费附加、生均公

9、用经费、省市教育创强奖补资金以及各级专项教育经费按时足额划拨。各县(市、区)采取“六个一点”办法,即“省扶持一点、市奖励一点、县出资一点、镇负责一点、学校自筹一点、社会捐助一点” ,多方筹措资金。1、实行政府投入为主。我市千方百计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财政对教育支出的倾斜力度,全力确保教育投入“三增长”。2012-2014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拨款分别为48.19亿元 、57.57 亿元、 65.76 亿元,比一上年度分别增长21.89%、19.46% 、 14.24%(全市财政经常性收入分别是79.48 亿元、91.53 亿元、102.92亿元,比上一年度分别增长15.7% 、15

10、.15%、12.44% ),实现教育拨款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2012-2014年,小学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分别为3238元、4552元、5275 元,初中的分别为 3055 元、3950元、5358元,普通高中的分别为 3429元、 4130 元、 5076 元,中等职业学校的分别为 3627 元、 3737元、 5278 元;小学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公用经费支出分别为976 元、 1046 元、 1243 元,初中的分别为 1279 元、 1363元、 1702 元,普通高中的分别为1288 元、 1519 元、1811 元,中等职业学校的分别为1596 元、1811 元、

11、2360 元,均实现逐年增长。我市教育创强规划投入41.7 亿元,目前已投入 46.3 亿元。市级财政拨出教育创强经费共1.98 亿元,给予通过教育创强验收的县(市、区)奖励 500万元、镇(街)奖励 100万元。县级政府为主的投入及时到位,教育创强以来县级财政投入共 14.6 亿元。徐闻、坡头、麻章、吴川、廉江等县(市)还给予每个镇(街) 500 800 万元创强经费,由镇根据项目建设进度拨付,确保项目按时间完成。与此同时,我市各地加强教育经费管理,规范教育经费使用,坚决杜绝违规收费行为,有效地提高了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2、发动社会捐资助学。各地积极发动社会、乡贤捐资捐设备、添置图书仪器、建

12、设特色文化校园。教育创强以来,全市社会捐资达到7.2 亿元。吴川市委市政府以“回归工程”为平台,积极动员外出经商乡贤回乡支持教育,共募集社会捐助资金3亿元。其中,吴阳镇林瑞池三兄弟捐资1700 万元,搬迁重建芷寮初中; 黄坡镇谭文华家族捐资2000 多万元新建文华小学;王村港镇大位、录西村,无偿划拨3 万平方米土地给学校,并自发捐资 300 万元、组织义工为学校修建围墙和运动场。3、高效管理使用资金。 一是加强经费预算管理。逐步实行教育资金使用预算管理制度,通过“两上两下”的预算审核,确保预算的准确性。 二是加强财务制度培训。严格执行新修订的中小学校会计制度 ,积极组织各县(市、区)教育局、市

13、直各学校财务人员学习新修订的中小学校会计制度 。三是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监督。配合市审计局对全市教育近两年专项资金进行全面审计。通过加强监管,我市未出现贪污、截留、克扣、挪用、挤占、抵顶各种教育资金的行为,近 1 年无发生教育乱收费问题。我市籍教育创强之东风,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强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前,我市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947 所,标准化学校覆盖率 100% ,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56 所,标准化学校覆盖率 60.7% 。1、改善办学条件,建设标准化学校。我市按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及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的要求,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全力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工作,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和提升。全市成功改造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475 所。全市共投入3.5 亿元进行教育装备建设,新建理化生实验室700 个、小学科学实验室900个、计算机室1965 个,新增计算机13.8 万台;共投入8000万元建设镇中小学图书室和添置图书。目前,我市所有义务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