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采亲子教育笔记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7802979 上传时间:2023-11-23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林文采亲子教育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林文采亲子教育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林文采亲子教育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林文采亲子教育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林文采亲子教育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林文采亲子教育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文采亲子教育笔记(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4月28-30日三天日程安排1. 父母的功能2. 孩子的情绪管理3. 孩子的气质/行为发生偏差如何纠正一个人的人格(personality)是由两个部分组成:天生气质和后天培养。从一个孩子来说,整体人格中组成的两个最重要部分:生出来就有一套气质,而后天培养(18岁前)最主要是来自父母的。目前心里学400多种治疗方法都发现父母在孩子培养人格过程中起了最大作用。跟着天生气质,我有这样的父母,我是如何反应,如何面对,将形成我们的性格。我无法选择我的父母,终于我有机会当一个父母了,我现在可以选择:我想要给孩子一个怎样的父母。一个人是要做怎样的父母是可以选择的。萨提亚是一个敞开

2、的概念(open system),即使以前我不会,今天我知道了,所有的可能性可以重新展开。在此时此刻开始做个崭新的父母。改变是完全有可能的。在后天培养的家里,最重要的两个人是父母。如果夫妻关系有问题,对孩子最基本的影响是:1. 影响孩子对亲密感的拿捏男人女人相处,他们是怎样相处的,孩子看得最多最深的就是父母。我们看别人表明好,但你并不知道他们是否真好。而我们在家里看得比较清楚且真实。如果两个人意见不同,如何处理,如何沟通?两个人高兴时如何?他们如何互相说话,互相应对,互相生活?如果夫妻关系好,孩子就能发展出对人的兴趣,不怕陌生,能够亲密。否则亲密感会有两个问题:a) 一是对人会过渡黏,(令人窒

3、息,不自由感,被控制);b) 或者会更多疏离(原来男女人相处这么危险,那我远离人)。人际关系拿捏的度很难被告知,是孩子日积月累培养起来的。父母关系不好,孩子跟着天生气质不同,影响会有所不同,但多少都会有影响。2. 影响孩子的责任感a) 成为太负责任的人,即“拯救者”b) 或是不负责任的人,父母关系这么难,我也无能为力,我把我的感官关掉,听不见就好。对人很不敏感。学会不敏感,不要被家里的情绪影响到。唯一的方法是把我的感官关掉。我会把我的部分做好,但对他人无动于衷天下的孩子都想要做一件事情,想要救爸爸妈妈的关系(爸爸很生气,我可以做些什么让爸爸不要那么生气)。看爸爸妈妈是否给孩子机会来改善父母关系

4、。如果爸爸妈妈在他的影响下情绪有所缓和,孩子从中就学会了“讨好”,通过讨好改善父母关系。他会错误认为在父母关系中他是有责任的(在对父母关系好的过程)。孩子会非常有责任感,但不懂得如何划界线。夫妻关系越糟糕,孩子越要做拯救者。爸爸妈妈养成孩子“拯救者”的功能(被拯救的人是弱的)。当这个“拯救者”的人生出孩子后,他就会不由自主做孩子的“拯救者”,而孩子刚出生是比较弱的,就会更强化他父(母)做“拯救者”的想法,于是“拯救者”的孩子会变得更弱。如果“拯救者”的孩子天生气质是很强的,他就会反叛“拯救者”父母,彼此关系也会变得很恶劣。如果你一直拯救某个人,那个人一方面会感激你,另一方面会恨/讨厌你。他在别

5、人面前可能不需要被拯救,但在你面前,永远是弱者,永远需要被你拯救。父母一定要信任孩子,让他放手去做。否则孩子长大后会很弱。对父母很依赖的同时,又对父母很生气。而对于那些不管爸爸妈妈关系的孩子,表面上看这个孩子是不负责任的体现,其实孩子心底有内疚。孩子内在里也看不起自己,有自我批判在里面。3. 影响孩子的安全感。a) 孩子安全感的一部分是来自父母关系。b) 如果孩子没有安全感,i. 这样的孩子有很多情绪ii. 这样的孩子会想方法找安全感-孩子会不自觉地学会各种各样控制人的方法。(当一个喜欢控制他人,就是安全感不够的体现。控制人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哭,大喊大叫,一直生病,或是发生意外)功课:

6、画原生家庭图 (1小时)目的:了解我的爸爸妈妈如何影响我,我如何影响我的孩子步骤:1. 画原生家庭结构(包括兄弟姐妹),男生用正方形表示,女生用圆形表示,“自己”旁边打一颗星星2. 图中展现如下要素:a) 每个人现在的年龄(如果有去世,就标注去世时的年龄)b) 现在的职业(如退休,放他/她以前最主要的一个职业)、c) 判断18岁前(“我”还没有离开家的时候)大家的关系i. (一个家有三种关系:夫妻,亲子,兄妹)1. 恶劣(曲线表达) 疏远(虚线表达) -普通(直线表达) -亲密彼此不亲密不等于不爱,相爱但彼此可以不亲密(很深的粗线表达)ii. 18岁前对该关系的3-6个形容词,例如:我看我爸爸

7、,我是如何看他的(我想到他的时候我想到什么)我们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的营养1. 生理营养2. 心理营养滋润生命需要生理营养和心理营养。生命如同种子,如果种子要长的好,需要吸收阳光,水分,空气。开花结果,绽放生命。至于开什么花,结什么果,取决于生命的本身。人也一样,人所展现的生命力取决于生理、心理营养。孩子充满活力,且快乐的,负责任的,学习的(小时候孩子没有做好某事,会想办法如何做好)。生命的本能就算碰到困难,依然会挣扎着长出来(例如:石头压了某个植物,那个植物就会从不同的方向长出来)。看植物就知道,人也一样,且人较之于植物,有更大的可能性。如果一个人生命力不够,就是因为营养不够。目前中国的独生子

8、女都不缺失生理营养。生命会推动孩子自然成长,三个月孩子开始“翻身”,六个月开始学会“坐”,八九个月的孩子通常开始“爬”。孩子按照他能够的去做,去成长。当时父母唯一需要的就是提供给孩子足够的生理营养,并不需要画蛇添足地教孩子如何翻身、如何坐、如何爬 。其实父母什么都不需要做,只需要提供孩子足够的生理营养即可。父母也不要常常把孩子和其他孩子去比较,怎么我们到了三个月还不会翻身啊?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身体会推动孩子去完成这些动作的。孩子的心理也一样,生命不需要你教孩子如何快乐,如何负责任等,孩子都会的,我们唯一要给孩子的是足够的心理营养。1. 0-3个月,孩子需要两个心理营养:a) 无条件的接纳

9、婴儿很脆弱,除了一个小生命的存在,一无所有。这个婴儿未来是否会孝顺父母,是否聪明,是否健康,我们都不知道。婴儿不会叫人,一小时半要吃一次,刚生出来的孩子没有半样东西让父母快乐,反而是让全家都精疲力竭。而且他的要求还很多,当“我”害怕时,你会来抱我;当“我”饿了时,你要给我吃;事实是当你看到小婴儿吃时,你就很快乐;当你看到孩子的便便很正常时,你就很快乐。你单单因为孩子存在本身就很开心,那时孩子就知道自己是被家人无条件的接纳。b) 生命中第一位(No.1 in life)在孩子出生的头三个月,妈妈分泌“苯体安”。如同身体上妈妈会自动分泌母乳提供孩子生理营养;荷尔蒙提供妈妈“苯体安”照顾孩子的心理营

10、养,让妈妈做到能够无条件接纳,并将孩子放在自己生命中的第一位。如果妈妈因为情绪有问题,分泌的荷尔蒙要去照顾妈妈的情绪,无法产生“苯体安”,孩子就会去找他的“重要他人”,那个能对他“无条件接纳”,并将他放在生命中第一位的“重要他人”。如果孩子没有找到他的重要他人,他会用他的一生去寻找,否则整个人都不安心,不稳定。如同你渴了三天,你会不断找水,满脑袋想的都是水。当你终于看到一瓶水,哪怕它是肮脏的水,你从理智上明明也知道那是脏水,可是你可能还是会把它喝下去,因为太匮乏,太渴求。孩子可能会碰到一个人,哪怕是一个坏人,但这个坏人愿意做孩子的“重要他人”,那么这个孩子明知道他是坏人,也会和他在一起。避免之

11、道:我们父母本身提供给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心理营养对孩子来说并非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的。否则可能我们就不能阻止孩子在11-12岁时,和一个流氓谈恋爱。你就算把嘴说破也没用。你举例呈证,也没用。因为那个人可以无条件接纳他。而这正是孩子渴求的,于是孩子就会不顾一切。如果后来孩子出现问题,变得非常不理性,你要重头做起,补功课,给予孩子无条件接纳,将孩子视为生命中第一位2. 4个月-3岁,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安全感”。孩子需要安全感是为了分离。为什么孩子需要分离?孩子此阶段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成为一个人。成为一个“独立自主”、又能够和别人“以情相惜”的一个人。孩子刚存在时并非是一个人,是和妈妈“共生”,和

12、妈妈一起“共生”九个月零二十天。生出来的那天必需要和妈妈分离(剪断脐带),那是生理上的分离,是看得见的。事实上心理上的分离也是真正存在的,但那部分就很难。孩子的“安全感”和两点有关:a) 孩子觉得父母关系是安全的,稳定的,不会分开的(孩子的世界就是爸爸妈妈,如果孩子感觉到爸爸妈妈关系不稳定,孩子会觉得自己的世界可能要裂开,孩子会始终处于恐惧中);b) 来自妈妈情绪的稳定(妈妈可以生气,但对于孩子来说,害怕的是“不可预测性”,害怕不知道妈妈为什么你生气,孩子觉得妈妈很捉摸不定)。其实如果妈妈不开心的时候,妈妈只需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如果林老师不开心,她会告诉孩子:“我今天有些不开心,和你们没有关

13、系,你们给妈妈一点时间,妈妈要静一静。”当孩子觉得自己安全了,自然而然就会和妈妈分离,因为孩子要做一个独立的人。孩子是分以下四个阶段来分离:i. 4-10个月:孩子开始和母亲亲密又疏远。孩子会自己爬爬爬,爬去另外一个地方,如果你什么也不做,过一会儿孩子又会回来。这时候父母应该让孩子在一个安全范围里自由探索。当孩子回来,在你旁边转,或是让你抱抱,其实那时孩子就来吸收心理营养的。等你满足他抱他一会儿,过不了多久孩子就开始挣扎,你就放他下去。给孩子空间,这样的孩子就愿意亲近人。对陌生的人、事、物有很多兴趣。爸爸妈妈不要跟着孩子,孩子爬到哪里跟到哪里。最不好的是孩子不要抱,我们偏要抱;孩子要抱,我们不

14、抱。我们都是按照自己的时间、心情去做事情,而非按照孩子的意愿去做。ii. 10-16个月:孩子开始学习走路,开始冒险。孩子开始走路,对孩子来说发现一个新世界。如果有足够安全感,孩子就会去冒险。同时孩子开始发展出睡前仪式。对孩子来说,睡觉也是一种分离,所以父母可以给孩子唱歌、讲故事等。养成孩子有勇气面对新的东西,面对挫折的心理。iii. 16个月-两岁半:孩子寻求独立。心理学上有一个术语“Horrible two”孩子的独立性开始变强。孩子会和妈妈闹别扭,他想要成为独立的一个人。此时需要孩子和重要他人的共同努力。这个时候孩子最喜欢讲的就是“不要”。他要自己做。但是他又不会做,且偏要做。本身没有安

15、全感的妈妈会觉得孩子和他不亲,妈妈会控制孩子,孩子挣扎很大,但一定是孩子会输。如果孩子没有办法发展这部分,孩子就会有分离的焦虑。正常的孩子会觉得分离很难过,但还是走得过去的。但有分离焦虑的孩子每一次面对分离(搬家,失恋等)时,孩子就会觉得失落,情绪不好,甚至不好到要活不下去的地步。iv. 2岁半到3岁:孩子成功分离,我和妈妈是不同的两个人,这时候发展出一个稳定的自我。孩子有了“我”的心理上的感受和认知。且知道就算妈妈不在是不要紧的,因为妈妈的爱还在。当有了稳定的自我时,我就能够和其他人有一个适当的人际关系。五大关系中的一个是“与人连接”。家庭要做的是:爸爸妈妈关系稳定,妈妈尽量处理好自己的情绪。v. 4-5岁,孩子有了一个新的我。这个新我需要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一个孩子,他需要别人的肯定、赞美和认同。如此我就知道这个我是怎样的一个我。妈妈能够做得最多的是培养孩子的安全感,但培养孩子新我是爸爸起了更重要的作用。孩子会去做爸爸喜欢的东西,从而得到爸爸的肯定、赞美和认同。一个爸爸会在三方面影响孩子:l 孩子的价值观(孩子为了得到爸爸的肯定赞美认同,孩子会跟着爸爸的价值观,人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l 孩子的自我形象(我这个人生存有价值吗?如果孩子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