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青年学习需求调查报告1sai1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7940892 上传时间:2023-09-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青年学习需求调查报告1sai1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农村青年学习需求调查报告1sai1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农村青年学习需求调查报告1sai1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农村青年学习需求调查报告1sai1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村青年学习需求调查报告1sai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青年学习需求调查报告1sai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天津广播电视大学秋行政管理专业专科调查报告关于农村青年学习需求的调查报告姓名: 学号: 分校: 专业: 指导老师: 时间: 农村青年学习需求调查报告充分发挥广大农村青年的优势和作用,凝聚广大农村青年的智慧和力量;从而有利于建设社会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作为当今农村青年发挥的重要环节教育,其决定了素质能力。为此,全面掌握农村青年教育水平发展状况以及农村青年的学习要求,对新农村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为全面掌握X省XX市的农村青年发展状况,本次调研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对农村青年的学习需求、学习动机等问题作了深入的调查,经分析后,现作出如下总结、报告。一、调查内容(一)受教育程度本次的

2、目标调查对象中,高中(含职高)学历的占5;大专学历的占25%,在这些农村青年中,人从事个体企业,人在乡镇企业工作。上述调查表明:农村青年的学历层次、知识水平,直接影响农村青年的收入。(二)对教育需求的程度在调查对象中,希望进一步提升自身学历层次,并表示希望以业余的时间来学习的占0%。他们都迫切地希望:能在权威的学习机构(如:广播电视大学,高等职业学校等)学习,提升自我能力。上述调查表明:对于学历高低的重视,农村青年重新有了新的认识。他们都希望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学历层次,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三)获取自身技能途径及内容通过本次调查问卷,从“农村青年获取自身技能”一栏可见:希望从

3、进修学校(如:电视大学)组织的短期培训中获取技能的占;希望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组织的培训获取相关技能的占2。培训、技能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政治、市场营销、烹饪(四)农村青年家庭收入情况通过本次调查问卷,从“农村青年家庭收入”一栏可见:年收入3-5万的占67%,8-10万的占33%上述表明:农村青年家庭生活水平较低;需要进一步提高收入,方可提升家庭生活水平。(五)农村青年对未来发展及学习需求在受调查的对象中,个体情况虽迥然不同,但其共识却意外地集中通过相关的培训,学习文化知识,掌握先进技能,提升自身学历,学有所用、以技致富,更好地适应社会。他们的迫切愿望,充份体现农村青年对知识技能的巨大需求,更好

4、地对自身发展进修定位。二、影响农村青年学习需求的因素(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长期以来的历史地理环境、国家政策等原因,致使局部偏远山区的经济发展缓慢、生产水平不高。由此,直接导致:相比较城镇教育发展而言,农村教育发展较滞后,农村青年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农村青年文化水平低的最根本因素,莫不过于农村人才的不断流失。(二)农村传统思想锢禁残留的封建思想(如:重男轻女),严重导致农村青年男女文化水平的失衡;此外,教育模式的局限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三)青年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突出现实生活中,农村青年大多从事低收入的体力型职业,其就业、创业能力普遍不高,普遍缺少职业技能,法律意识淡薄,从而导致青年农民工

5、劳动、就业权益保障缺失和不公平的现象时有发生。三、农村青年学习需求发展的对策和建议通过调查分析,我们了解到: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练市场经济的洗礼农村青年的心态已日臻成熟,能够较为理性地看待、分析问题,对于社会的主流文化有着很高的认可度、正确的社会观和政治观已基本成形。对于未来的发展,绝大部分人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在农村青年中还存在、潜在一些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农村青年收入不高生活质量并不高,农村青年非常关注的工作环境还不够完善,他们非常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创业,能有参加各种培训机会以提升自身素质。调动农村青年的积极性,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青年的需

6、求应当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针对上述分析,我们拟从中探求对策。(一)技能培训、学习作为未来建设、发展农村主力的农村青年,他们整体的受教育程度有一定提高,5%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对于技能培训、吸收有用知识方面,他们较为容易接受这样将会逐渐摆脱传统的体力型、经验型劳动力的束缚,达到现代化生产对初级技术的要求。重视培训,有利于提高农村青年素质。通过培训,提升自我能力,增值劳动力,给农村青年带来真正的实惠。1、注意政策落实和多样化、实用性的技能培训。根据当地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实施计划,将符合条件的学员分期、分批列入培训计划。各地政府应当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培训人员,承担农村青年的培训任务。同时

7、,充分利用县乡农业、教育、团组织现有的教学设施,以县乡各示范区、示范田、示范场以及规模较大的个体农场、畜牧场作为实习基地,使学员真正学到知识和本领。2、从农村青年的成长、发展考虑,各级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对此应带倾向性地考虑,将政策向农村倾斜,扩大培训对象的范围;对于农村青年的就业问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在其职技能培训、就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见习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给农村青年享受到一定的优惠政策。(二)鼓励自主创业学习现金的农村青年仍然存在诸多的劣势:资金短缺、信息不通、法律意识薄弱、缺乏经营管理能力、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不多等,使得他们所缺失的东西无法从市场上得到弥补。他们只好转

8、向掌握众多经济资源的政府,希望它能够提供优惠的政策、容易获得的贷款、真实及时的市场信息、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和实用的科技知识。他们迫切地需要一种强有力地支持,支持他们闯荡市场、抵御风险。农村青年们选择致富的门路,开始往往会遇到缺资金、少设备、无原料等实际问题,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地为他们穿针引线、铺路搭桥,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三)建立文明的生活方式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开展农村文明创建活动,建设乡风文明,都离不开广大的农村青年。一方面,他们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需要业余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他们生活在农村,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生活,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各地政府要根据本地

9、资源优势和传统文化风俗,可以村、镇为单位,利用农闲或节假日,在农村青年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中注入现代文艺样式和内容,举办群众乐于参与的各种文化节庆活动。积极扶持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农户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等,允许其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以满足农村青年自演自赏、自娱自乐、自我发展的精神追求。(四)加强实际技能培训,为他们掌握科学文化技术创造条件目前,农村青年为求富而求知的欲望空前高涨,这就需要团组织发挥文化智力优势,为他们掌握科学文化技术创造条件。培训是就业的基础,要组织好对农村青年的培训,使他们拥有一技之长,了解城市竞争与生活规则,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增强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

10、力。只有如此,才有可能使他们在城市中稳定就业,和城市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另外,做好农村无业青年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是一项社会的系统工程,不仅在于预防犯罪,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共青团如果能把农村闲散青年的教育管理工作主动抓起来,抓出实效,自然而然就会有青年凝聚在团组织的周围,就能赢得更大、更高的社会地位。团组织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不仅要团结培养先进青年,同时也要做好弱势青少年群体的凝聚和服务工作,进一步扩大团组织的覆盖面和工作领域,巩固党的青少年群众基础,从而提高团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地位。(五)学习农村团员青年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榜样形象农村青年的思想主流是健康乐观、

11、积极向上的,有着较高的个人道德水平、社会正义感和责任心,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但是,也存在着政治素质不高、信仰观念淡薄、文化水平不高、缺乏致富能力等问题。团员青年作为农村青年的中坚力量,他们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是农村中的知识分子,是农业实用技术的运用者和创造者,科教兴农的重担最终落在他们的肩上。因此必须加强农村团组织对他们的领导和教育,充分发挥他们在科教兴农中的先锋作用,促进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优化团干队伍,切实保证把那些有热心、肯负责、素质优良的优秀青年,选拔吸收到团的上作岗位上来,通过他们自身的

12、行动,去影响、引导、带领农村青年勤劳致富,活跃农村团组织工作。总之,农村基层团组织应该与农村青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党的现行农村政策出发,立足于当地资源,积极引导农村青年,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六)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支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更新教育理念,为广大农村青年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村青年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而农村青年作为当前我国农村青年的主体,他们的生存、生活及发展状况对发展农村经济,稳定农村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只有准确真实地掌握农村青年基本状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农村青年工作,农村青年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建设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才有希望。四、附录(四份问卷调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