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教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7902221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庸之道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中庸之道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庸之道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庸之道教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庸之道教学设计策划:张涛 朱良苹 指导:潘冬梅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过程与方法目标】1 对中庸思想提出自己的看法【情感与态度目标】1 正确的认识到中庸的思想并不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2 正确认识到中庸之道非折中、中庸有原则教学重难点:结合具体章节,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中庸的本质内涵。教具准备:课本、多媒体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说明1、 通过(6.29)和(1116)引出中庸至德和过犹不及=折中之道的疑问!2、 通过(1713)和(1324)提出中庸之道非折中、中庸有原则。3、 通过P39(1434)和(43)以前学习过的知识

2、来说明中庸的原则是爱憎分明。4、 通过本章内(410)和(112)来进一步阐明本章内我们所要学习的中庸之道的原则是在“义”和“礼”为原则的。5、 通过孔子的一段对中庸生活的描述和现实生活的对比引出“孔子的中庸知道在当今社会是否受用”这一问题,让学生展开辩论。1、 通过(1713)和(1324)的阅读,理解中庸之道非折中、中庸有原则。2、通过P39(1434)和(43)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来探讨出中庸的原则是爱憎分明。3、通过本章内(410)和(112)来进一步探讨出本章内中庸之道的原则是在“义”和“礼”为原则的。4、以“孔子的中庸知道在当今社会是否受用”这一问题,展开辩论赛。一、 导入新课:(课前

3、播放古典弦乐调节气氛)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二、初步了解“中庸”的概念:1、孔子曾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那么,何谓中庸呢?一般理解为:中庸,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

4、适当、不走极端。庸,用,“中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一说,庸,常,“中庸”即中和可常行的意思。(课文注解)以上为抽象的中庸概念,试举例阐述:如古人为父母守丧以三年为期,“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即超过三年之期,或不足三年,皆为不妥,三年就是“丧之中庸”;又如办一件事,办到九分,是为不够,办到十一分,是为过头,皆是不“中”。必须办到十分,恰当好处,始称为“中”,这就是中庸之道。2、阅读6.29章,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庸的概念。中道,是古圣相传之道,尧曰篇记载,尧命舜:“允执其中。”“舜亦以命禹。”由于世乱,先王之道废。故孔子不免发出“民鲜(音xin,少义)久矣”此道久不行的感慨!此

5、章,孔子把中庸视为道德的一种,而且是最高的道德,“至德”是也。可见,中庸亦非常人所能轻易企及,当以发愤求之。三、深入理解“中庸”的内涵:1、让学生参照课文详注,阅读通过(1713)、(1324)、(1434)、(43)、(410)、(112):提出中庸之道非折中、中庸有原则。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来说明中庸的原则是爱憎分明。来进一步阐明本章内我们所要学习的中庸之道的原则是在“义”和“礼”为原则的。四、活用中庸之道: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中庸)【译文】孔子说:“天下国家是可以治理公正的,官爵俸禄是可以推辞不受的,雪白的锋刃也是可以踩踏闯过的,但中庸之道是很难做到

6、的。” 现实生活中的情况经常是: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聪明人容易过头,愚蠢者往往不足; 好人容易过头,不肖者容易不足。通过以上对比引出“中庸之道在当今社会还适用吗?”的问题,是学生讨论!五、小结:中庸之道(一起读一读)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