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环保条例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8101405 上传时间:2024-02-07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32.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环保条例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重庆环保条例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重庆环保条例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重庆环保条例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重庆环保条例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环保条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环保条例(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1998年5月29日重庆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2007年5月18日重庆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根据 2010年7月23日重庆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 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 2017年3月29日重庆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修订)目录第一章 总则第二章 监督管理第一节 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第二节 环境影响评价第三节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管理第四节 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第五节 排污申报和排污许可第六节 环境监测和现场检查第三章 污染防治第一节 一般规定第二节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2、第三节 土壤污染防治第四节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第五节 辐射安全和辐射污染防治第四章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第五章 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第六章 法律责任第七章 附则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 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 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环境保护及其监督管理活动。第三条 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 的原则。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推进本行政区域内 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3、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工业园区的环 境保护机构建设,配备必要的环境保护监管人员。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做好本辖区内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日常监督管 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巡查、污染源现场监督检查、环境污染投诉调查及损害纠纷调 解等环境保护相关工作。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 报告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对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重大环境事件应当 及时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依法接受监督。第五条 市、区县(自治县)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工 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发展改革、经济信

4、息、城乡建设、交通、农业、商务、公安、国土、规划、市 政、水利、文化、卫生计生、审计、移民、质监、林业、园林绿化、旅游等有关部 门依法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第六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环境监察制度,对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和市 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情况、环境质量改善情况等进行监察。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环境保护工作督查制度和考核制度,将 年度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对本级人民政府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及其负责人和下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的督查和考核内容。考核结果应当向社会公 开。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未履行环境保护职责或者

5、履行职责不到位的下级人民政 府、本级人民政府派出机构及本级有关部门负责人,应当进行约谈。约谈可以由环 境保护主管部门单独实施,也可以邀请监察等有关部门和机构共同实施。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环境保护问责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 终身追究制度,实施自然资源资产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审计。第七条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的环境容量和经济 社会发展水平,实行环境准入制度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鼓励推行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 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和国际交流合作。第八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建立政府、企业、个人多元化的环境保护 投融资机制,鼓励引导民间资本

6、和社会资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推行有利于环境保 护的经济政策。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保护的投入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优先保障。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社会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营造保 护环境的良好风气。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新闻媒体应当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对环境违法行为 进行舆论监督。第十条 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不得干扰、损害他人正常生活、工 作和学习环境,并对其行为所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损害承担相应责任。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

7、督环境保护的权利, 有权检举、控告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遵守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防止、减 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依法主动公开环境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对所造成的损害 依法承担责任。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保护和改善环境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 奖励。第十一条 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 当依法公开环境信息、完善公众参与程序,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和监督环 境保护提供便利。第二章 监督管理第一节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第十二条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规划。市、区县(自

8、治县)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环境保护 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本行政区域环境质量状况,编制环境保护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跨区县(自治县)、主城区的污染防治、生 态保护等专项规划由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环境保护规划应当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等相衔 接。第十三条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不同区域功能、经济社会发 展和生态保护需要,划分环境功能区划并执行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 准和管控规定。以下环境功能区划由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划分,报市人民政府批 准后公布实施:(一)流

9、域面积在一百平方公里以上或者跨区县(自治县)的河流以及中型以 上水库的水环境功能区划;(二)主城区和市级以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需要特殊保护 的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三)主城区环境噪声功能区划。其他环境功能区划由所在区县(自治县)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划定, 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并报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第十四条 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的调整和修改,应当按照原制定程序 进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第十五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环境保护规划拟定环境保护行动计划, 分年度确定环境保护目标任务,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市、区县(自治县)人民

10、政府应当对环境保护规划以及相关专项规划的执行情 况进行督查、评估并公布结果,及时纠正违反规划的行为。第二节 环境影响评价第十六条 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规 划,依法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编写环境影响篇章(说明)或者环境影响 报告书。第十七条 规划编制机关对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并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 专项规划,除依法需要保密的外,应当在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采取问卷调查、座 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公开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 草案的意见。规划编制机关对征求社会意见情况的真实性负责。规划编制机关应当在报规划审批机关前,将环境影响报告书报

11、送市环境保护主 管部门审查。报送环境影响报告书时应当附具对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意见采纳与 不采纳情况及其理由的说明,并同时报送规划草案。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收到环境影响报告书后,应当召集有关部门代表和专家 组成审查小组,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审查。审查小组应当提出书面审查意见。环 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在审查小组提出书面审查意见之日起十日内将审查意见提交规 划审批机关。规划编制机关应当根据环境影响报告书结论和审查小组提出的审查意见,对规 划草案进行修改完善,并对环境影响报告书结论和审查意见的采纳情况作出说明; 不采纳的,应当说明理由。第十八条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及审查意见应当作为审批规划的重要依据。未

12、依法编制环境影响篇章(说明)或者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规划以及环境影响报 告书未经审查的规划,规划审批机关不予审批;审批规划时未采纳环境影响评价结 论及其审查意见的,规划审批机关应当书面说明理由并存档备查。第十九条 依法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建 设单位应当如实提供相关资料,并委托有资质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对可能产生的 环境影响进行全面或者专项评价,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在建 设项目开工建设前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收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后,除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 秘密的事项外,应当全文公开;发现建设项目未充分征求公众意见的,应当责成建

13、 设单位征求公众意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之日起六十日内,收到 环境影响报告表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符合条件的, 核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批准书;不符合条件的,书面回 复并说明理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受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申请后,可以对环境影响报告书 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进行技术评估。技术评估的时间最长不超过三十日,不计入审 批期限。依法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开工建设三个工作 日前将环境影响登记表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第二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核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报告表 批准书:

14、(一)项目建成后可能产生严重环境污染或者存在重大环境安全隐患,且无有 效措施予以消除的;(二)项目所涉及的有关区域无相应环境容量且无相应的重点污染物削减措 施,或者拟建项目可能导致所涉及的有关区域的环境质量不能达到规定标准且无相 应改善措施的;(三)项目未取得新增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四)对项目产生的特征污染物无有效防治技术的;(五)项目采用的工艺、技术、设备和生产规模属于国家和本市明令禁止、淘 汰的;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不予审批的情形。对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或者未完成环境质量目标的地区,环境保 护主管部门应当暂停审批其新增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或 者

15、报告表。实施暂停审批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书面告知相关主管部门并予以公示, 相关主管部门应当同步暂停审批、核准或者备案。第二十一条 应当取得但未取得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报告表批准书的 项目,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报告表批准后,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 采用的生产工艺,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辐射安全防护措施发生重大变化的,建设 单位应当重新报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报告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报告表批准书核发五年后,方决定开工建设的, 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报告表应当由建设单位报原审批部门重新审核。依法应当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建设单位应当组织进行环

16、境影响后评价,采 取改进措施,并将后评价报告及改进措施报原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报告表审批部门 和建设项目审批部门备案。第三节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管理第二十二条 建设项目中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 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主体工程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必须实行工程 监理的,其配套的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应当同时纳入监理。第二十三条 在主体工程设计阶段,建设单位应当按照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报 告表及其批准书规定,完成环境保护设施设计,并将所需资金列入工程概算。第二十四条 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 者使用前,应当按照国家及本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规定对环境保护设施进行验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