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8125453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安市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西安市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西安市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西安市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西安市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安市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安市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安市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未来15年是西安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提升科技竞争力、增强城市综合实力的关键时期。编制西安市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对制定和实施我市“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全面建设惠及800多万人口的小康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陕西省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制定本纲要。一、序言当今时代,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依靠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让位于依靠科技、知识和人才的创新发展模式,国家间、城市间竞争越来越

2、呈现为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把加强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大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不仅是顺应世界科技革命发展的需求,也是我国实现新阶段目标和科技发展的迫切需要。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已经成为国内众多中心城市的共同追求和发展目标。面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大势和日趋激烈的科技经济一体化竞争,我们要更加坚定地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未来15年

3、我市科技发展面临重要机遇。经济全球化步伐进一步加快,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和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继续推进,世界范围制造业向我国转移和东部地区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加速转移等。这些都为我市加快科技发展,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科技发展也面临着国内区域间和城市间竞争加剧,科技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跨国公司不断强化技术升级、知识产权保护和竞争性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及经济体制改革滞后等诸多严峻的挑战。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技实力进一步增强,科技支撑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但发展中也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科技投入

4、不足,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产业总体技术能力不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牌产品较少;制约科技发展的体制障碍仍未完全消除,区域创新体系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有待健全等。这些都将制约我市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制约我市由科技资源大市向经济强市的转变。未来15年是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突破能源、资源与环境瓶颈制约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带动生产力质的飞跃,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下更大力气,做更大努力,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挥科技优势,积极构建

5、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机制和体制,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步入科学发展轨道。二、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一)指导思想今后15年,我市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自主创新,整合资源,提升产业,支撑发展。自主创新,就是以自主创新为主线,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整体创新能力。整合资源,就是有效整合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业的科技资源,建立符合市场机制和产业发展需要的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力量。提升产业,就是瞄准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方向,依托优势资源,做

6、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发展壮大五大主导产业。支撑发展,就是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强大带动作用,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发展的质量和速度,支撑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一指导思想是面向未来、实现建设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的重大抉择,是未来15年科技工作的根本指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我市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是统领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的根本途径。我们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持 “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发展理念,着眼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科技竞争力的培育提升,加强

7、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推动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全面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加速社会进步与和谐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把我市建设成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发展环境好、支撑引领作用大的创新型城市。(二)战略目标未来15年,我市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主导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功能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全国一流的创新型城市基本建成。经过15年的努力,在科学技术的若干重要方面实现以下目标。一是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掌握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二

8、是农业科技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城市食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三是重点行业和产业建立起循环经济技术发展模式,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得到科学技术的有力支持。四是现代服务业、旅游和文化等产业的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面向社会的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五是重点疾病防治水平显著提高,重大突发性公共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取得突破。六是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功能不断加强。到201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以上,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2.6%,高新技术企业和大中型企业科研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分别达到5%以上和3%以上;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占专利授权量4

9、0%以上,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稳步增长,财政科技投入的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5%,专利年度授权量进入全国副省级城市前5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三)总体部署未来15年,我市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部署:一是立足市情,确定若干重点领域,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全面提升科技支撑发展的能力。二是围绕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加快主导产业发展,安排10个优先主题,实施10个重大专项。三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10、,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保障并促进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未来15年,我市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一是以掌握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为突破口,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二是继续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三是加快军民融合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四是在工业、农业、城市管理和人口与健康等领域,推广普及先进适用技术。三、重点领域重点领域是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重点产业和行业。(一) 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

11、战略地位。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自主研究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按照产业集聚和规模发展的要求,集中力量,培育创新成果和重大技术项目。加快发展以集成电路、软件为主体的战略产业;做大做强以通信设备和新型电子元器件、医药产业、光机电一体化为主体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为主体的潜力产业。集成电路产业:突出自主创新,加强国际合作,形成设计、制造、封装、材料和支撑设备协调发展的集成电路产业体系;软件产业:发展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形成嵌入式软件、通用及行业应用软件发展优势;通信产业

12、和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以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自主创新项目产业化,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完善产业链,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和群体优势;光机电一体化产业:重点发展光机电整机系统,完善区域产业配套能力;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的新突破,发展化学制药、中药现代化和医药中间体;新材料产业:围绕信息、生物、航空航天和重大装备等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发展特种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复合型材料,推进新材料技术向功能复合化、材料智能化、器件集成化方向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强生物质能、氢能、太阳能、地源水源热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煤、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的高效开采及清洁利用技术开发。(二)装备制造业装备

13、制造业是我市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必须抓住沿海地区制造业转移的机遇,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步伐,打造装备制造业新优势,大力提升全市工业化水平。把掌握核心技术作为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业的中心环节,提高重大装备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5大产业链(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汽车、优势专用设备、输变电成套设备)和7大产业集聚区(航空、航天、电子信息、重型汽车、轿车及大客车、优势专用设备、输变电成套设备),引导形成一批集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竞争力强的企业,培育产业集群,形成产业基地。航空航天设备:结合国家发展目标,重点发展大型运输机、支线客机、通用飞机、直升机、大中型航空发动机、飞机

14、零部件制造、新一代运载火箭及导弹发动机等产品;电子信息设备:重点发展现代通信设备、集成电路、应用网络电脑等电子信息产品;汽车及零部件:重点发展重型商用汽车、大客车、轿车、汽车发动机以及其他零部件等产品;优势专用通用设备:重点发展大型工业风机、工业缝纫机、空调压缩机、重型机器成套设备及高精度带材轧制设备、炼油成套设备和高效节能型设备,以及筑路、矿山、冶金行业专用的工程机械等机电一体化设备;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制造业:重点发展高压、超高压、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特别是500800千伏超高压、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成套设备。(三)农业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15、,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大力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是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围绕都市农业的发展目标,在新品种的自主创新、开发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新技术、开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农业工程技术与智能化设备等领域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强农业新品种和实用技术推广,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使科技切实成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强大支撑。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农业结构,挖掘区域特色优势,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重点发展优质专用粮食品种和高效经济作物。推进以龙头企业带动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农业科研和生产中推广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

16、和工程技术,保持小麦、玉米、果树、蔬菜等常规品种选育优势,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农产品先进适用技术集成,生产和提供多样化的优质农产品以及生物能源、生物肥料等现代高技术产品。研发和推广农作物、林木种苗和畜禽、水产品良种繁育、疫病防治等技术。重点推广集约化栽培、设施标准化、优化配方施肥、节水旱作增产、农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等技术。推行农业标准化,发展节约型和循环型农业。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增强农田水利科技含量,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微灌等农田灌溉节水技术,积极推广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及管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努力构架节水型农业。建设农业科技信息网络体系及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系统,发挥远程教育网的作用,构建网络化、数字化的农业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四)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我市主导产业之一。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必须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