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重点研发与转化计划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7717144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10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重点研发与转化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2018重点研发与转化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2018重点研发与转化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2018重点研发与转化计划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2018重点研发与转化计划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重点研发与转化计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重点研发与转化计划(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年度重点研发与转化计划申报补充指南一、企业研究转化与产业化专项突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重点依托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对象,通过企业先行投入研发资金,事后补助的方式,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相关产业链条的延伸发展。(一)支持方向新能源产业技术体系1、光伏、镁电解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突破光伏电能和镁电解工业无缝衔接瓶颈,实现光伏发电全天候无间断对电解工业供电,解决光伏发电弃光和电能消纳问题。重点开展光伏电站稳定高效直流变压技术和装备开发、熔盐储能电池开发。要求突破光伏电能直接用于镁电解工业关键技术,获得镁电解工艺与电解槽结

2、构对光伏电能适应性规律。建成带液态熔盐储能电池的示范镁电解槽,电流强度10000安培,直流能耗小于12000kWh,电流效率大于90%,能量效率大于50%,电解槽综合能耗16000度/吨以下,金属镁的品位大于99.8%,氯气浓度(V/V)大于90%。2、光伏发电智能一体化集控技术研究与应用以提升光伏电站综合效益为目标,重点开展光伏电站信息采集通讯及数据质量控制、光伏电站智能运维和光伏电站主动参与电网频率/电压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等。要求光伏电站调频响应时间应小于10s、调节时间宜应小于20s,控制偏差应小于1%装机容量;光伏电站调压响应时间宜小于30s,调节时间宜小于60s、控制偏差的绝对值宜不

3、超过给定值的5%。站内信息正确率99.99%,平台可靠运行时间20000小时,完成不少于2座光伏电站的现场示范。3、MW级梯次动力电池集成技术研究及应用以提高动力电池全寿命周期使用价值,推动储能技术发展为目标,重点解决梯次利用的动力电池快速筛选、梯次利用动力电池配组、梯次利用动力电池的自适应管理系统和梯次利用动力电池的模块化软连接问题。要求研制适用于电池一致性偏差在10%以内的均衡管理系统,其中电池管理模块至少能实现 18个以上的电池电压监测和均衡,电压均衡效果提升大于 8%,均衡效率85%;研制适用于梯次电池模块的储能变流控制保护系统,功率范围 10kW50kW,直流侧适用电压范围 3008

4、50V,变流效率不低于 97%;研制协调新能源电站运行的梯次利用电池储能电站监控系统,建成10MW/40MWh 动力梯次利用电池储能示范工程。4、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与分时租赁示范以提高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建立完善充电标准体系,形成可持续运营模式为目标,重点开展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互联互通、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线上线下服务应用示范,建成光储一体化新能源汽车充电站或快速充电桩,建立各类充电桩不少于20个,其中分体式充电桩最大充电功率达到250KW,最高充电电压750V;建设多种类型储能系统减低充电对电网冲击,包括锌溴液流电池、锂电池、铅炭电池等,总装机容量达到1MWH。通过增加储能

5、系统,大功率充电桩介入电网冲击控制在10%以内,并建立光储充电站站级信息监控平台和充电设施运营管理平台。5、新能源发电智能一体化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发基于多种清洁能源互补利用电站的大数据智能控制系统,建立一套集中化、可共享的清洁能源大数据的智能集控优化平台,实现清洁能源数据的标准化接入、标准化管理及标准化应用,提升新能源电站对电网运行状态的适应能力,解决弃风弃光等问题,应用于兆瓦级示范工程,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97%以上。6、大型光伏电站复杂地形光伏电池组件高效清洗专用车改造与应用开展适应我省不同复杂地形情况下的光伏电站组件清洗车改造与应用研究,提高光伏组件清洗效率,降低因人工操作导致的安全隐

6、患,提高操作自主性和灵活性。用水量每兆瓦在1.82.3吨左右,按照1兆瓦7000计算,每小时可清洁10000以上,一天(8小时)可清洁80000以上。7、基于斯特林发动机和SUNSAIL系统的分布式光气互补电站开展基于斯特林发动机和SUNSAIL系统耦合性测试、发电站并网接入系统综合测试;研究发动机替代光热电站二回路系统的可行性;进行光气互补稳定运行的经济性分析;完成斯特林发动机储能技术、内分布式高温无水发电系统的研究;集供暖、供热、发电于一体,将热利用率提高到75%以上,实现发电功率150千瓦;6小时熔盐储能;12小时天然气发电;每日产蒸汽50吨;可提供300供暖需求;综合发电经济性0.42

7、元/千瓦时。新材料产业技术体系8、晶硅材料的高效生产技术研究(1)太阳能单晶硅棒自动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大规模单晶生长全自动工艺及控制实现及关键测量技术、硅液面位置的精确控制技术和直拉式单晶硅新型热场进行技术等,要求建立500吨/年太阳能单晶硅棒自动化生产线1条,热检漏泄漏率30mTorr/h(0.5Pa/5min),进行冷检漏时冷检漏率45mTorr/h(1Pa/3min),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片光电转化效率应大于18.5%。(2)高纯多晶硅智能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应用集成数字化和3D数字化建模优化等技术设计建设一套全新的智能化多晶硅生产系统,利用具有在线诊断功能的数字化智能提高最终控制元件行程测

8、试的安全等级,并建成3000吨/年多晶硅智能生产线一条,且通过智能精细化管控多晶硅生产综合电耗下降5kwh/kg-Si。9、高性能钛合金材料的研究与开发以提高高性能钛合金材料综合性能和降低生产成本为目标,利用电子束炉熔炼工艺,开发新型TA15型钛合金,要求合金材料符合国标GB/T 5193-2007中A级要求,单个不连续的孔直径不大于2mm,产品内部缺陷级别达到纵波探伤的超声质量级别。10、电池用电解铜箔研究与开发配套锂离子储能和动力电池生产,分别研发高抗拉、高延伸率锂离子电池用电子铜箔和超薄无载体动力电池用电解铜箔,高抗拉、高延伸率锂离子电池用电子铜箔实现箔厚6-8m;抗拉强度340MPa;

9、延伸率5%。超薄无载体动力电池用电解铜箔实现箔厚5m;抗拉强度280MPa、延伸率3.5%。高温抗氧化性均实现140 烘烤10min无氧化变色。粗糙度Rz3;润湿性36达因。11、微纳米结构光伏组件增效薄膜材料的研究与开发研发用于提高光伏组件发电效率的薄膜材料,通过生长法和热处理法相结合的制备工艺研究,掌握薄膜材料生长机理、使其与太阳能光谱的极大值匹配,从而提高光电转换效率。使用在同等规格组件条件下发电量提升5%以上,并要求在不低于20MW的电站上进行示范应用。12、氧化镁单晶材料制备工艺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开发以盐湖氯化镁为原料的单晶体氧化镁材料生产工艺,实现短流程、低成本和连续生产,要求氧化镁

10、主含量大于99.5%、体积密度大于3.5g/cm3,并建立千吨级示范线。13、氯化锂电解法生产氢氧化锂关键技术研究研究直接以复杂卤水体系为原料电解生产一水氢氧化锂工艺,并集成分离技术解决该生产工艺中的脱硼、脱镁等问题。实现氢氧化锂产品纯度达到99.9%,符合电池级氢氧化锂(GB/T 26008-2010)标准,并建立200吨/年氢氧化锂生产线一条。14、低品位含锂卤水中萃取碳酸锂工艺技术研究针对低品位含锂卤水,开发多级精控盐田蒸发浓缩技术,进行新型萃取工艺、设备和萃取体系的研究,实现萃取收率95%以上,碳酸锂产品纯度99%以上。15、基于盐湖碳酸锂产品的提纯工艺研究针对盐湖碳酸锂产品中钠、钙、

11、钾、镁杂质离子含量较高的问题,开发碳酸锂氢化分解复合提纯工艺,使钙、钠杂质降至500ppb以下,钾、镁杂质分别降至30ppm以下,磁性物降低到100ppb以下。先进制造产业技术体系16、大口径耐蚀高温合金NO8825挤压管生产开发利用680MN挤压机开发大口径耐蚀高温合金NO8825挤压管生产工艺,重点解决适合于680MN挤压机组生产中钢的润滑、加热控制技术;研究开发高合金钢的变形新工艺(扩孔+挤压方式),要求完成耐蚀高温合管的试制,914mm、壁厚40-50mm、长度60008000mm。17、3D打印可移动式环保建筑技术集成及示范应用依托3D打印技术,以天然石膏、工业副产品为原料打印可移动

12、式节能建筑。要求3D打印可移动式节能建筑应用于旅游业,并要求该移动房屋抗震十级,抗晒抗腐蚀,抗折7.3级、抗压54Mpa,甲醛含量应达到国家住房水平。18、甲醇蛋白联产酶制剂技术研究与开发以煤制碳一化合物为起点,进行煤化工产品的高值化生物转化研究开发,重点攻克甲醇蛋白联产酶制剂生产技术、甲醇蛋白纤维生产技术等。要求蛋白菌体湿重达450g/L,木聚糖酶发酵单位酶活4-5万u/ml,脂肪酶发酵单位酶活2-3万u/ml。并建成2万吨/年甲醇蛋白联产酶制剂生产线一条。19、重型机床零件精加工设备一体化监控系统开发采用APP、数据云平台、数据管理平台等,开发数控机床零件加工设备数据自动采集、集中管理智能

13、系统,实现生产设备与管理的实时化、数据化、信息化,提高生产效率15%以上。现代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20、高原现代农业发展方向(1)马铃薯专用品种脱毒化和商品化生产优化脱毒种薯、菜用型和加工型商品薯生产技术体系,以种薯产业发展为核心,不断扩大区域范围和生产规模,重点推广加工型、高淀粉型、菜用型等优质专用品种,研发规范技术3个以上,制定标准化种植技术标准3项以上,建立脱毒种薯生产基地不低于2万亩,标准化商品薯生产基地不低于10万亩,实现单产1400公斤/亩以上。(2)粮饲兼用作物繁育推广技术体系建设针对我省特色农作物及牧草品种,以建立面向全省乃至全国农区畜牧业发展的生产技术体系为目标,进行全产业链技

14、术集成及示范,加快高产优质专用(兼用)型新品种繁育推广力度。研发规范技术3个以上,制定标准化种植技术标准3项以上,建立种子生产基地2万亩以上,实现单产150公斤/亩以上。(3)特色经济作物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的研究及应用依托我省特色资源禀赋,瞄准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瓶颈,开展有机浆果、特色果蔬、食用菌。花卉等特色经济作物高产优质种植技术标准研发,并进行产业化生产技术示范。通过项目实施,制定标准化种植技术3-5套,1000亩以上的种植示范区2-4个,新增产值1000万元。21、生态循环农牧业发展方向(1)化肥农药减施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研究推广与全省农业生产相适应的科学高效施肥和施药技术,筛选高效肥料、农

15、药新产品以及作物全程施肥施药新装备,建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精准施肥技术,基于自动化监测的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机械化施肥技术以及有机类肥料高效施用技术基地,集成创新适合我省不同区域主要作物的化肥农药减施技术模式并建立相应的化肥农药减施技术规程与标准不低于3项,在保证作物产量的前提下,项目区化肥氮磷减施15%,化学农药减施30%以上。(2)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集成研究围绕农业面源主要污染源,结合节水农业、秸秆综合利用、测土配方施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土壤有机质提升、农田残膜回收、有机肥加工等一系列技术措施,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1-2个,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达

16、到8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农业氨氮排放量降低40%。(3)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示范通过种养配套生产、农作模式创新、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途径,实现主体小循环。通过农牧对接、蔬菜(浆果)秸秆回收资源化利用、沼液利用、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等节点建设,构建种养平衡、产业融合、物质循环格局,实现区域中循环。以农业产业和沼气工程、沼液配送、有机肥加工、农业废弃物收集处理等配套服务设施,构建1套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使农产品增值10%以上,农民增收10%以上。22、畜产品精深加工方向围绕有机牛羊肉全产业链高品质生产关键技术环节,集成有机饲料生产、健康养殖、均衡出栏、全生产过程追溯、冷鲜肉屠宰加工、冷链运输等先进技术,实现牛羊肉标准化、连续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