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与个性形成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7633979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教育与个性形成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学校教育与个性形成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校教育与个性形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教育与个性形成(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校教育与个性形成 1.课堂教学和班集体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形成 在课堂教学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同时训练着学生习惯于有明确目的的、连续的、有条理的工作作风;使学生在克服学习困难中培养坚毅、顽强的品质;在集体的活动中锻炼组织性和纪律性。 学校的基本组织是班集体。班集体的特点、要求、舆论和评价,对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影响。但并不是任何班集体都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班集体应具有正确而又明确的目的性,并挑选合适的干部组织其领导核心,建立起民主气氛,发扬正气,与不良倾向作斗争,井对它的成员有严格要求。只有这样的班集体才能使其成员既有积极性、主动性,又有纪律性,才能促使其成员形成优良的个性。 2.

2、师生关系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形成 学校是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主轴构成的社会集体。从教师对学生的关系来说,教师有一定的权威性,学生常常以教师的行为、品质作为衡量自己的标准。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倾向于把教师的行为方式、思想方式和待人接物的态度理想化,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典范。教师影响着学生的智慧、感情和意志品质的发展,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也影响着他们个性的形成。到中、高年级,随着学生兴趣的分化,他们对同年龄人的见解和行为方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能够辨别。这时,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形成着自己的个性,相对地说,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理想化地位有所降低,但教师的影响作用仍然是重要的。为了指导学生个性的形成,教

3、师必须竭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总之,教师的任务在于指导和控制学生,使他们在掌握一定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观点和信念,形成完美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品质。完成此项任务要求教师要有完美的精神品质,以热爱教育事业的态度为基础,建立起正确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教师和学生之间才能相互尊重,才可能在正常的教育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 也就是说,教师必须时刻铭记,做到“为人师表”,不管是在学校里,还是在生活中,都要努力做学生的榜样。必须时刻提醒自己:孩子们雪亮的眼睛正盯着自己呢。同时,还要利用好自己的榜样作用,在班级中树立良好的舆论导向,努力创建“班风正、学风浓”的优秀班集体。 同时,我们还应

4、该看到,学校教育影响的发挥,往往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知识是一点一点积累的,能力是在千锤百炼中获得的,思想品德是在长期熏陶中培养的,而对不良行为和思想的克服,则更需要经过一系列艰苦的工作,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对于学校在人的个性发展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不能要求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应当通过长期的工作使之实现。 3.同伴关系影响学生的个性形成 生活在学校中的儿童,除与教师发生纵向关系外,也发展着和朋友之间的横向关系。学生们在学校的班集体中有同窗关系,在校外生活和游戏中也结成同伴关系。这些关系都影响着儿童的个性形成。 在入学初期,班级中的儿童之间还是孤立存在的集合体,各个儿童都依赖于教师,表现为和

5、教师结合成纵向的关系。一年级的后半期,班级中的相互关系出现了横向结合,组成若干个非正式小团体,不久在集团内部就产生了“统领者”和“服从者”之间的纵向关系。在集团之间并有对立性的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集团的行动在发展。西方研究者发现,儿童在912岁时,一部分儿童组成凝聚力比较强的“封闭式的统治集团”。他们把这一伙伴集团称之为徒党(ganggroup)。徒党的成员往往背着家长和教师,在游戏时做冒险动作或进行反社会的行动,其中一部分青年和非法组织有联系。 心理学家和教育者都非常重视同伴关系对儿童个性形成的影响。之所以强调同伴关系影响的重要性,其理由如下: 第一,儿童对成人的社会化要求的反抗心理,是在

6、同伴集团中孕育的。如儿童在同伴间谈论有关性的问题,进行攻击性的游戏,倾述敌意等等。他们对彼此之间的所作所为都持肯定态度,步调是一致的。由于对父母的厌恶感情所引起的苦恼,从同伴那里也可以听到同样的经验,从而使他们感到安慰。 第二,儿童从同伴中看到对某个孩子的行为作肯定评价还是作否定评价,他们就以此作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标准。 第三,同伴集团为儿童提供一致认同的角色模型。在同伴集团中处于受大家尊敬的权力地位,迟早会促使儿童产生与领导者(指挥者)有相同权力和能力的愿望,并把指挥者的态度和行动准则,作为自己模仿的榜样。 第四,同伴集团经常教给儿童在集团中,应该如何扮演所担当的角色。 因此,教师在学校生活

7、中,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指导学生明辨是非,知道哪些事情是对的,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错的,不能做,为什么。 此外,青少年儿童的个性发展具有阶段性,这又决定了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阶段性。各个年龄阶段的发展具有不同的本质特征,在教育措施上,不能一般对待,搞“一刀切”、“一锅煮”。还应该看到,每一年龄阶段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的,阶段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因此,在教育工作上也要考虑到这种衔接性。 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阶段进行教育和教学,决不意味着要迁就学生的现有水平,而是要向学生不断提出高于其原有水平,而又为他们力所能及的要求,以促进他们的发展。 另外,个性发展的速度也是不均衡的。这首先表现在同一个方

8、面的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中不均衡;其次表现在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即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认识个性发展的不均衡性,对于教育和教学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再者,学生的个性发展还存在着个别差异,这种个别差异是由不同的遗传、环境和教育因素所造成的。 这种个别差异性,首先表现为不同儿童的同一方面发展,其速度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国外一个大规模的研究报告中,曾经做出这样的估计:“当一年级的教师遇到他班上年龄差不多都是6岁的孩子时,他事实上面对着一群能力不同的儿童,从他们准备状况的差异来说,实际上是从3岁到11岁。” 其次,这种个别

9、差异也表现在同一学生不同方面发展的相互关系上。 最后,这种个别差异性还表现在不同的青少年儿童所具有的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上,如同年龄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等等。 教育工作不仅要认识学生发展的共同特征,还应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力和积极因素,弥补各人的短处和不足,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使具有各种个别差异的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地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所以有时,我静下心来想想,又忽然觉得:在一片茂密的大森林里,应该有参天的大树,也有低矮的灌木;有粗壮的松柏,也有柔嫩的小草;有娇艳的鲜花,也有貌不惊人的苔藓。在那里,他们都热烈而执着地生长着。而且,正因为如此,大森林才那么富于层次美,才显得那样地迷人。既然这样,我们又何必一刀切,用统一的标准来强求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发展,让他们也成为一片茂密的森林,不是很好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