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册34单元教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8126446 上传时间:2023-08-24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册34单元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六册34单元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六册34单元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六册34单元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六册34单元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册34单元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册34单元教案(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四单元 9 寓言两则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教学重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亡羊补牢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

2、言? 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

3、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

5、”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

6、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

7、补牢”。 六、学习生字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认读生字 (1)记忆生字字型,并讲讲字是怎样记住的 (2)难字指导记忆书写 街:把中间的“圭”去掉,就是“行”。人们经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铺的 窟窿:这是个冻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 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词 悔()叼屈隆 梅()叨窟窿 2背诵这则寓言。 3 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板书设计

8、: 想法已经丢后悔 亡羊补牢做法不补赶快堵(未为迟也) 结果又少再没丢 第二课时南辕北辙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理解南辕北辙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教学过程:一、齐读亡羊补牢。 二、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三、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讨论“南辕北辙”、“盘缠” 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5、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6、练习讲述故

9、事。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五、创设情景练习口语交际 1、出示图:棉队哪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3、回到课始的故事:楚王会不会攻打赵国?为什么? 总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 六、写字练习 1、抄写生字 2、难点提示:“缠”右半部不要写成“厘” 3、抄写词语 寓言窟窿劝告软硬狼群法则后悔盘缠叼走街坊 七、拓展活动 把搜集到的寓言故事,在小组里讲给同组的伙伴听,选一个参加班级寓言故事大赛,评出故事大王奖三名 板书设计: 南辕北辙因为: 楚国在南边,

10、他硬要往北跑。 (方向)所以: 马跑得快虽然 车夫是个好把式 (条件) 带的盘缠多 但是 离楚国越远 (结果) 10惊弓之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并学习使用这个成语。2运用学过的朗读技巧,读出魏王疑问、惊叹的不同思想感情。3理解“惊弓之鸟”、“能手”等词语。并能选择“直”的解释条,通过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到与“直”的含义相对应的词“拼命”。4. 训练因果句式。5根据板书提示背诵第8节。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整体进入1、师: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伟大民族,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里,有一颗永不磨灭的璀璨明珠,那就是成语。成语对

11、于我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小朋友,你能不能说说你了解的哪些成语吗?2、刚才,有同学说到了“惊弓之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惊弓之鸟”这篇课文。齐读课题。3、这个成语来自于一篇古典作品,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出示板书: 不用箭【更羸| | “射”| 下 大雁】正因为不用箭,所以老师在“射”字上加引号。二、找到突破口1、师:那么,课文哪一节重点写了“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呢?(引出第8节)用手势告诉老师。出示练习,自读第8节,思考填空,用()在书上括出答案。 它飞得慢,是因为_。 它叫得悲惨,是因为_。2、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概括板书。

12、板书: 飞得慢箭伤未愈叫得惨孤单失群“孤单失群”是什么意思?(离开同伴,无依无靠)这两句话前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出示小黑板:因果先果后因4、读书上更羸说的第二句话:男同学读“果”,女同学读“因”。男:它飞得慢女:是因为男:它叫得悲惨女:是因为5、下面由老师引读因果句式,同学接读。师引读:之所以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师引读: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所以(叫得悲惨)。师引读: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飞得慢)师引读:叫得悲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小结:通过朗读,我们理解了更羸说的第二句话两组分句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6、默读更羸说的第三、四句话,思考填空,用()括出答案。出示填空: 它一听到_,心里很_,就_。它一_,伤口又_,就_。交流,出示板书: 弦响害怕高飞使劲裂开掉下7、下面,由老师范读这两句话,谁能听出老师在哪些地方读出重音。(一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