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与价值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7632233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真理与价值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真理与价值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真理与价值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真理与价值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真理与价值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真理与价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真理与价值(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真理与价值(一)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问题的唯物论,常出选择题)1.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来源于不依赖于人类意识为转移的 客观实在。理解真理的客观性要注意三点:(1) 要弄清真理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真理作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是通过思 想、理论形式,即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形式表现出来的,而这些形式都是人们 主观上特有的,即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是,一种理论之所以是真理,不在于它的思想形 式,而在于它借助这些形式正确地揭示了客体的内容,即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也就是说, 真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2) 要把真理的内容和人们对真理的认识

2、区别开来。只有正确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及其 规律的认识才是真理,而判定认识是否真理的标准只有一个,即实践。所以,任何真理都是 客观的。客观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但是,认识真理却受到人们的阶级立场、世界观以及其 他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在阶级社会中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3) 客观真理观与主观真理观的对立(重要考点,易出不定项选择题)。唯物主义从物质第 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唯心主义则坚持思维第一性、存在 第二性的认识路线,因而否认客观真理,坚持“主观真理”论,如马赫主义的“真理是思想的形 式”,实用主义的“有用就是真理”以及“真理多元论”等,都是否认真理的客观性,以不同形式

3、宣扬主观真理论。2. 真理和谬误的关系。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统一的关系。(1)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真理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主观对客观的歪曲反 映。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2) 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一方面,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它们 都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另一方面,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二)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重要考点)1.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或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含义。(1) 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 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具有不依赖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

4、的。第二,人的 认识按其本性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2) 相对真理或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 有限的,即真理的条件性。表现为:第一,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的认识都是对整个 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第二,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 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第三,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2.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真理的两重属性。二者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结的关系。(1) 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另一方面,绝对之 中也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5、。(2) 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 绝对真理转化中的一个环节。(3) 承认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割裂真理的绝对性和 相对性的关系犯两种错误:绝对主义真理观和相对主义真理观。绝对主义真理观只讲真理的 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相对主义真理观则只讲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三) 真理的具体性(易出选择题)1. 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就是说,它是主观和客观在一定具体范围内的统一,是具体的真 理而不是抽象的真理。2. 真理是具体的,是因为:(1) 客观事物是具体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真理性的认识,就必须从事物矛盾的关系中加 以

6、认识,从而决定了真理都是具体的。(2)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是随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着,因而真理也必然是具体的。(3)真理的作用也是具体的。只有把普遍真理同具体的实际情况与条件结合起来,才能 够发挥真理的指导作用。(4)真理是具体的依据在于真理性认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所以列宁说:“没有 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四)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真理标准问题上的唯物论)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惟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所要求,即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和实践 的本质特点,即直接现实性所决定的。1.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7、就是要检验主观 同客观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检验主观是否符合客观,主观认识自身不能作为标准,客观事物本身也不能作为标准; 只有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的东西,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惟一具有这个特点 的只有实践。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并且具有 直接的现实性的优点。”正是实践的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决定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 准的惟一性。2. 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特别在于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双重的:一方面,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它本身是直接的现实; 另一方面,实践又能使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理论变为直接现实,从

8、而直接检验出理论是否与 客观现实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一般地说,凡是在实践中达到了思想中预想的结果时,人 们的实践就被证实具有了真理性。否则就是错误的认识。3.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真理标准的辩证法,易出选择题)(1)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绝对的),又是不确定的(相对的),是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这就是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是指:检验认识是否具有 真理性的惟一标准只能是实践,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实践对一切认识最终都能作出检 验,没有实践检验不了的认识,这一点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3)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相对性

9、)。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相对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是 具体的,都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因此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不能完全驳倒或证实现存 的一切认识。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不是一劳永逸的,是一个过程。因此,一定历史阶段的实 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4)坚持真理标准的辩证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只承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否认它的 不确定性,就会把真理看作永恒不变的教条,阻碍认识发展,陷入绝对主义的错误;反之, 如果只承认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就会把真理看作不可靠的东西,走向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只有坚持真理标准的辩证法,才能做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五)价值及其客观性和主

10、体性(可命制诜择题)1. 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是指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 益关系。价值具有客观性和主体性。(1)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人的 需要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受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制约的。(2)价值的主体性。表现在: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能否具有价值及何种价值要以人的需 要为基准;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2. 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创造性的关系。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不是一种自然的 现成的关系,也不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随机相遇的关系,而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 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

11、的关系。(六)价值评价及其尺度(可命制选择题)1. 价值评价的必要性。实践是一种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它一方面要尊重客观规律,形成理性认识,另一方面 要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改造,创造和实现价值。这就是要对客体可能具有的价值、实践改造后 的意义、成果等进行科学的评价。2. 价值评价的客观尺度。一个科学的合理的价值评价,必须符合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对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二 是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只有那些既有利于社会发展,又对个人或群体有意义的需要,才 是真正符合主体利益的具有客观必然性的需要。(七) 价值诜择及其实现1. 价值选择的多样性。主体人的需要是丰富、具体、多种多样的,各种物质和精神现象及其属性

12、也是多方面的, 因此客体可以在各方面满足主体人的不同需要,即主体可以根据需要对客体价值进行选择2. 价值选择的实现。只要主体所作出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是合理的,即不损害和有悖于人类主体的根本利 益,不违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价值的选择就能够实现。每个人都应以人类社会的进步和 发展作为主体需要的最高尺度,从而作出自己正确的价值选择。(八)真理和价值的关系(易出不定项选择题)1. 真理和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二者既区别又统一。2. 真理和价值的区别。表现在:(1)真理原则体现客体尺度的要求,要求人们在认识真理时不能考虑人的主体需要和利 益,而价值原则体现主体尺度的要求,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13、要保证主体需要和利益的满足(2)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而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 的性。(3) 真理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多样化原则。(4) 真理是一元的,它服从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而价值是多元的,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需要、有不同的价值要求和价值选择。3. 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性。作为人类活动的两个方面,二者的统一性主要表现为:(1)追求价值以追求真理为基础。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客观真理,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符合客观规律性,人类才能有效地影响和改造对象世界,实现预期的实践目标或价值追求。(2)追求真理以追求价值为目标。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追求真

14、理是为了追求价值。 以追求真理为特征的科学认识活动像人类的其他活动一样,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 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从接近和把握真理是为了创造和实现价值这个意义上说,对价值 的追求不但主导和规范着对真理的追求,而且是包括科学认识活动在内的全部人类生命活动 的终极目的之所在。(3) 真理和价值的联系和统一并不是理论抽象意义上的,而是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具体的历史的统一。4. 真理与价值既对立又统一,二者矛盾的不断出现与解决,不断地促进实践的发展和人 类的进步。区别所谓真理原则,就是在人们的意识和行为中追求真理、服从真理、坚持和执行真理的原 则。这一原则的基本内容,就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

15、来面目和规律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包括认识和改造人类自身。真理原则,是由主体和客体相互关系的客体内容和检验尺度所决 定的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根本规则、准则。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和尺度,这是由人以外 的客观事物所设定的尺度,即物的尺度。人对这一客观尺度的遵从,也就是对自然规律的适 应,但同时却带有自己明显的自觉性和积极能动的特点。首先,人对物的客观尺度的遵循和运用不是片面的,而是全面的。所谓人能够全面地认 识和运用物的客观尺度,不但是指人能够通过实践认识和把握各种事物的内在结构、属性及 其发展规律,即不仅以每一种特殊事物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活动的特殊尺度,而且同时指人 能够通过对各种事物之间的复

16、杂联系的认识,把握作为系统整体的物质世界,从而以整个客 观世界作为自己活动的一般尺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人才是真正懂得物的客观尺度。其 次,人对物的客观尺度的遵循和运用不是自发的而是自觉的。人要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全面 地把握各种事物和整个世界的客观尺度,仅凭动物那样的遗传本能显然是不行的。人高于动 物的地方,就在于人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引发出了越来越清晰的思维,并能通过自己的意识自 觉地反映事物的客观规律。由此才能遵循由统一的物质世界所规定的一般尺度,从而“再生 产整个自然界”,实现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人对物的客观尺度的把握和运用方式,决定了人认识真理的重要性。也就是说,人为了 自觉地、全面地把握物的客观尺度,必须通过自己的观念去追求客观真理。但是,人类对真 理的追求,不能归结为“理性的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