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大《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7989915 上传时间:2023-11-2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6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央电大《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央电大《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央电大《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央电大《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央电大《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央电大《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电大《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央广播电大大学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定稿)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本大纲的制订依据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主办的大专起点的工商管理专业,其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管理人才。组织行为学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强此学科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提高管理水平,特别是对于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对所属员工的心理和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及时地协调个人、群体、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达到上述目标、适应远程教育教学需要,组织行为学教材应反映当前世界各国在本学科的

2、最新研究成果,力争做到视野开阔、资料丰富、论述精辟、语言简洁、通俗易懂。使学员在学习中,能够一书在手,别无所求。二、本课程的基本任务组织行为学是本专业的一门的专业理论课。通过教学使学员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学员对组织中人的行为的规律有较明确的了解,并能结合实践解决管理中涉及到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各种问题,在实现组织目标中,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三、教学对象 具有国家承认的大专以上文凭(主要是工商管理、行政管理类专业)的从事企事业管理工作的成人学员。四、教学要求 教学过程中,有关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按“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进行。 了解: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知道,对其

3、中涉及到组织行为学基本理论的人物和事件等要把握; 掌握: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能够理解并把握; 重点掌握: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能够深入理解并熟练把握,同时能权变地应用到实践中去。五、预修课程:管理学;后续课程:人力资源管理。六、教学环节 1音像课:这是广播电视大学传授教学内容的重要媒体,是学员获取知识的重要载体。本课程采取录像教学媒体,它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文字教材为基础,结合我企业管理的典刑案例,以专题形式主要讲述本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配合主教材讲本课程的思路、方法,帮助学员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原理。 2面授辅导:这是广播电视大学学员接触教师、解决疑难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弥补广播电视大学教学

4、缺少双向交流的有效途径。由授辅导应以教学大纲为指南,结合录像讲座,通过讲解、讨论、座谈、答疑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辅导教师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熟练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原理,了解和熟悉远程教育规律,研究成人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3.自学:是以学生个别化学习为主的远程开放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学生系统获取学科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对学员自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广播电视大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各级电大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注意。 4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工商管理学科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各地电大要结合教学进度,依据教学内容安排案例使用的进度。 5考核:考核是

5、检查教与学效果的重要方式,是教学环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手段,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考核的目的是检查学员对课程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检测学员运用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第二部分:媒体分配本课程教学以文字教材、录像教材、课件三种媒体形式。文字教材采用合一型;录像教材是文字教材的配套教材,主要讲授教学重点、难点、疑点;课件主要以强化学生所学知识为主,结合教材与考试,编制模拟练习。 学 时 分 配序 号 章 目 学时数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9 第二章 个体行为 11第三章 激励 12第四章 群体行为 10第五章 领导行为 10第六章 组织

6、行为 10第七章 组织发展与变革 10 第三部分:本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和主要理论来源,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状况,了解人性假设的主要观点。 第一节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二、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 (一)边缘性、综合性 (二)两重性 (三)实用性 三、研究组织行为学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管理科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二、组织行为学形成的理论基础 三、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 四、组织行为学与行为科

7、学五、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动向 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一、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研究程序的公开性 (二)收集资料的客观性 (三)观察与实验条件的可控性 (四)分析方法的系统性二、模型 (一)模型的概念 (二)模型的分类 (三)模型的结构一、 行为变量的测量(一) 量表(二) 变量的处理方式(三) 测量的信度与效度四、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一)观察法 (二)调查法(三)实验法(四)谈话法(五)测验法(六)案例研究法 第四节 关于人性假设的研究一、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二、人性的假设 (一)理性经济人的假设 (二)社会人的假设 (三)自我实现人性的假设 (四)复杂人性的假设三、

8、对人性假设理论的分析 教学建议:重点讲清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与学科性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对人性假设的认识。重点概念:组织行为学 心理学 社会学 模型 经济人 社会人 自我实现的人 复杂人第二章 个体行为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影响人的行为的主要因素、个性理论与人的行为、个性非倾向性心理特征与倾向性心理特征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知觉、态度、价值观与人的行为;掌握职业生涯设计与开发的内容。 第一节 人的行为分析 一、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特征 二、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 (一)内在因素 (二)外在因素 第二节 个性理论与人的行为 一、个性的概念 二、个性理论 三、个性理论的应用第三节 个性

9、非倾向性心理特征一、 气质差异与应用(一) 气质的概念(二) 气质差异(三) 气质差异的应二、 能力差异与应用(一) 能力的概念(二) 能力差异 (三) 能力差异的应用三、 性格差异与应用(一) 性格的概念(二) 性格差异(三) 性格差异的应用第四节 知觉与行为 一、知觉的概念及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 (一)知觉的概念 、社会知觉 、个人知觉 (二)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 、主观因素 、客观因素 二、知觉的组织过程 三、知觉错误 四、管理者知觉与管理方式 第五节 价值观、态度与行为一、 价值观(一) 价值观的概念(二) 价值观的分类 二、态度 (一)态度的概念 (二)态度的特性 (三)影响态度的因素(

10、三) 态度理论与应用第六节 职业生涯设计与开发一、职业生涯及其设计与开发二、研究职业生涯设计与开发的意义三、职业生涯的选择四、职业生涯的几个阶段五、职业生涯设计应注意的问题教学建议:重点讲清人的行为的特征,分析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重点概念:个性 气质 能力 性格 知觉 价值观 态度 第三章 激励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激励的含义及机制,掌握激励的主要理论及应用,了解激励的模式及激励理论的发展。 第一节 激励概述 一、激励的含义 二、激励机制 三、激励的作用 四、激励理论的发展 五、激励的基本模式 第二节 工作激励理论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一)需要层次论 (二)双因素理论 (三

11、)成就需要激励理论 二、过程型激励理论 (一)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二)波特和劳勒的期望模式 (三)公平理论 三、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一)强化理论 (二)归因理论 (三)挫折理论 四、综合激励模式 第三节 如何提高激励水平 一、进行有效激励的要求 (一)奖励组织所需要的行为 (二)善于发现和利用差别 (三)掌握好激励的时间和力度 (四)激励时要因人制宜 (五)系统设计激励策略体系 二、激励的手段和方法 (一)思想政治工作 (二)奖惩 (三)工作设计 (四)职工参加管理 (五)培训激励 (六)榜样激励教学建议:重点讲清激励理论作用、发展动向、分析各种激励理论及其应用、有效激励的要求和方法。重点概

12、念: 激励 需要层次论 双因素理论 成就需要激励理论 期望理论 公平理论 强化理论 第四章 群体行为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影响群体行为和绩效的主要因素、群体决策的优缺点及主要方法、人际关系的特点、功能和研究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人际交往的原则、改善人际关系的途径;掌握群体冲突来源及处理;其他了解。 第一节 群体行为的一般问题 一、群体的概念与类型: (一)群体的概念 (二)群体的类型 二、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一)个人是社会组成的一部分 (二)个人与群体的相互作用 (三)群体的地位与作用 三、群体的发展阶段 定向、冲突和挑战、内聚性、迷惑、醒悟、承认六个阶段。 第二节 影响群体行为和工作绩效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助长作用与社会抑制作用 (一)观众效应; (二)共同活动效应。 二、群体的规模 (一)群体规模的上限和下限; (二)群体组成人员的奇数和偶数问题; (三)群体规模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三、群体的结构 (一)群体结构的概念和意义 ; (二)群体结构的同质性和异质性; (三)领导班子结构。 四、群体的目标 (一)目标与群体规范的关系 (二)群体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关系; (三) 目标的普遍性。 五、群体的领导 (一)多头领导;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