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8188156 上传时间:2023-09-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8.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娱乐至死读书笔记(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娱乐至死读书笔记社会学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 在读此书之前,一直认为导致人类失去自由的是外来的压迫和奴役,但读完此书后,我发现人类的自由更有可能迷失在人类对娱乐的无止境追求中。正如书中所说:那些随时准备反抗独裁的自由意志论者和唯理论者完全忽视了人们对于娱乐的无尽的欲望。以下是对本书的概括: 本书第一章:媒介即隐喻。本章讲叙了一个主要的观点:我们的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的内容。文化是语言的产物,但是每一种媒介都会对它进行再创造。每一种媒介都为思考、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从而创造出属于那种媒介的独特的话语符号。意即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内容。现今我

2、们的文化正处于由以铅字文字为主要媒介转向以电视形象为主要媒介的过程。这一转换,势必使得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它构成公共事物领域都要改变其内容,并且用最适用于电视形象为主要媒介的方式去重新定义。而这种转变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何利弊,本章没有作过多的阐述,只是教给读者一个媒介即隐喻的传播学理论知识背景。 本书第二章:媒介即认识论。本章对媒介即隐喻这个概念做了延伸,但作者的焦点是放在认识论上,而不是放在美学和文学的批评上。作者想证明真理的证明至少有一部分来自传递信息的媒介的性质。或者说,媒体在我们的认识论中充当了一个角色,并且有些角色能改变甚至支配我们的认识论。在观点上,作者认为电视创造出来的认识路

3、不仅劣于以铅字为基础的认识论,而且是危险和荒诞的。但另一方面,作者在批评电视削弱了人们的理性话语的同时,并未完全否定电视的情感力量。本章结束时,作者提出了他的担忧:随着印刷术退至我们文化的边缘以及电视占据了文化的中心, 1 / 15 公众话语的严肃行、明确性和价值都出现了危险的退步。 本书第三章: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本章进一步强化了本书的观点:表达思想的方式将影响所要表达思想的内容。在美国殖民时代至19世纪,铅字在公众话语是中占据垄断地位的。由于印刷机不仅是一种机器,更是传播文化的一种媒介,因而会带这某种偏见对文化进行再创造。在再创造的过程中,印刷机作为一种象征和认识论使得公众话语变得严肃而理

4、性。美国也得益于此,从而跻身与世界优秀文明之林。 本书第四章:印刷机统治下的思想。本章作者讨论了书面形式的公众话语代表了什么含义?其内容特征是什么?它对公众的要求是什么?他偏爱什么样的思维?由于铅字是有序排列的、具有逻辑命题的冷静的抽象符号,因而书面语言更偏向于富有逻辑的复杂思维,高度的理性和秩序,对自相矛盾的憎恶,超常的冷静和客观以及等待受众反应的耐心。 本书第五章:躲躲猫的世界。电报的产生使得通讯和交通彼此分离,信息不再受制于交通。电报对印刷术统治下的话语定义进行了入侵,遭到攻击后的话语内容无聊,表现无力,形式散乱。因为电报是脱离语境的信息合法化,同时,把信息变成了一种置用处和意义于不顾的

5、可买卖的商品。在口头文化和印刷术文化中,信息的重要性体现在能促成某种行动。但自从电报被发明后,信息和行动之间的关系变得抽象而远离起来,这就意味着,人类第一次面临信息过剩的问题,并在信息面前显得手无举措,无法有效通过信息来指导行动。自从摄影术被确定下来并作为一种语言后,世界就被照片再现为一系列支离破碎的事件。因为照片只能呈现具体存在的事物,而不能展现一个抽象的概念。比如,他无法表现抽象的“树”,只能表现具体存在的“一棵树”。与印刷术语言相比较,照片把世界表现为一个具体存在的物体,而语言把世界表现为一个概念。照片为电报新闻创造了一个表面的语境,而电报新闻反过来又为照片提供 2 / 15 了语境。这

6、些伪语境成为丧失活力之后的文化的避难所。电视产生后,它给电脑和摄影术提供了最有力的表现形式把图像和瞬息时刻结合到了危险的完美境界。这样,支离破碎的信息便源源不断地,一会这个,一会那个突然进入我们的视线,然后很快消失。这就导致我们的世界正逐步变成一个没有连续性,没有意义,一个想孩子们玩的躲躲猫游戏那样完全独立闭塞的世界。但和躲躲猫一样,也是其乐无穷的。久而久之,电视呈现出来的世界在我们眼里已经不在怪异,而是自然的。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文化对于电视的认识论适应得非常彻底,我们已经完全接受了电视对于真理、知识和现实的定义,无聊的东西在我们眼里充满意义,语无伦次变得合情合理。于是,我们进入了娱乐业时代。

7、本书第六章:娱乐业时代。本章的开始阐述了技术和媒介的概念。作者认为一种技术只是一台机器,媒介是这台机器创造的社会和文化环境。技术并不完全是中立的,每种技术都带有一定的偏向性。而这种偏向性会深深的影响文化。电视展现给观众的主题虽多,却不需要我们动一点脑筋。正是电视本身的这种偏向,决定了它必须舍弃思想,来迎合人们对视觉快感的需求,来适应娱乐业的发展。也正因如此,电视逐步的称谓我们文化中存在的了解文化的主要方式,从而电视中表现的世界变成了这个世界应该如何存在的模型。但有一个很重要的现象:不管是什么内容,也不管采取什么视角,电视给我们展示的一切,都是以娱乐的方式展现出来的。这就导致了了一个问题:我们的

8、世界将不再严肃,而是日趋娱乐化。 本书第七章:“好.现在”。本章中作者认为当新闻以电视的方式呈现时,将会变得零散不全,而且没有背景,没有结果,没有价值,没有任何严肃性。也就是说,新闻在电视的背景下成了纯粹的娱乐。当新闻被包装成一种介于娱乐的形式时,他就不可避免的起到了蒙蔽的作用。观众把电视提供的娱乐当成了信息,这种情况的严重性 3 / 15 不仅在于我们被剥夺了真实的信息,而且还在于我们正在逐渐失去判断什么是信息的能力。因为在电视新闻的世界里,所有的事都是独立存在的,被剥夺了与过去,未来或其他任何事情的关联连贯性消失了,自相矛盾的条件也随之消失了,人们将无法通过识别自我来检验信息的真伪。 本书

9、第八章:走向伯利恒。不是一切都是可以用电视表达的,或者更准确的说,电视表达某种事物时,会对事进行再创造,以便利于在电视上表达,这就造成原来的本质可能会丢失。对此,作者提出两个观点:1、在电视上,宗教和其他任何东西一样,被明白无误地表现为一种娱乐形式。2、宗教之所以成为娱乐是由电视本身的倾向决定的,而不是因为这些所谓的传教士存在缺陷。本章结束时,作者提出了它的担忧:真正的危险不存在于宗教已经成为电视节目的内容,而在于电视节目可能会成为宗教内容。 本书第九章: 伸出你的手投上一票。随着电视时代的兴起,印刷时代的没落,政治领域也趋于娱乐化。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是电视广告已经成为政治话语最本质的象征。这

10、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达成:一是正式竞选逐渐采用了电视广告的形式;二是电视广告已成为我们这个社会中最多的公众交流手段,人们不可避免地要接受电视广告哲学。但在电视广告这个背离语言陈述的语境中,实践检验、逻辑分析或任何理性的工具都失去了意义。另外,电视是一种具有光年速度的媒介,是以现实为中心的,它的语法里没有过去时态。换句话说,在娱乐业和形象政治的时代里,政治话语不仅舍弃了思想,而且还舍弃了历史。这就导致了一个危险的后果:电视无法告诉我们谁是最佳政治人选。 本书第十章:教育是一种娱乐活动。随着宗教,政治领域的沦陷,教育也被电视所侵蚀,趋于娱乐化。教育学家约翰杜威认为伴随学习过程形成持久的态度远比当时正

11、4 / 15 在学习的东西重要,但电视教学却背道而驰。因为电视的本质决定了它的教育是一种没有前提条件,没有难题,没有阐述的教育,反而更像是娱乐。随着电视教育的发展,大众对于学习太多正在重新定位。而这种重新定位造成的严重后果不仅体现在教室的传统功能的日益衰退,而且还体现在教室被改造成一个教和学都以娱乐为目的的地方。 第十一章:赫胥黎的警告。本章是尾章。作者对于前面几章的观点进行了概括总结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显然奥威尔的式的文化专制比赫胥黎的更容易辨认,也更容易有理由反对。但当娱乐逐渐侵蚀文化时,我们不仅没有听到

12、痛哭的哭声,反而享受娱乐。这正如美丽新世界所说: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和为什么不思考。 感悟: 尼尔伯兹曼以睿智的眼光观察到伴随着印刷术时代的没落,电视时代的兴起而引起的一系列问题。他发现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这一发现犹如晴天霹雳,惊醒了当时沉醉于电视所带来的视听享受中的美国人。当然,也惊醒了我。但我对作者的观点却不敢完全苟同,他只提供了我一个从传播媒介的视角来看眼前的世界。 本书刚开始讲了两个传

13、播学的观点,对我挺有启发的。其一,我们的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的内容。想想,确实挺有道理 。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都既是我们人类描述自然,也是传播信息的一种媒介。我们人类利用媒介这种工具把自然现象抽象成一种符号,也即是隐喻。而隐喻和隐喻之间通过相互的暗示来定义现实的世界,并创造了文化。比如说当我们看到“海”这 5 / 15 个字,我们脑海中会很自然的抽象还原出一幅海的画面,这就是媒介即隐喻。当我们试图解释海时,我就要引用其它抽象的概念或隐喻。比如说我们可以说海是蓝的,海是宽广的,海是深不可测的。当两种隐喻能互相暗示时,便创造了一个新的隐喻,这就是我们的隐

14、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内容。其二媒介即认识论。我们对真理的定义很大程度上受到传递信息的媒介性质的影响。因为真理不能也从来没有毫无掩饰地存在。它必须穿着某种合适的外衣出现,否则就可能得不到承认。不如说,某位明星离婚了这件事,如通过书面语言来传播,无疑是无聊和琐碎的。但通过电视来传播后,就变得有意义,并吸引一群人围观。因为此时这件事已经成为了一个娱乐新闻并得到了认可。 透过尼尔伯兹曼犀利的语言,我也意识到电视媒体带来的危害,对电视媒体的利弊也有深一层的思考。自从电视成为我们了解世界的主要媒介后,我们的内心已经不再安宁,而是焦虑不安。因为一旦打开电视,信息便如河坝决堤般倾泻而来,让我们猝不及防,然而这些

15、信息大多要不是琐碎无聊的,便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没有关联的。但即使如此,我们还是舍不得掐断电源,离开电视前面的沙发。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本性都有猎奇的心理,渴望新鲜的事物刺激疲软的神经,但这种刺激好像毒品带来的刺激那样。他首先让你上瘾,让你离不开它。一旦当你适应了那种程度上的刺激后,你将会要求更新鲜,更新奇的事物来满足你本性的需求。这就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使得我们能接受的信息内容越来越多,所能接受的信息底线越来越低。比如说在一个选秀的节目,有一个选手上台表演,我们受到的第一个刺激是这位选手长得好不好看,笑容是否甜美,歌声是否悦耳。一旦这位选手通过了我们的审美标准后,我们将需要进一步的信息刺激,这次我们渴望知道他的生活,他的性格爱好.但一旦知道这些信息后,我们马上会陷入不满足的状 6 / 15 态.我们的目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