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性化人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性化人格(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双性化人格摘 要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适应性更强的人格类型。两性边界的模糊正是 世界潮流的一个总体趋势,中性偶像的出现正反映了社会文化的转型,双性化教育也日渐走进 人们的视野。关键词 双性化;双性化教育一、双性化人格的由来双性化(Androgyny)是希腊语词根andro(男)和gyn(女)的结合,意思是指男性化和女性 化的混合和平衡。西方关于双性化人格的研究历史较悠久,弗洛伊德(Sigmund.Freud)首先提 出了潜意识双性化的概念。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ar.lGus tav.Jung)提出了著名的阿尼玛 (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论,用.男性的女性意向和.女性的男性
2、意向两个术语,说明人 类先天具有的双性化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最早明确提出双性化概念的是Rossi(1964),他认 为个体同时具有传统的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并认为双性化是最合适的性别角色模式。 1974年桑德拉.贝姆(SandraBan)根据双性化概念,编制了性别角色量表 (BansSexRolelnventory)。二、什么是双性化人格双性化人格是这样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即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性与女性的兴趣、能力和 爱好,尤其是心理气质方面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与优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心理素质的两性化既 不是性错位,也不是同性一体的同义语。具有双性化特征的人并不是持续并强烈地认为自己同异
3、性 是一致的,而是同时对两种性别角色的特征加以包容和认可。根据双性化模型的量表的分型来看, 双性化人格是指在男性化和女性化得分都很高的人。三、双性化人格的影响 近些年,国内外一些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双性化人格具有很多优点: 他们十大主要特质是:自尊、 诚挚、热情、友好、乐于助人、竞争心强、有怜悯心、忠诚、可靠、个性极强。在人格发展水平 上,双性化者明显优于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的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双性化的个体自我概念更加 完善,更具有灵活性和更高的社会适应性;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双性化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最高;双性 化个体没有严格的性别角色概念的限制,在现实生活中更能表现出独立性和自信心、兴趣广泛
4、、感 情丰富、为人热情,能够更加灵活、有效地对各种情境作出反应,所以它是一种理想的性格。双性化的人格特质更有魅力,女人温柔、有爱心、细腻、认真,又不失内在的男性品质 如果敢、坚强;男人有事业性、责任感、坚毅、勇敢,又有女性的柔情,这样的男人与女人 会得到更广泛的社会赞许。男女还应学会恰当地将双性化人格应用在某些情景之中,当需要 文雅有礼时不能武断出格并提出过分要求,需要坚定勇敢时又不能软弱、优柔寡断,男女两 性的双性化特征应能适得其所。注意培养男孩子温柔、体贴、善解人意的一面,培养女孩子 勇敢、果断、坚强的一面。因此现在许多学者认为,对男女两性进行双性化教育,不论是对 社会的进步而言,还是对男
5、女两性自我的成长与发展而言,都是一种十分积极的进步。四、如何开展双性化教育双性化现象提示我们,在传统教育过程中,我们对男女两性采取的泾渭分明的教育策略 可能有些时候是有失偏颇的,因此,有许多学者提倡“双性化教育”美国专家提出了如下 建议:1、鼓励孩子向异性学习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应在发挥自己“性别”优势的同时,注意向异性学习, 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项,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如:男孩多多学习女孩的 细心、善于表达和善解人意,女孩则多多学习男孩的刚毅、坚定和开朗。2、增加男女孩子接触的机会孩子向异性学习应通过自然而然的接触,故应为他们提供共同交流、一起玩耍的机会。3、不宜将性别特征区分过
6、清不少性格或行为特征(如热情活泼、独立自主、坚忍不拔、富有责任心、善解 人意、无私善良等),应是男女两性都须具备的,不宜被视为某种性别专有,家长在培 养孩子时不宜区分过清,而应兼收并蓄一这正是“双性化教育”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4、顺其自然在鼓励孩子向异性学习时,必须顺其自然,切忌威逼强迫,不然效果会适得其 反。5、避免走向极端鼓励孩子向异性学习也要有“分寸”。要是男孩学过了头,就会显得“娘娘腔”; 女孩学过了头,就会成为“假小子”这自然就不是“双性化教育”的初衷了。五、讨论经过对双性化人格的优点和长处的讨论和总结,我们看到到目前为止,双性化人格被大 多数人群所认可和接受,双性化人格特质具备其他性格模式所不具备的完善性和完美性,国 内外诸多关于双性化的研究为双性化的完美人格提供了佐证。这对于我们在教育方面的启示 也有很重大的意义,“双性化教育”也将作为新的教育思想,应用于现实的教育实践之中。 然而,关于双性化人格的完美性在一些人群中尚未形成完全一致的结论,还存在一定的争议, 关于性别发展的方向是趋于近似还是其他模式,这一直是人们讨论的问题。另外,双性化模 式的教育也有待于我们更进一步去探讨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