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皮肉筋骨脉地解剖名称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7648711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皮肉筋骨脉地解剖名称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医皮肉筋骨脉地解剖名称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医皮肉筋骨脉地解剖名称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医皮肉筋骨脉地解剖名称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医皮肉筋骨脉地解剖名称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皮肉筋骨脉地解剖名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皮肉筋骨脉地解剖名称(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 皮肉筋骨脉 的解剖名称形质结构筋,包括现代所称的肌腱、韧带和筋膜。五体1. 皮(1) 形质结构皮,即皮肤。皮覆盖于人体表面,直接与外界接 触。人体皮肤除手、 足掌部外, 均长有毛发, 故多皮毛并称。 皮肤之汗毛,古称毫毛。在头部、两眉、腋下和阴部,毛较 茂盛,分别称为头发、眉毛、腋毛和阴毛。成年男子长有胡 须,为男子第二性征之一。毛发的生长润泽,依赖于精血的 滋养。 精充血盛, 则毛发乌黑而稠密。 年迈之人, 肾精渐亏, 头发变白而稀疏。血虚之体,发失所养,头发干枯而易脱, 为临床所常见,故有“发为肾之华” 、“发为血之余”之说。皮肤上有许多汗孔,古称之为汗空、玄府、气门、鬼门。 素 问

2、六元正纪大论说:“汗濡玄府。”类经针刺三十八对 “玄府”作注云: “汗属水,水色玄,汗之所居,故曰玄府。 从孔而出,故曰汗空。然汗由气化,出乎玄微,是亦玄府之 义。”玄,黑色。黑色,在五行属水,故类经言“水色 玄”。张介宾认为,内经之所以称汗孔为玄府,一是因汗 由水化,玄色属水,汗从孔出,故有其名;二是因汗由气化, 机理玄微,缘此得名,也有可能。“气门”一词,亦首见于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王冰注解说:“气门,谓玄 府也。所以发泄经脉荣卫之气,故谓之气门也。”近有学者认为,汗孔的开合也起着“供气出入,辅助呼吸”的作用, 故称其为“气门”。“鬼门” 一词,同样首见于

3、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说:“开鬼门,洁净府。”素问集注对此注云:“鬼门,毛孔 也。开鬼门,发表汗也。”至于汗孔何以称为鬼门,尚有待 查考。中医学中另有“腠理”一名,其所指为何,素有争议。有认 为腠理即是汗孔,如医钞类编肢体门说:“腠理,亦曰玄府。玄府者,汗孔也。”然而依据仲景、王冰等医学大家 的有关论述,腠理与汗孔不尽相同。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说:“腠者,三焦通会元贞之处,为血气之所注; 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可见仲景所言腠理,是指周身元真之气输布汇合的场所,是气血津液运行的通道。王冰指出:“腠理,皆谓皮空及纹理也”(素问皮部论注)。可见王冰谓之腠理,是皮肤肌肉的空隙、纹理。综上所述

4、,腠 理概念大体有三:首先,在结构上腠理是皮肤与肌肉的空隙 (间隙、缝隙 )。其中肌肉之间隙谓之腠,又名肌腠;皮肤之 纹理谓之理,亦名皮理。因两者沟通,故可合称。其次,在 功能上腠理是元气和体液输布流通的通道。再次,在分布上 作为肌肤间隙的腠理与作为体内脏腑之间空隙的三焦互相 连通,共同发挥沟通体内脏腑与机体躯壳之间气液流布的作 用。至于腠理与汗孔的关系, 无疑是非常密切的。 汗孔开于皮表, 而腠理是皮肤肌肉的间隙,腠理的疏密,直接影响汗孔的开 合和汗液的排泄。古代医家每用腠理疏密来表述人体抵御外 邪能力的盛衰, 认为腠理致密则汗孔能正常闭合, 邪不易入; 腠理疏松则汗孔异常开启,邪易入侵。近

5、有学者将气门、玄府、腠理、三焦四者联考,发表专论认 为,在形质结构上, 四者均指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中的孔隙、 纹理、通道,均为十分细小的幽微空间;在生理功能上,四 者均与人体内气液流布有关,均为气机运动和气化功能的重 要场所。指出中医学对于人体气机的运行畅达,津液的输布 流通,构筑了一个颇为周密的网络管道系统理论:外有开口 于体表皮肤的气门,内有散存于脏腑之间的三焦,中有内外 相贯遍及全身的玄府、腠理。其为气机运动的门户,津液流 通的道路,亦为集中体现生命活动的气化功能的场所。(2) 生理功能皮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防御外邪:皮肤主一身之表,是人体抵御外邪入侵的第一道 防线和主要屏障

6、。一般认为皮肤抵御外邪能力的强弱,主要 取决于卫气的盛衰和腠理的疏密。卫气具有“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灵枢本脏 )的功能,故当卫气虚弱时,皮肤不充,御邪能力低下, 外邪容易入侵。 医旨绪余说: “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 温分肉肥腠理,不使外邪入侵也。 ”临床辨治素多外感为病 者,多从补卫固表入手,即取理于此。腠理为皮肤之空隙,其疏与密,决定着汗孔的开与合。皮肤腠理疏松,汗孔异常开启,外邪即可乘虚而入。故灵枢百 病始生说: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 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调节津液代谢:出汗是人体津液正常排泄的途径之一。汗孔 的开与合,影响着津液排泄的多与少

7、,皮肤正是通过这种形 式来调节人体的津液代谢。中医临床常以此来解释病机和指 导治疗。如大量汗出,津液耗失过多,可致津液不足。暑热 之邪之所以最易伤津,其机理之一也是因暑性升散,热迫汗 出,以致骤然伤津。急性浮肿病证,中医多用宣肺利水法治 疗,以排除多余水液,达到消肿目的,即内经中所谓的 “开鬼门”。调节体温:体温的相对恒定,是通过对体内产热和散热过程 的调节而实现的。产热过程自不待言,散热过程则主要赖于 皮肤(现代研究表明,皮肤散发的热量约占人体总散热量的 84.5 )。中医理论认为, 卫气调节汗孔开合的功能正常, 则 出汗的有无与多少能正常调控,体温即得以恒定。若卫气被 遏(多缘于外邪袭表,

8、邪遏卫气 ),汗孔闭塞,散热受阻,则 郁而发热,采用解表发汗药,可使汗出热退,此即素问生 气通天论所说的: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之意。反之, 若因故而汗出过多, 散热过度, 阳气外泄, 可致“阳虚则寒” 之证,甚至有阳脱寒厥之虑。辅助呼吸:肺合皮毛,皮肤上毛窍的正常开合,有辅助肺主 呼吸的作用。有学者认为, 内经称汗孔为“气门” ,是因 为其有“供气出入,辅助呼吸”之功。古代医家注意到“皮 毛属肺,肺多孔窍以行气,而皮毛尽是孔窍,所以宣肺气, 使出于皮毛而卫外也” (医经精义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 肺与皮毛均从外胚层发展而来,两者在胚胎学上有密切联 系。现代进化论观点也表明,对于比较低等的

9、动物,皮肤的 呼吸作用较为重要,肺正是生物进化过程中适应内呼吸而产 生的特化的 “皮毛”。(3) 与脏腑经络的联系皮肤为肺之所合:素问五脏生成说:“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后世医家 沿其说而概言为“肺主皮毛” 。皮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三 个方面:一是肺输布精气以充养皮毛。肺能将脾转输而来的 水谷精气,向外输布至皮肤毫毛,使皮肤滋润,毛发光泽, 故素问经脉别论说:“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若肺气 不足,或肺阴亏损,无力布精滋养皮毛,可致毛发憔悴,皮 肤枯燥。灵枢经脉所说的“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即 是此意。 近年来, 有关某些皮肤疾病 (如银屑病、 皮肤划痕症、 玫瑰糠疹、光泽苔癣及脱发等 )

10、从肺论治而获一定疗效的临床 报道时有可见,其理论依据即在于此。二是肺宣发卫气以外 达皮毛。卫气具有滋养皮肤、抵御外邪和调节汗孔开合等功 能。而卫气有赖于肺气的宣发,才能布散至肌肤,发挥上述 生理作用。可以说卫气是肺与皮毛密切联系的中介物质。肺 与皮毛在生理病理上的诸多联系,多通过卫气而起作用。如 风寒袭表, 肺气失宣, 卫气势必不得发散, 而见发热、 恶寒、无汗等症。若肺气虚弱,无力宣发卫气至肌肤,以致温煦、 防御、固摄能力减退,而见肤冷畏寒、易感外邪、汗出较多 等症。三是皮肤作为屏障以抗邪护肺。肺为“娇脏”,易受邪侵。皮肤是抵御外邪入侵的主要屏障,有抗邪以防其侵袭“娇脏”的功能。皮肤肌表为邪

11、所客,出现鼻塞、流涕、喷 嚏、咳嗽等肺失宣发的症状,为临床所常见。有鉴于此,有 资料认为,外感咳嗽,病位虽在肺,治当重在表,使肺皮和 合,抗邪外出,而咳嗽自愈。此外,素问痹论还指出:“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皮肤为正经分布所主:素问皮部论说:“欲知皮部,以经 脉为纪者,诸经皆然。”可见十二正经在体表各有一定的分 布、滋养、管辖范围,其与经脉本身在体表的循行部位相一 致,这种皮肤的分布,即称“十二皮部”。换言之,皮部即是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的分区,也是十二经脉之气 的散布所在。因此,经络病变,可显于相应的皮部,临床可 通过望皮部络脉的色泽变化,以诊察相应经络的疾病。而皮 部受邪,正

12、气不足,病邪亦可乘虚进入相应的经络和脏腑。故素问皮部论说:“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 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脏腑也。”2. 肉(1) 形质结构肉,包括现代所称的肌肉、脂肪和皮下组织。今 人所说的肌肉,中医古籍中称为“分肉” 。肉居皮下,附着 于骨骼关节。肌肉膨大部位,称为。肌肉的纹理间隙,称 为“腠”,亦名“肌腠” 。分肉与分肉之间的凹陷,称为“溪 谷”。其中小者为“溪” ,大者为“谷” 。溪谷为人体气血津 液汇聚之处,亦是经络穴位所在之部。 故素问气穴论说: “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 行营卫,以会大气。 ”并有“溪谷三百六十五穴会”之谓。(2

13、) 生理功能肌肉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两方面。1)保护内脏:灵枢经脉说:“肉为墙”,意为肉起着屏障 作用,可保护内在脏器。当有外部强力作用时,肉可起到缓 冲保护作用。若肌肉瘦削无力,则内在脏器及骨骼关节即容 易因外力作用而受损伤。再者,作为肌肤间隙的腠理,既是 人体气液流布的通道, 又是外邪入侵人体的门户。 卫气充足, 肌腠致密,邪不易入侵。反之,邪易乘虚而入。故若“肉不 坚,腠理疏,则善病风。”(灵枢五变)。2)进行运动:机体正常运动,需肌肉、筋膜和骨节的协同作 用。其中肌肉正常收缩弛张,始能运动自如。若肌肉因故而 过于软弱或挛急,则势必导致运动无力或运动受阻,甚则出 现四肢痿废不用或拘挛强直

14、。(3)与脏腑经络的联系肌肉与脏腑的关系中, 以与脾的关系最 为密切。素问痿论说:“脾主身之肌肉。”肌肉与脾的关 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脾化生精气以养肌肉。清张志聪在注释“脾主肉”时指 出:“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主肉。 ” (素问集 注 )太平圣惠方亦说: “脾胃者,水谷之精,化为气血, 气血充盛,营卫流通,滋养身形,荣以肌肉也。 ”这是因为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全身肌肉均需赖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 精微来濡养,才能使肌肉发达、丰满、健壮。脾的运化功能 障碍,可致四肢困乏, 不耐劳作, 肌肉瘦削, 甚至痿弱不用。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 不得禀水谷气, 气日

15、以衰, 脉道不利, 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 故不用焉。”临床调治此类病症,健牌益气是重要一环。近 年来有关“脾主肌肉”的实验研究方面,多利用“脾气虚 证”动物模型,从与肌肉能量物质贮存、肌肉能量生成及肌 肉能量代谢等有关的环节入手,探讨脾与肌肉的关系,取得 了一些较有说服力的成果。在临床研究方面,肌肉病变从脾 论治而获显效的报道较多,大抵重症肌无力、周期性麻痹、 面肌抽搐、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小儿麻痹后遗 症、慢性肌肤溃疡等用健脾益气为主治疗,取得一定疗效的 临床报道颇为常见。二是肌肉运动以促进脾胃纳运。适度地 活动四肢肌肉, 有促进脾胃受纳、 运化的作用。 若过度安逸, 缺少必要的肌肉运动, 则脾胃功能容易呆滞不振, 症见纳少、 脘痞、腹胀、虚胖等。素问痹论所说的“肌痹不已,复 感于邪,内舍于脾” ,其机理或许也因肌病日久,不得运动, 而致脾胃功能呆滞有关。3. 筋(1) 形质结构筋,包括现代所称的肌腱、韧带和筋膜。灵枢经脉说:“筋为刚”,指筋为形体中一类坚韧刚劲的条束状组 织。筋附着于骨而聚集于关节。所谓“诸筋者,皆属于节”(素问五脏生成篇),即指此而言。因膝关节处集聚较多 筋膜,故素问脉要精微论又说“膝为筋之府”。全身的 筋按十二正经循行分布的不同, 分为手足三阴三阳, 合称“十 二经筋”。此外,内经中另有“宗筋”一名,其含义大抵有二:一是指多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