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分享阅读教学设计时应思考的问题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7652593 上传时间:2022-07-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在分享阅读教学设计时应思考的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师在分享阅读教学设计时应思考的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师在分享阅读教学设计时应思考的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师在分享阅读教学设计时应思考的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师在分享阅读教学设计时应思考的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在分享阅读教学设计时应思考的问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思考的问题以往教师在谈到分享阅读的时候,总是在说要培养孩子什么方面的能力,要教给孩子什么东西,要让孩子学会什么。但是通过实践的教学和参加分享阅读教师培训,让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素质,明白在教学时应该做什么、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再设计出符合幼儿特点的课例,这样才能提高幼儿阅读能力。那么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思考那些问题呢?一 、教学前分享阅读课程与以往的教材有些不同。分享阅读一本书就是一个故事或者一首儿歌。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之前首先就应该详细的分析读本。教师把读本的学习重点、难点、文本结构、教育目的、读本特点等等都要分析得非常的清楚。只有教师自己本身把读本读懂、

2、读透了,这样才能设计出合适的课例,把握教学的正确方向,同时才能教给孩子正确的阅读方法和阅读能力。例如:小班的课今天穿什么?读本的重点就是让幼儿学习句型“XX穿什么?穿上XX,带上XX。”难点就是了解服饰的相关知识等等。第二就是要把读本里幼儿比较难理解的知识障碍清除掉,让幼儿在学习的时候更注重课本的情节。就像今天穿什么?这个读本在课前教师就要让幼儿了解服饰的基本常识,什么季节穿什么样的衣服;一套衣服包括那些部分等等。再如:小班的化装,幼儿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课前教师可以让幼儿观看一些影像资料,让幼儿明白化装是做什么?及表演者和观看者的关系。中班的寻宝,课前可以给幼儿讲述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

3、,让幼儿明白藏宝图的重要性及让孩子明白海盗是什么样的人物。二、 教学中分享阅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幼儿更有效的理解读本,这是所有教分享阅读的教师都必须要思考的问题。首先分享阅读的三个阅读层次:是字面水平理解、解释水平理解、应用水平理解;相对应的是我们熟悉的教学中的第一阶段联结与建构、第二阶段阅读与反思和第三阶段拓展与创造。教师在课前读透了文本,就要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特点设计符合本班幼儿的课程。在教参书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帮助本班幼儿更容易的理解读本。(一)在平时的教学里,教师往往对第一阶段的教学掌握较好,当然也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切记第一阶段的教学不仅仅是引导幼儿说说、看看。而

4、是要引导幼儿理解图画内容,初步了解故事情节。最重要的是教师在第一阶段时要思考用什么样的方式引导幼儿理解图画内容以及怎样将幼儿的所说所看最后能用恰当的方式梳理和总结。最关键的就是能在最后的环节中帮助幼儿把所有的零碎的内容做个总结,同时也让幼儿有个完整性的理解。如今天穿什么在第一阶段的总结分享时设计的问题就要帮助幼儿回忆故事中的小女孩做了什么事情,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她穿的什么衣服。小班的这个读本故事连贯性不是很强,教师可用早晨、上午、下午、晚上一天的时间概念将画面关系联系起来,讲述完整的故事。页与页之间教师注意使用一些过渡语。在总结的时候教师就要重点设计怎样帮助幼儿小结出一个规律“做不同的事情的时候

5、就要穿不同的衣服”,根据班级孩子的理解水平,可适当的提到穿着不同服装的原因,比如:穿运动服做运动比较舒服和方便,跳舞的时候穿裙子会更加漂亮等等。(二) 在第二阶段的时候,教师往往就误会成就是让幼儿自己能独立看书,知道故事内容或者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等等。其实不然,第二阶段的课时非常重要,它是幼儿能够真正理解故事内容的关键课时。教师在设计第二课时时要思考阅读的几个方面:1 读图文关系。每一页的文字都是对本页图画内容的小结。图文对应性的感受有助于帮助孩子在以后的学习中能从教师教读过渡到独立的看懂图书。目前的效果不是很明显,但这是一个长期坚持培养的过程。根据读本图文关系对应性的强度,设计时可以把图文关

6、系对应性强的读本在第一课时时就出现了文字。但是在第二阶段教师依然要读图文关系,但不是翻页指读的形式,而是可以通过游戏如今天穿什么?教师朗读文字,让幼儿迅速的寻找到与教师朗读的文字相对应的图画。或者教师翻到图画,让幼儿朗读文字等等,方法很多,教师还可以自己再设计出更多有趣的方式。2 要读故事,教师绘声绘色的朗读故事后,幼儿能很好的了解故事的完整性和理解故事的感情。小班的幼儿能模仿教师的语气朗读故事也很不错了。 3 要读文本。分享阅读的任何活动都不会离开最终的元素,那就是回归阅读。所以我们在朗读的时候也要仔细的读文本。在今天穿什么?的这个读本里,它的文本结构很简单,文本最大的特点就是重复性强。每一

7、页的文本几乎一样。所以就要掌握好这个句式,能用文本里这样的句式表述,就是这次阅读的重点。4 就是读结构。幼儿的年龄还太小,不懂得结构是什么?但是我们可以在朗读的时候让幼儿感受文本的基本结构。比如故事情节性强的我们可以提问:故事开头发生什么?然后呢?最后呢?等等类似这样的问题,长期以往相信幼儿对一个完整的故事应该有哪些基本的结构,他是很清楚的。但是今天穿什么?这个读本的结构比较特殊,它是问答式的句型结构。在学习这个读本时,教师采用分角色问答的形式来朗读,可以帮助孩子有效的感受问答式结构。同时这个读本还有问号的学习,教师在朗读读本时,把相应的感情读出来,让幼儿充分感受并理解问号的含义。这对他们以后

8、写作文也会有帮助的。 5 读感情。感情是基于理解故事之上的,理解了故事当然也就会明白故事所要表达的感情。在小班的读本今天穿什么?有个句式是“带上微笑”,小班的孩子无法用“微笑”这样的语言表述人物的表情和情绪,所以教师在这里就要有良好的示范作用。让幼儿感受到故事里人物的心里感情。让幼儿读的时候就要注意提示他们读出相应的语气。第二阶段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小书阅读。小书阅读有两个目的:一个是 将学习的成果迁移运用的过程即它是一个练习、复习的过程。另一个是培养幼儿体验独立阅读的能力。当然在小书阅读的时候我们也不能就是让孩子自己无目的的乱读。因此教师在设计小书阅读的环节时要思考:幼儿每一次读的时候教师

9、都给予什么样不同层次的要求。如:今天穿什么?第一次阅读后可以一起讨论:为什么每句话中都有“带上微笑”,第二次就让幼儿注意人物的表情等,分析“带上微笑”说明小朋友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的心情。当然这些都是要根据读本的性质和特点来调整的。还有这些要求也是要根据本班孩子学习的效果来定的。通常在第二次阅读时教师应该要让幼儿重点读上一个阶段每一读懂、读透的地方。当然还可以请幼儿仔细观察画面上之前没有观察的细节,如今天穿什么?这个读本,教师就可以让幼儿仔细观察画面上除了衣服还有什么是与活动相关的(鞋子、护膝等)。(三)第三阶段的拓展活动教师设计的时候依然要回归阅读。思考的是拓展活动的开展是要能帮助孩子阅读的,

10、或者是扩展他们的阅读经验。而不是与幼儿玩一玩,偏离了读本的核心价值。例如:知识经验类的读本可以拓展为多看一些相关的知识的书籍,可以由多堂课完成。语言应用类的拓展活动可以做一些语言应用的游戏。鉴赏、感知类的拓展活动就可以拿相同类型的书本再次阅读,等等。像今天穿什么?这个活动的拓展就可以请幼儿模仿书中的句式进行表达“冬天穿什么?穿上棉衣,带上微笑。”或者请幼儿根据教师给的环境背景(季节、职业性别等)搭配衣服,然后用书中的句式表达等等。三 、教学后 每个读本学习之后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梳理总结学习的成果。让幼儿做做相关读本的延伸。如:自制相似的小书、制作与读本内容相关的手工或者与把学习的故事与同伴分享,让幼儿体验到学习后的成功感和喜悦感。这样也有助于激发他们下次阅读的兴趣。今天穿什么?这个读本学完之后,教师可以让幼儿收集各种不同名族特色的服饰的图片布置教室环境,让他们介绍给其他同伴,也可以更加丰富他们对服饰的知识,同时也增加幼儿的自信心觉得阅读给他带来了成功。 了解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该思考的问题和基本的解决方法,希望对今后在教学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有所帮助。也同时希望教师在不断的学习和反思中找到更多、更好的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幼儿的独立阅读能力。 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辑,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