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上1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7722679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八上1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部编八上1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部编八上1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部编八上1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部编八上1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八上1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八上1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课题渡荆门送别诗歌赏析教学目标1.结合背景理解内容、思想感情。2.从遣词用句、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理解诗歌意象,描绘意境。3.体会诗歌情感,阐发个人见解和启示。重点从遣词用句、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理解诗歌意象,描绘意境。难点体会诗歌情感,阐发个人见解和启示。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一、 质疑导入今年中考,诗歌对比赏析第一次出现。较以往增加了一点难度。七八年级的老师需要提醒学生多注意诗歌中出现的意象、画面、情感等,对比两首诗的异同点。提问:赏析诗歌主要从那些方面入手?回答:思想内容、表达技巧、作者情感、炼字、名句赏析、意象分析。二、 知识回

2、顾(10分钟) 2.1. 我们以渡荆门送别为例,当你看到这首古诗时,你关注到了哪些考点? 明确:“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比喻的修辞手法,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后一句描绘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般变幻多姿,对外出游历的憧憬与喜悦“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拟人的修辞手法,不说自己思念家乡,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 24岁的李白初次出蜀,意气风发,看到这美景充满了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板书总结:炼字,修辞手法,情感,背景。2.2作者说故乡之水情意重,不远

3、万里来送他,所以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有哪些特点、意象、手法呢?请同学做笔记。一般含“送”“别”“寄”等字眼空间意象:歧路、古道、阳关、渭城、西楼等。时间意象:春、秋、冬、黄昏、月夜、清晨等。景物意象:杨柳、杨花、明月、夕阳、孤帆等。意象特点:迷茫、凄凉、暗淡、萧条等。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直抒胸臆、虚实结合、想象、烘托、对比。三、 运用拓展(20分钟)根据刚才的知识回顾,进行渡荆门送别和芙蓉楼送辛渐的对比赏析。共4个小题,做题时间6分钟。最后一小题,小组讨论。【甲】渡远荆门外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乙】芙蓉楼送辛渐王

4、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1)下列对古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A.芙蓉楼送辛渐中“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B.渡荆门送别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飞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C.渡荆门送别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D.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

5、解析】B 描绘了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表达了诗人初次出蜀的喜悦憧憬之情。从选择题的选项中总结考点:炼字、画面、修辞、情感。当面对从未见过的诗词时,我们可以借助选择题的选项,作为参考,辅助我们做下面的题。(2) 同是送别诗,两首诗的作者的心情是一样的吗?请具体分析。不一样。渡荆门送别中尾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修辞手法) 芙蓉楼送辛渐中作者即景抒情,借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孤寂之情。(表现手法)(3)这两首诗都是诗人客行他乡所作,两位诗人面对江上的景色,所产生的感情有何不同?渡荆门送别中“江入大荒流

6、”通过“入”字的描绘,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是诗人喜悦开朗心境的展现,写出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炼字)芙蓉楼送辛渐中“寒雨连江夜入吴”的“连”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表现了离别的伤感之情。(炼字)这里都从炼字入手,赏析了两首诗不同的情感。请同桌来补充另外一个角度。芙蓉楼送辛渐中“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烘托了离别的伤感之情。(画面)板书总结:画面、表现手法(3) 相识犹如昨天,离别却又在即。在离别之际,这两首诗当作临别赠言,你认为哪句最合适?(小

7、组讨论)通常都是“凭君传语报平安”,这里诗人以冰壶自喻,表明自己的心境,比任何相思之辞更深刻。四、 迁移提升(10分钟) 学习的目的在于学以致用,下面我们直接做题,检测一下是否真正掌握。一共2道题,给大家3分钟。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乙】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注释】魏二:作者友人。排行第二,名字及生平均不详。潇湘月:一作“湘江上”。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泛指今湖南一带。清猿:即猿。因其啼声凄清,故称。1.下列对这两

8、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甲】题目中的 “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于是写了这首诗。B.【甲】诗第二句写诗人得知挚友被贬偏远之地,含蓄地表现了诗人的惊愕痛惜之情。C.【乙】诗“凉”字却明白的表现出登舟送客的惜别场景来,既是身体上的感触,更暗含诗人心中对友人的不舍和对离别的伤怀。D.【甲】诗与【乙】诗送别时节均相同,【乙】诗环境幽雅,气氛温馨。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这里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解析】D.时节不同,甲为暮春时节,乙为清秋时节(橘柚香)看出。2.“明月”作为送别诗常见意象,请简要分析两首诗用“明月”分别蕴含了怎样的思想

9、感情。【答案】【甲】诗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明月”看成能知人意、达人情的使者,让它带着“愁心”给远行的朋友。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忧虑、关切之情。【乙】诗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后两句借助想象,描绘了月夜行舟,梦中听猿的画面,刻画出一个旅夜孤寂的环境,表达了诗人离别的怅惘之情。五、 总结送别诗考点:背景、画面、炼字、修辞、表现手法、情感。答题技巧:1.注意题目是否有送别字眼2.注意诗词中常见的送别意象或作者表达情感的关键词3.注意诗词中的景物(环境描写)或与所表达情感联系点六、 作业下面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送友人的两组对比赏析,请同学们课下练习。【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

10、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乙】送李侍御赴安西高适行子对飞蓬, 金鞭指铁骢。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注释】安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县。骢(cng):毛色青白相间的马。虏障:类似碉堡的防御工事。燕支:山名,在今甘肃。太白东:指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甲】诗与【乙】诗均为送别之作,两首诗的情感基调相同。B.“行子对飞蓬”与“征蓬出汉塞”中的“蓬”都表达出漂泊无定之感。C.【乙】诗颈联既照应“万里”的漫漫征途,又引出“离魂莫惆怅”的殷切劝慰。 D.【乙】诗最后一句中“雄”字颇有表现力,让人联想到挥刀奋击的战斗场面。【解析】B.意思是;作为行客面对飞蓬,表现的是“行子”的轻捷如飞,意气昂扬的姿态,和漂泊无定的感觉不同。2. 请结合【乙】诗全诗,说说颔联的“一杯”中饱含诗人的哪些“心事”。【答案】“一杯”中饱含了诗人离别时的不舍之情;对友人征途的关心与担忧;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对友人建功立业的期望。(答出其中两点即可)板书设计七、 板书 渡进门送别炼字 情感 背景 修辞手法画面 表现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