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的治疗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7935420 上传时间:2023-12-1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1.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病的治疗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温病的治疗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温病的治疗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温病的治疗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温病的治疗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温病的治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病的治疗(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温病的治疗重点难点提示1、温病的治疗原则。2、温病的主要治法(包括泄卫解表法、清解气热法、通下逐邪法、 和解祛邪法、祛湿解热法、清营凉血法、开窍醒神法、息风止 痉法、固脱救逆法、滋阴生津法、外治法),应明确各种治法 的概念、作用、主治证和应用注意。3、温病后调理。知识点精析(一)温病的治疗原则1、祛邪为主吴有性:“大凡客邪贵乎早逐”,“祛邪为第一要务”。2、卫气营学证候和三焦证候的治疗大法叶桂:“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人营犹可透热转气,人血 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吴塘:“治上焦为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 权(非重不沉)”。3、顾护正气正气主要指阴津,初期顾

2、护肺胃之津,后期顾肝肾之阴。(二)温病的主要治法1、泄卫解表发作用一一开泄腠理、疏解表邪、透疹外达。分类应用一一疏风泄热法(代表方剂银翘散、桑菊饮)、透表清暑法(代 表方剂新加香 饮)、宜表化湿饮(代表方剂蕾朴夏苓汤)疏表润燥法 (代表方剂桑杏汤)。注意:-邪在卫表者,一般忌用辛温发汗法,重在疏解透表。虽 为温病初起,但如无表证者,亦不可用本法。对温病表证的治疗, 不可过于寒凉,以防凉遏不解。应中病即止,避免过汗伤津。2、清解气热法作用-清热保津、止渴除烦,使气分无形邪热或从外泄或从里解。分类应用-轻清宜气法(代表方剂栀子豆汤、清心凉膈散)、辛寒清 气法(代表法剂白虎汤),清热泻火法(代表方剂

3、黄苓汤加碱)。注意:本法所治邪热属气分无形邪热,如邪热已有形实邪相结者不 用。并邪未入气分,不宜盲目早用本法。素体阳虚者在使用本法 时,切勿过剂。3、通下逐邪法作用-通腑泄热、荡涤积滞,通淤破结等。分类应用-通腑泄热法(代表方剂调胃承气汤)、导滞通便法(代表 方剂枳实导滞汤),增液通下法(代表方剂增液承气汤)、通淤破结法 (代表方剂桃仁承气汤)。注意:-里热未成实结或里无郁热积滞者不用。使用通下法后 邪气复聚,可再度攻下,但要避免过下伤正。平素体虚或在温病过 程中阴液、正气耗伤较甚,虽有实邪里结,用功下法应注意攻补兼施。在温病后期由于津枯肠燥而致大便秘结者,忌用苦寒攻下。4、和解祛邪法作用-透

4、解邪热、疏泄分消、宣通气机,以达到外解里和的目的。分类应用:清泄少阳法(代表方剂蒿苓清胆汤X分消走泄法(代表方 剂温胆汤加减)、开达膜原法(代表方剂雷氏宣透膜原法)。注意-清泄少阳法只适用于邪热夹痰湿在少阳者,对里热炽盛而无 痰湿者不适用。分消走泄与开达膜原二法清热之力较弱,其作用侧 重与疏于湿浊,故不能用于湿己化热,热象较著及热盛津伤者。5、祛湿解热发作用-宣通气机、运脾和胃、通利水道以化湿泄浊。分类应用-宣气化湿法(代表方剂三仁汤)、燥湿清热发(代表方剂 王氏连朴饮)、分利湿邪法(代表方剂茯苓皮汤)。注意-应权衡湿与热的偏轻偏重,用祛湿、清热之品有所侧重。如湿邪己化燥,即不可再盲目使用祛湿

5、之品。素体阴液亏虚者 应慎用。温病中出现的小便不利,如属气化不利而湿邪内阻者, 主以宣化气机以利湿;如属阴液消耗而小便不利者,不能滥用分利 法。6、清营凉血法作用-清营泄热法(代表方剂清营汤)、凉血散热法(代表方剂犀角地 黄汤)、气营(血)两清法(代表方剂化斑汤)。注意:热在气分而未如营血分者,不可早用。营血分病变兼夹有 湿邪者,应慎用本法,必要时应酌情配伍祛湿之法。热如营血分, 而气分邪热仍盛着,必须兼清气分之热,不可单治一边。7、开窍醒神法作用-清泄心包邪热、芳香透络、利窍化浊。分类应用-清心开窍法(代表方剂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紫雪丹。 现代临床常用醒脑静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豁痰开

6、窍法(代表方 剂菖蒲郁金汤。现代临床上亦有用石菖蒲注射液)。注意_未出现神智异常症状者不宜使用,神昏有因邪闭心窍引起 者,也有因心阳外脱而致者,后者不可投用开窍方药。开窍醒神法 属应急治法,一旦神智恢复正常,即不可再用。应注意去除引起神 智异常的原因。8、息风止痉法作用-凉泄肝经邪热、滋养肝肾阴液,以控制抽搐。分类应用-凉肝息风法(代表方剂羚角钩藤汤)、滋阴息风法(代表 方剂大定风珠)。注意_未发生痉厥不宜使用。应分辨实风、虚风。应注意祛除 引起痉厥的病邪,如由气分热盛引起者应配合清气或攻下腑实之法, 营血分热盛者应配合清营或凉血之法。小儿患者病在卫、气分阶段, 每可因高热而引起痉厥,此时往往

7、只需投用清热透邪之剂,不一定要 息风之法,应注意观察。9、固脱救逆法作用-益气敛阴,回阳固脱分类应用-益气敛阴法(代表方剂生脉散)、回阳固脱法(代表方剂 参附龙牡汤)。注意-用药必须快速及时。应根据病情轻重而适当掌握给药次 数、间隔时间、用药剂量,病随时根据病情变化做相应的调整。如 虚脱得到纠正,即当根据具体情况辩证施治。10、滋阴生津法作用-滋补阴液、润燥制火等分类应用-滋养脾胃法(代表方剂沙参麦冬汤、益胃汤)、增液润肠 法(代表方剂增液汤)、填补真阴法(代表方剂加减复脉汤)。注意-阴液虽伤而邪热仍亢盛者,应与祛热之法配合使用。阴伤 而有湿邪未化者慎用。凡体质阴盛或脾虚便澹者慎用。(三)温病

8、兼夹证的治疗主要掌握温病兼夹痰饮、食滞、气郁、淤血等的治疗原则及相应的代 表方剂。兼痰饮-主要有化痰燥湿法(代表方剂温胆汤)、清化痰热法(代表方 剂小陷胸汤、雪羹汤等)。兼食滞-主要有消食和胃法(代表方剂保和丸)、导滞化食法(代表方 剂枳实导滞丸)。兼气郁者-有理气解郁、疏肝理脾法,代表方剂四逆散。兼淤血者_针对淤血产生的原因而 采取相应的治法,同时根据淤血的 原因、性质、部位采取一些相应的治法,如消散宿血法(桃仁、红花、 赤芍、丹参、当归尾、延胡索、山楂等)清化血室法(小柴胡汤加延 胡索、当归尾、桃仁等)。(四)温病瘥后调理调补气血法(代表方剂如集灵膏)。益气养液法(代表方剂如薛氏参麦汤、三才汤)。补益津液法(代表方剂如益胃汤、增液汤)。清解余热法(代表方剂如竹叶石膏汤)。芳化醒胃法(代表方剂如薛氏五叶芦根汤)健中化湿法(代表方剂如参灵白白怵散)。温阳利水法(代表方剂如真武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