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的鉴别诊断和治疗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7640434 上传时间:2023-11-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眩晕的鉴别诊断和治疗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眩晕的鉴别诊断和治疗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眩晕的鉴别诊断和治疗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眩晕的鉴别诊断和治疗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眩晕的鉴别诊断和治疗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眩晕的鉴别诊断和治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眩晕的鉴别诊断和治疗(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眩晕的鉴别诊断和治疗 一、你有无眩晕的症状和体征:1、转颈、屈伸颈部诱发症状-颈椎不稳导致;2、颈部不动,头部位置变化(翻身,低头、昂首,坐立)诱发-耳石脱落导致3、持续时间:持续时间久,也许与脑部疾患、颈脊髓压迫等有关;持续时间短(不不小于1分钟)-耳石脱落、颈椎不稳、TA有关华西医院脊柱外科孔清泉4、有无意识丧失:有-也许与脑部疾患有关5、有无闭眼站立不稳,睁眼可以站稳:有,与颈脊髓本体感觉或视觉受损有关。6、有无交感症状,如恶心、呕吐、眼花、耳鸣等:无,与脑中枢神经系统有关;有,与前庭和外周神经有关二、概念及分类:1、眩晕:是身体空间定位的运动错觉,是对外物和自身旋转、摇晃、倾倒等错,可

2、并存眼球震颤、平衡障碍、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等植物神经症状。强调的是一种运动性幻觉,就是我们常说的那种“天旋地转”的感觉;病因上是由前庭神经系统病变所致。2、假性眩晕(头晕):头昏脑胀、头沉、头重脚轻和摇晃不稳感,忽视物旋转、摇晃等运动错觉,无眼球颤抖,非前庭神经系统病变所致。3、头昏:常体现以持续的头脑昏昏沉沉不清晰感为主症,多伴有头重、头闷、头涨、健忘、乏力和其他神经症或慢性躯体性疾病症状,劳累时加重。系由神经衰弱或慢性躯体性疾病等所致。4、晕厥:突发的、一过性意识障碍丧失,伴有昏倒。昏倒后多于短时间内意识恢复,一般无眼颤。系由多种因素导致一过性血压低、心跳慢、短暂性脑缺血所致。三

3、:眩晕的机制;前庭神经系统病变所致。1前庭神经系统涉及:内耳迷路的末梢感受器、半规管的壶腹嵴、椭圆囊、球囊斑、前庭神经和前庭神经核。2.前庭神经系统具有条通路:前庭眼动通路、前庭脊髓通路、前庭网状构造通路、前庭小脑通路、前庭植物神经通路和前庭大脑皮层通路。双侧前庭神经系统是协调同步活动。如一侧发生病变,即可导致眩晕。前庭植物神经通路,前庭网状构造通路:前庭神经网状构造延髓网状构造的血管运动中枢+迷走神经背核引起眩晕、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等植物神经症状。前庭眼动通路:前庭神经核脑干内侧纵束各眼球运动核联系:病损时浮现眼颤。前庭小脑通路:前庭神经核前庭小脑束脊髓前角:浮现共济失调、平衡不稳

4、及肌张力变化。前庭脊髓通路:前庭神经核前庭脊髓外侧束脊髓前角四:重要临床体现涉及如下一种或多种.自身旋转、摇晃、倾倒等错2. 眼球震颤3. 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等植物神经症状4. 平衡不稳,共济失调5. 眩晕的种类(1)真性眩晕(周边性、前庭外周性):多伴有明显的恶心、呕吐等植物神经症状;持续时间短,数十秒至数小时,很少超过数天或数周者。多见于前庭外周性病变。(2)假性眩晕(中枢性、脑性):症状较轻,伴发植物神经症状不明显;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月之久。多见于脑部和眼部等疾患五:前庭功能实验:前庭神经系统是人体进行空间定位、维持平衡的重要系统,其功能异常是眩晕的重要因素之一。前庭功能的检

5、查及评价是诊断眩晕疾病和评估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1. 前庭眼动反射:临床上常用的眼震电图(letrnysmograhy,G)或视频眼震图(veionystgmograph,VNG)通过客观量化评估前庭眼反射(vestibularoculareflet,VOR)而检查前庭功能,但其重要反映的是水平半规管功能,因此,仅通过VO反映前庭功能有一定局限性。2.姿势稳定实验:涉及Romberg实验、强化mbrg实验(又称Mann实验)、单足直立实验等也还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对于这些临床实验的鉴别原则,除判断患者有无倾倒外,尚有计时措施,即记录患者在这些平衡实验中维持直立的具体时间。()人体处在直立静态姿势

6、时,尽管维持不动,但事实上身体始终环绕自己的平衡点不断地晃动,这是是自我意识无法控制的,称为生理性姿势动摇。(2)姿势平衡的维持依赖前庭、视觉以及本体感觉系统的协同作用。视觉系统稳定视环境;本体由肌梭、关节、肌腱等感受器提供肌肉张力和身体各部位关系的信息,保持关节位置和肌肉张力;前庭系统由球囊、椭圆囊感受头部静态位置以及直线加速度,壶腹嵴感受角加速度。多种信息经中枢系统复杂的整合机制,通过前庭脊髓外侧束支配躯干四肢肌肉,称前庭脊髓反射(vestiulospinal rex,R);而前庭脊髓内侧束下行纤维把影响迷路紧张性冲动传到颈肌,称为前庭颈反射。最后眼位保持清晰的视觉,调节有关骨骼肌张力,保

7、持头位及对的姿势。姿势稳定实验是检测人体姿势控制系统的功能状态,它是三个输入,一种输出的系统。三个感觉输入是视觉、本体觉和前庭觉,输出是身体的晃动。六:眩晕的因素涉及.耳源性(耳石脱落症,Mnr,前庭神经炎等)2.眼源性3.颅内肿瘤、脑外伤、小脑病变(小脑卒中,血栓形成)、椎基底动脉供血局限性(TI)4多发性硬化、颈椎疾患、颈椎挥鞭伤5.运动病(晕动病)6.内分泌疾患(甲状腺功能减退)7.其她等七:颈性眩晕1.定义:本文所指颈性眩晕指由颈椎病引起的、以眩晕及交感神经症状为主的综合征。颈椎病( ceica spondyos) 是指颈椎间盘退变自身及其继发性变化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 并引起多种症状

8、和体征。2机制:国内外有关颈性眩晕发病机制的学说数量较多,涉及四类.椎动脉供血局限性学说.交感神经学说C.颈髓损伤学说D本体感觉学说3.诊断原则:()与头颈活动有关的发作性椎-基底动脉供血局限性的症状:诸如头痛、头晕、视觉障碍、耳鸣,转颈实验阳性。(2)颈部症状:颈部肌肉痉挛、僵硬疼痛、活动受限、压痛,有时浮现上肢麻痛,牵拉实验阳性征。(3)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恶心、呕吐、出汗、胸闷、心悸。(4)严重者可浮现发作性猝倒,一般在头后仰、侧屈或旋转时发生。倒地时一般无意识丧失,因体位变化,随着颈部位置的复位而缓和。()伴发症状:可同步伴有一系列脑干缺血的症状和体征。(6)线体现:常用寰枢、寰

9、齿关节两侧不对称,椎体棘突偏歪,椎体增生,椎间隙变窄,钩椎关节变形,韧带钙化,骨桥形成等。八:眩晕病人的全面临床检查对眩晕病人,应具体理解病史和作全面的体格检查,必要时应做听力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眼底检查,并合适选做脑脊液检查、头颅或颈椎X射性照相、心电图、脑电图及颅脑CT扫描等以查出病因。 物理检查:物理检查前应着重于病史的询问。当病史询问不清晰时, 应特别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心血管系统、耳(涉及外耳、中耳或内耳) 及神经学方面的检查。血压应注意观测与否有直立性低血压。注意患者与否有过度换气或紧张性格, 过度换气一般与心因性头晕有关。注意患者与否有心律不齐, 颈部有无杂音。具体为患者做听力检查

10、,注意有无中耳炎, 听力与否正常。具体做神经学检查。当怀疑有良性阵发性体位性眩晕时, 可实行Dixllpi手法, 做法为:让受测者仰卧在床上,头超过床缘, 并保持于床水平面下0,且向左或右转3045, 接着让受测者坐起, 并嘱其头转向一侧, 眼睛注视施测者的前额。施测者以两手扶受测者的头, 向后推并迅速的让受测者由坐姿变化为上述提到的姿势。在受测者有反映前有一段静止期, 有时可长达56s。若为阳性反映, 则受测者会产生头晕,闭上眼睛, 大叫, 并试着要坐起。此时应安抚受测者并持续保持这个姿势。受测者同步会产生旋转性眼震(可持续20 s) ,眼震旋转的方向为向着较低的耳朵那一侧。之后症状也许慢慢

11、减轻。但当受测者坐起时,头晕与眼震(反方向) 也会发生。反复检查会导致反映疲乏。长期站立后导致的头晕及头轻飘感也许与心血管疾病有关。视力检查。实验室检查头部影像:如果需要, 核磁共振检查要比电脑断层好。可协助排除患者与否有前颅窝的病灶(核磁共振对前颅窝的小病灶比较敏感) 。生化检查:涉及低血糖、甲状腺功能低下、贫血、肾功能衰竭及维生素B1缺少,都也许是头晕的因素。电眼振图 可以协助判断与否有前庭病变,特别是对某些年龄大的患者有协助。颈部基底动脉系统的多普勒超声波检查 对颈部眩晕有协助, 可排除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并且还可以协助我们辨别是血管还是骨关节疾病导致的颈部眩晕。心律不齐时要考虑做心

12、电图。心血管系统问题导致的心输出量局限性则可以做心脏超声波检查。九:眩晕的治疗1、病因治疗:在明确病因后,针对病因进行治疗,这是治本,如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则应予以改善脑循环的药物,如因前庭内淋巴水肿引起的耳性眩晕,则应予以消除迷路水肿、抗组胺剂及对症治疗,必要时可以手术治疗。2、可予以抗组胺剂,如: 乘晕宁; 敏使朗,1受体弱激动剂,H3受体拮抗剂;抗胆碱药物,如6542;予以调节神经剂,如谷维素、天麻密环菌片等。3、改善脑及内耳微循环的药物,如:苏打液静脉滴注,口服西比灵、敏史朗、菸酸及都可喜。4、必要时可以选用利尿药,如:双氢克尿塞、甘露醇等,以治疗迷路水肿。5、体育锻炼疗法:长时间反复刺激、训练可使前庭反映适应性增强,如:舞蹈演员、飞行员的训练措施可使某些眩晕病人的症状或平衡障碍得到好转。6;如果是耳石脱落症建议初期采用手法复位,建议到耳鼻喉科,治疗效果比较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