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优秀教案(共14页)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8072378 上传时间:2023-10-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前赤壁赋优秀教案(共14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前赤壁赋优秀教案(共14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前赤壁赋优秀教案(共14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前赤壁赋优秀教案(共14页)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前赤壁赋优秀教案(共14页)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前赤壁赋优秀教案(共14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前赤壁赋优秀教案(共14页)(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前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2、 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3、 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二、教学重点难点1、 解读苏轼情感变化的真实缘由2、 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3、 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三、教学课时:3课时(本教案是第2、第3课时)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前确定走近苏东坡主题阅读并制作语文小报、确立研读小组等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序幕:用优美的画面及音乐背景创设和谐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情境(一)、导入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

2、,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这段话是今年已入选为国家优秀经典剧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台词我认为它同样可以用来概括苏轼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又不平凡的经历苏轼因乌台诗案含冤身陷囹圄一百三十天后,他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来到满目荒凉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于是他多次来到人们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去寄情山水、凭吊古人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他用念怒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那么今天就让我来欣赏其中的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

3、心路历程吧!(二)、朗读要求学生边听配音朗读,边想象苏轼笔下的赤壁美景,随后交流自己最喜爱的一句描写美景的句子,并说明理由(三)、研读讨论:问题一: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乐 )-(悲)-(乐)问题二: 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乐: 清风明月、水天一色(景美)朦胧迷离、羽化登仙问题三: 苏轼的悲又从何而来? 从歌声中来 (政治失意)从箫声中来 (箫声幽怨)从历史人物中来 (人生无常)从个人境遇中来 (生命短暂)问题四: 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1、 探究第四段的思路、说明分层理由;分别用一对表示矛盾关系的词语来概括层意可分为两个层次:一:变与不变 二:

4、取与不取(注意抓住且夫等关键性词语来理清思路)2、 从文中找出苏轼关于水、月、人变与不变的词句,并深入理解变 不变逝者如斯 (水) 未尝往也 (水)盈虚者如彼(月) 卒莫消长也(月)时刻在变 (人) 无尽也 (我)(水、月、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的)3、 比较客与苏轼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并加以分析物 人客: 无穷 不变 须臾 变化 (片面) (悲) 苏轼: 物与人都是既变又不变 (全面)(喜) (用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这是一种理性的思辩)4、请学生从已学过的课文中,寻找事例来证明变与不变之理5、分析第二层取与不取 取 不取清风明月 非吾之所有(大自然是一部抚慰人心

5、灵、开阔人胸襟、陶冶人情操、启迪人智慧的百科全书)小结:苏轼的悲情从哲学思辩中、从自然美景中解脱了出来,这种理性的思辩使他乐观旷达问题五:苏轼是如何得到了永恒的?人格魅力:辩证处世、正直进取、旷达乐观、 真纯淳朴、胸怀天下等文学成就:文: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苏黄(苏轼、黄庭坚)词: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辛(苏轼、辛弃疾)等文化遗产:书画成就 :宋四家(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前赤壁赋被董其昌誉为兰亭之一变也)食文化(东坡肉等)酒文化(自酿养生酒)茶文化(自制紫砂壶)服饰文化(东坡帽、东坡巾等)为官政绩:疏浚西湖、修建苏堤、 兴办医院、学校等为民办的实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泽被后世(四)、反馈交流1

6、、 结合这次走近苏东坡的主题阅读,谈谈你的阅读收获2、教师用多媒体交流自己阅读收获并作总结老师的一点体会与学生共享:人生最难抛的是荣华哲学思想和理性思辩使苏轼悟透功名利禄,荣华富贵是身外之物,如过眼云烟,不必强求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集文化之大成的苏轼用丰厚的人文底蕴让自己在寂寞中淡泊沉静下来,与自然山水对话,与历史人物对话,与自己的灵魂对话寂寞也使苏轼在孤灯下写完了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寂寞使苏轼如此美丽寂寞使苏轼真正地成熟(五)、读写结合根据作文命题结合你对苏东坡的了解补写2004年重庆高考满分作文独上高楼第二段注意文意贯通独上高楼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题记曾经以为,古代文人的生

7、命会简单而明了,时代赋予他们简明的期望:入相出将,封妻荫子然而,是谁?偏偏要在抛开那些世俗的期望,独上高楼,为自己的人生另择一条路?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而当我们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亮,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半个盛唐二、苏东坡三、辛弃疾是落

8、日楼头,断鸿声里的江南游子么?是恨古人不知你为狂人么?是不啼轻泪长啼血的悲鸟么?在那个崇尚享乐的年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卖弄诗文罢了,而你偏要独上高楼,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一边是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另一边香车宝马香满路,而你,执意要做灯火阑珊处的伊人你痛斥,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你彷徨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你期待,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我多想跨越千年时空,共你醉明月在菊花开遍的南山西畴,临清流而赋诗;在明月朗照的深山竹林,抚琴而长吟;在明月下你们独上高楼,抛开世俗的期许,在青山绿水间吟哦着流水般清扬的诗句着一袭单薄的长衫,略揖一揖,便昂然走进了历史,从远古

9、走来,从发黄的线装书里走来是你们,因为独上高楼,坚守了自我,也就在黑夜中守护了永恒的精神花园在那些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时代,是你们独上高楼,抛开了世俗的期望,守护了自我,于是守护了历史的期许学生活动 学生边欣赏多媒体边和着音乐同唱明月几时有,激发学生兴趣在优美的情境氛围中欣赏课文的配乐朗读学生想象美景交流并说明理由学生讨论交流,在文中找到依据的基础上理清情感脉络学生概括交流 小组讨论交流并互相补充完善学生朗读第四段、理清思路、概括层意,讨论交流并互相补充完善学生在研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苏轼关于水、月、人变与不变的词句,作深入理解,并概括出苏轼的观点学生比较分析客与苏轼同景生异情的深层次原因,体会哲学思想、理性思辩的重要意义学生举例交流加深对变与不变的理解学生分析理解取与不取的内容,体会苏轼理性的取舍观学生认真聆听学生齐读下文作总结: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