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考点复习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7803970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二考点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历史必修二考点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历史必修二考点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历史必修二考点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历史必修二考点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二考点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二考点复习(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年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历史考点详解-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发达的古代农业一、生产力的进步时代耕作工具水利灌溉备 注原始社会原始石器原始农业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耒耜商周出现青铜农具(很少使用)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并逐渐推广都江堰(蜀郡、今四川)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开始出现汉朝耦犁、耧车(播种)井渠(坎儿井)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曹魏/翻车唐朝曲辕犁筒车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基本定型)宋朝/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拓展:1、牛耕: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古代长期使用牛耕而无突破性进步的原因是中国传统农业以小农户

2、个体经营为主。2、灌溉工具:曹魏翻车使用人力(脚踏,亦称龙骨水车);唐朝的筒车、宋朝的高转筒车利用水力推动自转,明清风力水车则是利用风力推动自转。二、生产关系的发展:1、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奴隶社会:井田制:性质: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 实质:名为国有,实际归国王所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本原因:生产力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直接推动因素: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改革(如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封建土地私有制下严重的社会问题:土地兼并、两极分化。2、

3、小农经济形成时间、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基本含义(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精耕细作。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古代中国的官营手工业1、管理方式: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式生产。产品供官府、贵族消费,不在市场流通。2、特点:历史悠久:夏商周时期即有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由官府垄断的手工业。产品精美:代表当时生产技术的最高水平(中国古代手工业精品大多出自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 冶金、制瓷、丝织等,世界领先。二、中国古代手工业成就1、冶金业:冶铜:商周时代,青

4、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冶铁: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两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南北朝:灌钢法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2、制瓷业: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秘色瓷宋代:我国制瓷技艺大放异彩,涌现出一批名窑。明清: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全国的“瓷都”。3、丝织业:新石器时代: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西周,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汉代:马王堆素纱单衣。汉代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欧亚,有“丝国”之称。唐朝,吸收波斯风格;宋朝吸收花鸟画风格;明清苏州、杭州

5、缎;元朝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明朝中叶以后,部分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三、古代商业的发展一、市的变迁1、宋朝以前:空间:县治以上城市中特定位置设市、和民居严格分开时间: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监管:设置专门机构直接管理2、宋朝以后:空间:打破空间限制: 城市中坊市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 “草市”更加普遍 出现数十座较大市镇(四大名镇)时间:打破时间限制:早市、夜市昼夜相接监管: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二、主要的商业城市和商帮: 1、商业城市:既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经济功能为主的商业都会:扬州、成都等2、商帮:定义: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繁

6、荣,在一些地方出现的地域性商人群体。著名商帮:徽商(安徽南部的徽州府,即古代的新安郡)和晋商(来自山西)四、古代的经济政策一、“重农抑商”政策1、提出: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首倡2、含义:重视农业,限制商业和手工业发展3、根本原因:是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产物4、目的:经济目的:保护农业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 政治目的:巩固封建统治。(根本目的)5、评价:初期积极作用为主,晚期消极作用为主积极:促进农业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消极:明清时期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 。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7、1、基本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2、根本原因:封建自然经济的影响;具体原因:明朝为了防止反动势力勾结倭寇;清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后来为了防止西方殖民侵略3、影响: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专题二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晚清时期的民族工业一、了解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19世纪60年代,“自强”口号,军事工业,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崇厚的天津机器制造局;19世纪70年代,“求富”口号,民用工业,李鸿章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

8、织布局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2、背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3、概况: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上海)、继昌隆缫丝厂(广东南海)、贻来牟机器磨坊(天津)最早创办者:官僚、地主、商人三、民族工业初步发展1、时间:甲午战后(19世纪末)2、原因:甲午战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3、表现:商办企业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出现由沿海向内地的扩展4、影响: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领导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二、

9、民国时期的民族工业一、短暂的春天1、时间:民国初期(19121919年)2、出现“春天”的原因辛亥革命的促进作用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临时政府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春天”的表现:轻工业发展较快,其中纺织业、面粉业发展最快。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如江苏南通的张謇4、“春天”短暂的原因: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二、较快发展1、时间: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2、原因: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

10、动”(有利的经济政策)3、表现:19351936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三、探讨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1、地位:是新的经济因素,促进社会进步。但始终未占主导地位,且受三座大山压迫,很难独立发展。2、作用: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经济: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促进经济近代化 政治:促使资产阶级队伍壮大,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促使无产阶级队伍逐渐壮大,为旧民革向新民革转变和中共成立奠定阶级基础。 思想: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冲击和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

11、曲折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1、“一五计划”时间:19531957年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成就:鞍钢;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主要分布在东北)影响: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2、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时间:19531956年底途径: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一场社会主义革命。意义: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全面建设时期的探索与失误(19561966)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时间:1956年内容:指

12、出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确定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评价: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未能坚持。 2、探索中的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时间:1958年内容: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A、工业方面:制定几年内赶超英美的高指标(1070万吨钢); B、农业方面:高估粮食产量。(“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评价:反映了人民迫切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时间:1958年内容:公

13、社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公共食堂错误:片面追求公有化的程度,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教训: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协调发展,不急于求成。(“大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人民公社化运动)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伟大的历史专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背景:文革结束后前两年,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现了思想大解放。 2、时间:1978年底3、内容: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4、

14、意义:新中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 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二、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背景:人民公社体制,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生产发展。实行:1978年最早从安徽、四川两省开始。随后在全国普遍实行实质: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作用: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984年以后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改革内容: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改革: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作用: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竞争性和活力,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效益的提高。三、社会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