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黎锦晖供参考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7812540 上传时间:2023-12-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师》-黎锦晖供参考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大师》-黎锦晖供参考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大师》-黎锦晖供参考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大师》-黎锦晖供参考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大师》-黎锦晖供参考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师》-黎锦晖供参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师》-黎锦晖供参考(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黎锦晖儿歌老虎叫门小羊乖乖,把门关关,妈妈没有来【采访】湘潭市地方志副总编 周磊我是一九三七年读的小学,那个时候呢小学课本里面就有一篇老虎叫门。【采访】山东艺术学院教授 孙继南到现在为止,幼儿园里的小孩还在唱,但是都不知道作者是谁啦。【采访】湘潭市地方志副总编 周磊当时我们并不知道是谁作的,因为这是小学的语文课本里面第一课就是这么一课,后来才知道,这是黎锦晖先生的作品。黎锦晖(上集)这是一本80多年前出版的学生字典,小小的字典,今天也许并不起眼,但它和当时统一国语的运动一起,深刻地影响了这个国家,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那时20多岁的黎锦晖,通过编撰国语注音字典、编写新的国文教科书而

2、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千百年来,这样的私塾成了过去中国教育的经典。五四时期步入社会的知识分子为了早日摆脱中国积分积弱的状况,大多从改良中国的语言、文字入手,创造新的教育和新的文化。黎锦熙是黎锦晖的哥哥,任教于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期间,曾是毛泽东的老师。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致力于中国语言学的研究,提供白话文。黎锦晖投身国语运动是直接受到他的影响。哥哥黎锦熙对中国语言文字的贡献巨大,而弟弟黎锦晖后来用独特的方式推广国语,使几代人受益。【采访】山东艺术学院教授 孙继南(按)他的讲话就是,学国语最好从唱歌入手,他有这句话。【采访】黎锦晖夫人 梁惠芳尤其是对儿童,以唱歌入手,让儿童学国语,学得好,学得快。

3、1920年的中秋,黎锦晖创建了“明月音乐会”。他说道,我们要高举平民音乐的旗帜,要让我们的音乐犹如皓月当空,千里共婵娟,人人能欣赏。【采访】山东艺术学院教授 孙继南根据字音的这种音韵来写音乐,这是他的音乐理论,他没有写出多少文章来,这是很可惜的。他一生啊,到处奔波劳碌。也就是在这一年,他写出了儿童歌舞表演曲老虎叫门,成为几代中国人记忆中的珍宝。【采访】山东艺术学院教授 孙继南“小孩子乖乖,把门儿开开,快点开开,我要进来。”“小羊儿乖乖,把门儿开开,不开不开,不能开,妈妈不回来,谁来也不开。”一边这么唱呢,一边还做手势。先写这种带有一点表情性的,后来就把这个又写成了带有一种戏剧情节的。还是在这一

4、年,1920年的夏天,在河南开封师范的“小学国语教学法”讲习班上,黎锦晖用几小道具,亦歌亦舞地讲述了国语课本中的一个小故事,让学员们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新鲜。他们要求老师把它写出来,带回各自的学校,也表演给学生看。不久,年轻的黎锦晖完成了他的剧本麻雀与小孩。这是中国第一个儿童歌舞剧,这也是中国现代歌舞剧的开山之作。黎锦晖借助音调爽朗的民间音乐推广国语,他的努力开创了五四以后新文化运动在民族音乐中的新气象,这也是中国歌舞音乐走向现代的序幕。但在当时的中国,西洋音乐被奉为正宗,唱中国歌则被人笑。黎锦晖的音乐被不少人斥为俚俗不堪。在参加教育部讨论制定小学音乐教材时,黎锦晖就因为坚持民族民间的音乐而被撤

5、除了“小学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的委员资格。后来黎锦晖离开了北京,南下上海,这时是1921年。他供职于中华书局,除继续为小学生和大众编写国语课本,还主编了多种儿童杂志和读物。1922年,黎锦晖创办了小朋友。在上个世纪的20年代,这份小小的刊物每期发行竟达100多万册,黎锦晖担任了8年的主编。从编到写到画插图,亲历亲为。在上海,我们采访了小朋友杂志的第七任主编圣野先生。他生平读到的第一本杂志就是小朋友,那年他七岁,读小学一年级。今年他已是80多岁的老人了。【采访】小朋友第七任主编、诗人 圣野在小朋友杂志创刊号上面,他写了一个小朋友的宣言,这个宣言我觉得非常地有趣,明白无误地传达了黎锦晖先生的办刊宗

6、旨。他是这样写的“小弟弟小妹妹,我愿意和你们要好,我就是你们的小朋友,我的内容,有唱歌、有图书、有短篇故事、有长篇小说、有笑语、有谜语、有小剧本,我每星期五出来一次,你们要看我,我在中华书局等着你们。如果你们要我每星期上你们的家里来,就请订一份。小朋友们呀,我爱你们,你们也爱我吗?”专家说,小朋友的诞生,创造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崭新时代。今天,它陪伴和滋养了一代代的少年儿童八十五年。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当年首先就是发表在小朋友上的。1922年,小朋友开始连载麻雀与小孩,就是前面提到的第一部儿童歌舞剧。【采访】山东艺术学院教授 孙继南“老麻雀,请你告诉我,你为甚么这样不快乐?你为甚么不回你的窝?你为

7、甚么唧唧地叫着?”老麻雀就回答了,“我的小女儿,不知哪里去了。”实际上这个曲子很简单,就是苏武牧羊原来的调。这个故事本身,对儿童有教育意义的,就是小孩喜欢找麻雀,好玩,把麻雀抓回家去了,对它很好,给它小虫子吃,给它豆吃。但是他一看到老麻雀那么着急,那种母爱,他动了心了,如果我要是不见了,我的妈妈会怎么样?于是他就惭愧了,表示后悔了。就教育儿童要有一种诚实,有错就改。80多岁的老教授孙继南,研究黎锦晖整整三十年了,写了目前唯一的一本黎锦晖评传。吴剑,离休老干部,因为儿时唱过黎锦晖的歌,在离开工作岗位后,研究黎锦晖20年。【采访】齐齐哈尔市文联原主席 吴剑他首先是一个教育家嘛,我觉得他的起点高,他

8、所说的教育家,不是说我就教人家识字,歌会唱了就可以了,当老师呗。他这个教育就是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质,就是让人的素质提高了,然后回过头来使国家富强。显然,这个时候黎锦晖的音乐已不再仅仅是用来推广国语了。平时,黎锦晖会趴在教室的窗台上观察孩子,他会贴着玻璃出神地看着孩子。为研究孩子,他到上海后还专门去当过小学老师。【采访】黎锦晖夫人 梁惠芳他老在那儿观察孩子们的活动,后来他就想,我为什么不编一些歌舞给孩子们?孩子们都好动,他说,学歌舞,一可以纯洁语言,也可以让孩子从小就学一些舞蹈知识,就是美的知识,美的语言,而且他说,纯洁孩子们的心灵。但是,黎锦晖在音乐上并不是科班出身。蔡元培当北大校长的时候,实

9、行“有教无类”,允许旁听。五四运动前夕,黎锦晖到北京,也成了北大的一个旁听生。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多他的湖南老乡,如毛泽东、沈从文等人。蔚为壮观的旁听生队伍,会对中国产生怎样的影响,蔡元培或许没有料到。但原先专修美术的黎锦晖走上了用音乐推广国语,最后献身音乐,确实是与蔡元培有关。这是今天的北京二十七中,当年是北平孔德学校。有一次,蔡元培到孔德学校视察,发现学校的校歌竟然用的是日本国歌的曲调,他马上找到黎锦晖,要他用民族音乐重谱校歌。这对黎锦晖无疑是一次重要的启发和激励。【采访】诗人 彭燕郊中国非常可怜啊,我们那个时候没有什么歌唱的,我五六岁的时候,能够听到的歌曲呢,是教会里头唱的。在他之前那个时

10、候,二十世纪初的时候吧,开始有学堂乐歌。北阀时候唱的歌你们记得吗?“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这是美国的一个催眠曲,摇篮歌。【采访】山东艺术学院教授 孙继南多半都是用外国的现成的曲调,填上中国的歌词,来教学生唱。他把歌舞结合在一起,而且他是完全按照儿童的心理的要求,适合儿童的个性。黎锦晖虽不是科班出身,但他幼年就痴迷于音乐,早先为推广国语,他不仅写歌曲,而且努力地传播,他的做法是把学校里有歌舞才能的学生组织起来,到各处去演唱白话文歌曲。到上海后,黎锦晖主持的国语专修学校都要在暑假举办“国语讲习会”,来自各地的学员,多为各校校长或国文教员。

11、黎锦晖不仅借此收集了大量流传在各地的民歌民谣,同时也把自己编创的歌舞音乐作品传授给他们。这些新颖的儿童歌舞音乐,为古老的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清新【采访】山东艺术学院教授 孙继南人家有时候就问我,为什么要写黎锦晖?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我从小唱了他很多很多的歌,不是我在谱上学会的,是我的哥哥我的姐姐还有我的长辈,他们都喜欢唱这些歌。【采访】诗人 彭燕郊 这个印象应该是很美好的印象,对我的喜欢文学艺术是一种启蒙,很有意义。因为一个人的小时候所接触的东西啊,简直决定你的一生。麻雀与小孩赞美纯洁无私的母爱;月明之夜歌颂了“人间之爱”;葡萄仙子启迪儿童对自然界弱小生命的怜爱,以及对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的

12、博爱。黎锦晖的音乐,让中国人的孩子在美妙清新活泼的歌舞中得到了滋润。他说,歌舞剧是教育的利器,(音乐)是普及民众教育的桥。黄衣青,儿童文学的作家和翻译家。今年93岁的黄衣青是在85年前,在福建的大山里接受了黎锦晖作品影响的。【采访】小朋友第四任主编、作家 黄衣青在那个小山村里,是我姐姐带回去的一本小朋友,小朋友上有黎锦晖的作品,就是葡萄仙子。在小镇里,一个小溪旁边,一个月亮很蓝蓝的晚上,用石头的马搭起木头的台,我姐姐就给我化妆,给我披了一个黄的纱子,到台上去演唱,一边唱一边跳舞。那个时候八岁,我童心悠扬,飘在那个小溪旁边,飘在山村那个山头上。那个音乐的美,深学的印在我身上。他的姐姐是从北京的燕

13、京大学毕业回到山村里当校长的,姐姐把黎锦晖的歌声带到了这个偏远的山村,这歌声是旧中国未曾有过的新文化。【采访】小朋友第四任主编、作家 黄衣青五四新文化在那个小镇上非常新鲜的,我家里的父亲地教了四十年书,他是晚清的秀才,看的都是孔子孟子的四书五经,没有新文化。她带回去,我们大开眼界。这样的小朋友,在孩子们中间普及国语注音,传播新文化,也启迪了思想,熏陶了品性。而同时发表在小朋友上的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作品,深刻地影响了唱过、听过、看过它的人,以至于八十年后的今天,记忆依然如此清晰,歌声依然如此动情。那影响他们、感动他们的,究竟是什么呢?【采访】小朋友第七任主编、诗人 圣野这是爱的教育,从小朋友杂志

14、,从冰心的寄小读者,这样一代代爱的接力棒,是没有停止过的。诗人彭燕郊已经86岁了,和很多人一样,孩提时代唱过的歌,同样也是深深地刻印在他的记忆中。【采访】诗人 彭燕郊当时我们在读小学的时候,最流行的就是可怜的秋香。可怜的秋香是黎锦晖儿童歌舞表演曲的经典作品。除了11部儿童歌舞剧外,黎锦晖一生还为孩子们写了20多部歌舞表演曲,其影响也无可估量。儿童歌舞曲是一种篇幅短小、情节简单、没有说白的歌舞表演。【采访】山东艺术学院教授 孙继南从小我们也唱这样的歌,也是要掉眼泪,特别是听到他后面唱这个“金姐有爸爸爱,银姐有妈妈爱,秋香有谁爱你呢?”他这一个对比啊,不得了。【采访】诗人 彭燕郊“暖和的太阳,太阳

15、,太阳,太阳他记得,照过金姐的脸,照过银姐的衣裳,也照过幼年时候的秋香。”【采访】山东艺术学院教授 孙继南当然从小不知道这是对比,后来学了音乐以后,然后再分析这样的歌,觉得他这个手法是太高了,这种是心灵在音乐上反映出来。黎锦晖从最简单的儿童行为特征出发,用最能上口的旋律创造了歌舞剧和表演曲这两种儿童歌舞音乐的艺术形式,他是以极度的热情和艺术才能,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创出中国儿童音乐领域,一个属于他的黄金时代。【采访】山东艺术学院教授 孙继南(他)最突出的一点是开风气之先,能有这个精神就了不起了,什么事情都能创造出来。如果他没有开风气之先的这么一种意志,这种精神的话,他后来的事情都是不可设想的。【采访】齐齐哈尔市文联原主席 吴剑他的这些作品,他自己说呢,就是他要改造中国的新音乐,其实呢是他的作品是新音乐,改造中国的旧音乐。在中国唱片厂的库房里,保存着30年代录制的黎锦晖儿童歌舞剧的唯一一张唱片的模板。在那个没有广播电视的年代,黎锦晖为孩子们创作的歌舞音乐传遍了古老的中国最偏远的山村。今天,或许你已无法想象,当年的孩子们自己演、自己看的儿童歌舞音乐是怎样遍及城市和乡村,乃至东南亚各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