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7679226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0.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它是一个分析教与学的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案,并在实施中加以评价、修正,使之达到教学优化的微观的教学过程的设计方案。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颐和园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

2、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课前准备: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及图片。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以测代检 预习引路 1.精彩一分钟: 小组同学相互展示浏览搜集的相关资料及图片。 2.教师谈话导入并检测预习情况: 课下同学们都通过资料了解了“颐和园”这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今天就让我们寻着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要想饱览名胜,就要先认识她的名字(板书)颐和园(边写边说“颐”字的写法)。不知大家在预习中是不是也像老师这样仔细观察,老师想先检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分发测试卷)

3、。 颐和园课前检测 一、看拼音,写汉字 din lng zh dio zh d sh g 大( ) 长( ) ( )子 ( )刻 建( ) ( )岸 ( )子 佛香( ) 二、读解释,填词语(可以查阅课文) 1、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 ) 2、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 ) 3、样子各不相同。 ( ) 4、青翠茂密。 ( ) 5、往远处看。 ( ) 3.小组自我对照、检查,请正确的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记住生字和理解词语的。 4.教师表扬预习好的同学。 二、画图通络 初识名园 1.提出自主阅读的要求,弄清游园的景点与路线。 (1)课文主要记叙了哪几个景点?(读后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长

4、廊 万寿山 昆明湖) (2)找出课文中有关游园路线的词语。(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 2.边读边想,尝试画出“颐和园”旅游示意图。 3.学生汇报、展示自己画出的旅游图。 4.师生共同阅读课文中有关旅游地点变换的语句,教师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旅游图(见板书设计中图示),学生对照,选出最相似的表扬。 5.多媒体播放颐和园画面,学生按图看景。 6.作业:选出你最喜欢的景点,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课时 一、画境解文 欣赏名园 1.自己选择喜欢的景点,美美地读一读,体会语言美。 2.指名朗读有关段落(随机指导,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三部分都要涉及),学生谈感受学生品评、互动,从文本的语言中体

5、悟景物特点,教师适当补充,师生合作板书(参见板书设计中有关内容),并随机将课文插图或搜集到的有关图片粘贴到板书的图中。这一部分是学习重点,应注意图文结合,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赏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教师还可以用品味课文中的“滑”字为例,然后放手让学生去品读其它词句。 3.学生总结三部分的景物特点,板书:长长的画卷 立体的画卷 铺开的画卷 4.开火车(每部分一名同学)朗读相关段落。 5.尝试背诵喜欢的段落。 二、画面回放 介绍名园 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本文中自己喜欢的景点,加入搜集到的资料,讨论确定这一景点的导游词。 2.每组选一名导游,带领全班同学游玩相关景点(指图或用多媒

6、体播放有关画面解说)。 3.根据导游情况,评出导游的等级(特级导游、一级导游。二级导游等)。 三、画笔再展 畅写景观 1.阅读课文第一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他们有什么关系(前后照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讨论总结这一课的叙述顺序。总,分(地点转换),总 3.画一幅自己熟悉的一处景点游览图,并利用学到的叙述方法写一篇游记(作业)。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 颐和园这篇文章是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学生对本单元“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学习方法也掌握了一些,容易产生新鲜感降低,兴趣减小的现象。因此,设计本课,一是在学法上坚持以新颖促进学生注意,激起兴趣,融入情境;二是在教法

7、上注重适当放手,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课文导入采取了直接进行书面测试的方法,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引领他们逐步懂得:扎实的识记基本功,才是发展自身语文能力的基础。 有效探究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方法,这一课设计中的“画图通络 初识名园”和“画境解文 欣赏名园”两部分,就充分考虑了这一点。一是手脑互动(画图通络部分),利用读中想,构思并画出游园的轮廓,达成在探究中趣味记忆游览顺序的教学目标。二是图文互动(画境解文部分),通过图(课文插图和学生搜集的图片以及多媒体播放等)与文本沟通,挖掘文本中的赏析因子,含英咀华,让学生既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画面美,又从画面中体会到文字表达的意

8、蕴美。 围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这一教学难点,设计始终渗透以“会写”为突破的思路。在“画面回放 介绍名园”中,通过激励(评选导游等级),激发创作热情,经过对导游词的加工改进过程,锻炼、提高学生景出言随的能力。最后的“画笔再展畅写景观”设计,是建立在总结写作方法的基础上,从熟知的景点入手,使学生感受到头脑里有景可绘,写作中有法可循。其实,将课文第一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放到第二课时的末尾一起分析,也正是基于让学生能够懂得写文章要回归总体架构的“用心”之笔。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古诗两首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

9、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

10、: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送别名曲,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力求在上课伊始就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2.通过赠汪伦别董大等耳熟能详的送别诗,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 3.介绍时代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 4.初读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其异同。 5.引导学生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注意“鹤”的笔顺,“孟”的起笔,“陵”的读音。) 6.读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 (1)师生交流有关黄鹤

11、楼的资料。 (2)课件展示黄鹤楼风采,加深对这座江南名楼的认识。 (3)师生交流了解“广陵”与“扬州”的关系。 (4)教师相机板画长江简图,帮助学生明确诗中涉及到的地名的地理位置。教师边画边与学生交谈:“黄鹤楼也好,广陵也罢,都位于我们祖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长江西起唐古拉山脉,婉蜒6 300多公里后汇入东海。黄鹤楼所在的武汉就在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板书:武汉),广陵在武汉的东边。”版书:广陵) (5)师生交流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基本情况。(让学生明确,李白虽被后世称为“诗仙”,名气颇大,但孟浩然比他大十几岁,当时已诗名天下,而李白还只是二十四五岁的诗坛新秀。) (6)请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12、 (7)提示学法:搜集资料是理解诗题,学习古诗的一个好办法。 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解释等多种方式了解诗的大意,并鼓励学生质疑。 4.集体交流。 (1)指名概述诗意。 (2)质疑。 (3)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等较简单的问题。 (4)师生交流,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三、故事导引,入境悟惰 1.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

13、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名诗诞生了(此处讲述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意在为学生理解后两句埋下伏笔,奠定基础。) 2.赏析“烟花三月”。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身边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内涵,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在繁花似锦花丛中,具有一种诗意

14、的美感;雾气时聚时散,缭绕花间,也使人产生无限还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烟花三月月令人神往的美景。(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教师先让学生感受、理解,然后再表达,这样,理解和运用就融为一体了。)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鸟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当时乃盛唐时期,整个时代也如“烟花三月”般美好,更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5)指导朗读前两句。自由读、指读、评读、想象画面读等。 (6)小结:名楼美景遥相送,诗情画意在其中。 3.品析“碧空尽”“唯”等词语。 (1)品析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 (2)抓住“远影”,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友人的情感之深。 (3)带着自己的体会试读第三、四句。 (4)指名读,师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