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形成测试题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7968920 上传时间:2024-02-22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287.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形成测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形成测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形成测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形成测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形成测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形成测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形成测试题(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6.3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形成1.桉 601 药刚问世时,可治疗病毒性感冒,疗效很高;几年后,疗效渐渐降低,其根本原因可能是( )A 病毒接触了药物后,慢慢产生了抗药性B 病毒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C 抗药性个体大量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 后来的药量用少了,产生了抗药性变异【答案】C【解析】在未使用该感冒药之前,感冒病毒就存在着差异,有的不具有抗药性,有的具有抗药性。开始用该 感冒药后,由于大多数病毒没有抗药性,故大量被淘汰,而少数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会保存下来,并能继 续繁殖感染人群。当多次使用该药物后,使抗药性更强的病毒被保留下来,几年后,病毒积累并加强了抗药 性,使该感冒药

2、渐渐失去效应。所以药物只是对不同变异的病毒进行了选择,淘汰了不抗药的个体,保留了 抗药性强的个体。2. 一对等位基因(F、)位于常染色体上,经调查,兔群中雌兔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FF(30%)、Ff(60%)、ff(10%), 雄兔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FF(20%)、Ff(40%)、ff(40%)。假设该兔群中雌雄兔之间随机交配,则子代中( )A. 基因型频率改变,该群体发生了进化B. Ff的基因型频率为52%C. 雌兔中F的基因频率为60%,雄兔中F的基因频率为40%D. 雌兔、雄兔的基因型频率不同,进化方向相同【答案】B【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亲代雌兔中,F的基因频

3、率=30%+X60%=60%, 则f的基因频率=40%,亲代雄兔中,F的基因频率=20%+X40%=40%,f的基因频率=60%,则子代中各基 因型的频率分别为FF=24%、Ff = 52%、ff = 24%,子代中F的基因频率=50%,f的基因频率=50%,B正确、C 错误;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子代雌兔、雄兔的基因型频率相同,D错误。3. 在某一种群中,经过调查得知,隐性性状(等位基因用A、a表示)约占9%,那么该性状的AA、Aa基因型个 体出现的频率分别约为( )A. 0.9、0.82B. 0.36、0.55C. 0.49、0.42D 0.18、0.73【答案】C【解析】已知隐性性状即a

4、a的基因型频率为9%,那么a的基因频率为0.3,则A的基因频率为1一0.3 = 0.7。 在理想的状态下,运用遗传平衡公式进行计算:AA的基因型频率为0.7X0.7 = 0.49; Aa的基因型频率为2X 0.7X0.3 = 0.42, C 正确。4. 某工厂有男女职工各200名,对他们的红绿色盲患病情况进行调查时发现,女性患者有5人,男性患者有 1 1人,携带者有15人,则这个工厂职工中的色盲基因的基因频率是( )A 12%B 5.8%C 6%D 3%【答案】C【解析】设色盲基因是Xb,则基因型为XbXb的个体有5人,基因型为XBXb的个体有15人,基因型为XbXb的个 体有180人,基因型

5、为XbY的个体有11人,基因型为XbY的个体有189人,由基因频率的概念可知,Xb的基 因频率=5x2+15+11 X100% = 6%o200X2+2005在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几乎都是浅色型(s)的,随着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 烟逐渐将树皮熏成黑褐色,到了 20世纪中叶,黑色型(S)的桦尺蠖成了常见类型。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中正 确的是( )A 自然选择的方向发生了改变,所以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B 桦尺蠖种群进化过程中直接接受选择的是各种表现型的个体C 该地区桦尺蠖种群进化过程中 Ss 的基因型频率不会改变D 长时间的环境污染导致 s 基因突变成 S 基因的频率增加【答

6、案】B【解析】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故A错误;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表现型,选择的是各种表现型的个体,故B正 确;Ss个体对应的表现型为黑色,适应环境,通过自然选择,其基因型频率增加,故C错误;通过自然选择, S的基因频率增加,故D错误。6. 下图表示加拉帕戈斯群岛上某种地雀在19751978年间种群平均喙长的变化和该地区种子(该种地雀的主 要食物)平均硬度的变化。研究表明,喙长的地雀能吃硬和不硬的种子,喙短的地雀仅能吃不硬的种子。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地雀喙长的变化过程中基因频率未发生改变B 1976年中期至1977年前期,由于经常啄食硬度较大的种子导致地雀喙长度增加C.地雀的平均喙长在23

7、年间增加是种子硬度对其进行选择的结果D .根据调查结果,可以预测1979年后地雀的平均喙长会迅速变短【答案】C【解析】地雀喙长的变化说明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故A错误;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喙短的地雀被淘汰,地 雀平均喙长增加是种子硬度对其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故B错误、C正确;在1978年时种子虽然硬度很低, 但因喙长的地雀能吃硬和不硬的种子,故此时低硬度的种子对喙长的地雀无选择淘汰作用,喙长的地雀与喙 短的地雀生存机会均等,因此相关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明显变化,故D错误。7. 对于突变与进化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有利的突变太少,不能作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 突变可以增加等位基因的数量,但发生

8、突变的基因都是隐性基因C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D 突变的有利与否不是绝对的,往往因所处环境的不同而异【答案】d【解析】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统称为突变,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基因突变可以增加等 位基因的数量,产生的等位基因有可能是隐性基因,也有可能是显性基因。8. 下列关于种群基因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一个种群的基因库在代代相传中得以保持和发展B 自然状态下,一个生物个体的死亡一般不会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变化C 种群中每个个体含有该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D 基因突变可改变种群基因库的组成【答案】c【解析】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所以种群基因库不会因某个个体死亡

9、而变化,而是在代代相传中得以 保持和发展,A、B正确;种群中的每个个体含有该种群基因库中的部分基因,C错误;可遗传的变异(来源包 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均可能改变种群基因库的组成,D正确。9. 下列因素中对果蝇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影响最小的是()A 随机交配B 自然选择C 基因突变D 染色体变异【答案】A【解析】一个无穷大的果蝇群体在理想情况下进行随机交配,经过多代,果蝇种群的基因频率仍可保持稳定 的平衡状态。自然选择、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等都会使果蝇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明显改变。10. 某植物种群中 AA、Aa、aa 的基因型频率如图甲所示,种群中每种基因型的繁殖成功率如图乙所示。种

10、群 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最可能是()A增加、减少B减少、减少C减少、增加D增加、增加【答案】C【解析】由题图可知,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繁殖成功率最高,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繁殖成功率最低,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升髙,aa的基因型频率降低,因此A的基因频率升髙,a的基因频率降低。11. 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 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

11、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 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A 75%B 50%C 42%D 21%【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可知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在理想情况下合并为一个种群,可以认为原先两个种群的 大小相同,再根据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可知合并后种群的A基因频率为70%, a基因频率为30%,根据哈温定 律可知下一代中的Aa的基因型频率为42%。12. 在某一种群中随机抽出100个个体,测得某种性状的基因型为DD、Dd、dd的个体所占比例分别为10%、85%、 5%,但是由于某种环境的变化,基因型为dd的个体被逐渐淘汰。在这个种群中,D、d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A 55.3%,44.7%B

12、 52.5%,47.5%C 47.5%,52.5%D 55%,45%【答案】A【解析】因为基因型为dd的个体被逐渐淘汰,因此,种群中DD、Dd的个体所占比例变为更、亜,因此D的基9595因频率为1+85xi55.3%, d的基因频率为85X144.7%O9595295213. 下列哪一项不是自然选择对生物进化的作用()A. 自然选择作用于生物的变异,使有利的变异得到保存,不利的变异被淘汰B. 自然选择使生物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 自然选择使生物的变异发生定向改变D. 自然选择是物种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答案】C【解析】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但自然选择可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14. 常染

13、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色盲在男性中的发病率为7%。现有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 妻子为该常染色体遗传病致病基因和色盲致病基因携带者。那么他们所生小孩同时患上述两种遗传病的概率 是( )A 9/800B 1/22C 7/2 200D 1/88【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与基因频率相关计算的方法,分析如下设某隐性遗传病是由a基因控制的,r的 可龍社:AA+A1 -两跖红而丽帝7丽址 T7石氏为苗的可AitXL|通传病轴祗和TTk4k4后牝喪邑方的Hit-rt-1115. 已知A、a是一对等位基因。如图分别表示某种动物3个种群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3个种群的初始个体数依次为26、260

14、和2 600且存在地理隔离。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B 个体的死亡对种群的 A 基因频率影响最小C 第 150 代后 3 个种群之间可能会出现生殖隔离D 自然选择使 3 个种群的 A 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答案】A【解析】 由题图的信息可知,种群在第25代时A的基因频率为75%, a的基因频率为25%,基因型aa的 个体约占总数的1/16;在约150世代交替中,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没有太大变化;长期的地理隔离有可能 导致生殖隔离;自然选择使 3 个种群的 A 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16. 在一个海岛中,一种海龟中有的脚趾是连趾(ww),有的脚趾是分趾(Ww、WW)。连趾海龟便于划水,游泳能

15、 力强,分趾海龟游泳能力较弱。开始时,w和W的基因频率各为0.5,当岛上食物不足时,连趾的海龟更容易 从海中得到食物。若干万年后,W的基因频率变为0.2, w的基因频率变为0.8。(1) 该种群中所有海龟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后,从理论上计算,杂合子占分趾海龟的比例为。(2) 该种群中海龟多种多样的类型来源于可遗传的变异,但由于变异是的,因此只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而进化的方向则由决定。(3) 该海龟种群(填“是”或“否”)发生了进化,理由是。【答案】(1)基因库 8/9 (2)不定向 自然选择(3)是 种群基因频率已经改变 【解析】(1)一个种群中所有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由题意可知,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后,WW的基因型频率=0.2X0.2X100%=4%,ww的基因型频率=0.8X0.8X100%=64%,Ww的基因型频率=1 6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