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汗不尽是阴虚自汗非皆属阳虚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7586258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盗汗不尽是阴虚自汗非皆属阳虚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盗汗不尽是阴虚自汗非皆属阳虚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盗汗不尽是阴虚自汗非皆属阳虚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盗汗不尽是阴虚自汗非皆属阳虚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盗汗不尽是阴虚自汗非皆属阳虚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盗汗不尽是阴虚自汗非皆属阳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盗汗不尽是阴虚自汗非皆属阳虚(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盗汗不尽是阴虚,自汗非皆属阳虚 盗汗不尽就是阴虚属于血虚者有之,如产妇及一切大失血后引起的盗汗,这是临床上常见的,除主症 盗汗外,还兼有口干不欲饮,面色苍白,失眠梦多,纳呆食少,大便秘结,舌质淡, 苔心厚腻,脉细数等。余在临床上自拟养血敛汗汤治疗,效果较为满意,一般服两 剂即可明显减轻。药用黄芪生熟地当归丹参白芍白薇 地骨皮牡蛎首乌火麻仁 等。曾治王某,产后十天,一直盗汗不止,某医院当产后感染,用大剂银翘散治疗, 愈治愈甚,后又延请某医,用当归六黄汤治之,效果亦不著,且饮食锐减,余用上 方两剂即止。属气血虚弱者有之,常见中年妇女杂病之后,病程较久,经血不调,量由多到少, 经色淡或乌紫,心跳心累

2、,稍劳加剧,失眠梦多,恶梦纷纭,梦惊汗出,口不干渴, 脉沉无力,舌质淡苔少。缘由气血亏虚,血不养心,神不守舍。心气虚,气不固液, 故常惊汗。余常用补养气血、宁心安神的人参归脾汤加减,药用,党参黄芪白芍 远 志枣仁白术云苓炒枣仁朱砂五味子龙骨牡蛎炙甘草麻黄根。一般两剂见 效,四剂可以控制病情。余治刘某,女,30岁,述盗汗近一年,延医约十余位,有 用当归六君汤,有用拯阴煎,有用知柏地黄汤,有用交通心肾者,终未见效。查病 者形体消瘦、而唇淡白,动则心跳心累、寐则恶梦纷纭;鬼怪离奇、汗出周身,余 谓此乃“惊汗”,由心气虚、心血少、使神不守舍之故。给予上方两剂,服四剂后汗 止。更有属于食积胃热伤津者。常

3、见小儿睡眠头身汗出,不思饮食,口渴喜饮较多,腹 胀便结或便溏,舌质红,苦心厚腻,脉细数,指纹紫滞,缘由饮食积滞,脾气不升, 津液不能止潮,加之郁久化热,热灼胃津所致。以食积故纳呆,热伤胃津故口渴, 胃热上乘故头汗,以口渴饮水、不思饮食、头身汗出为特点,余临床多年自拟养阴 清胃汤治疗,效果令人满意。药用沙参麦冬石斛 花粉 胡黄连白芍 地骨皮 谷麦芽。此外,有属于肝经湿热上乘而头汗出者。常见于绝经期及老年妇女,寐时无汗,延及天明则头汗出,伴有口苦腻、烦躁、小 便黄,大便不畅,舌质红,脉弦数等症,此乃湿热之邪随肝气上逆,致成“但头汗出, 齐颈而还”之证,常用龙胆泻肝汤合四苓汤而取效。上述可见,不论从

4、病因、病机及治疗实践,盗汗均不能概作阴虚论治,当临证细心 体察,辨证论治方能奏效。辨盗汗证机如天王补心丹治疗心阴虚盗汗,六味地黄丸治疗肝肾阴虚盗汗,百合固 金汤治疗肺阴虚盗汗,益胃汤治疗脾胃阴虚盗汗,而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论盗汗 证机则未必尽属于阴虚。其一,太阳温病证口34条:“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 解也。”其证机是邪热肆虐营卫,邪热乘卫气行于内而迫津外泄。其治当清泻营卫邪 热,以桂枝二越婢一汤或用银翘散。其二,阳明热郁证口 201条:邛日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 但浮者,必盗汗出。”其证机是阳明胃热欲外攻而不能且内郁,郁热因阳明之气盛而 蒸发于外则盗汗。其治当清泻郁

5、热,以栀子豉汤或与白虎汤加减治疗。其三,少阳病证与太阳阳明病证相兼。口268条:“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注解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但欲眠睡,目合则汗,知三阳合病,胆有热 也。”伤寒内科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目张则卫气行于外,目合则卫气行于 内而失护于营,少阳胆热外蒸营阴则盗汗出。”其证机是邪热内郁而蒸动阴津外泄, 则盗汗出。其治当从少阳,以小柴胡汤或针刺期门穴。其四,阴阳两虚证。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云:“男子平 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金匮要略心典血痹虚劳病:“平人,不病之 人也,脉虚弱细微,则阴阳俱不足矣,阳不足者不能固,阴不足者不能守,是其人 必善盗汗。”审盗汗证机

6、既有阴虚生热,迫津外泄,又有阳虚不能固摄。其治当温阳 益气,育阴清热,可用炙甘草汤或薯蓣丸。其五,虚劳病证。如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云:“食已汗出, 又身常暮盗汗出者,此劳气也。”其证机是正气虚弱,或虚热内生而迫津外泄则盗汗 出。其治当扶正益虚,可用黄芪建中汤与黄连阿胶汤加减。一、关于盗汗盗汗,所谓似盗者,乘寝而出,醒而自止也。明医指掌说:“盗汗者,睡而 汗出,觉而收”。医学正传亦说:“盗汗者,寐中而通身如浴,觉来方知”。他书所述,也大致相同。盗汗之名,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 所著伤寒杂病论,其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篇谓:。男子平人,脉虚 弱细微者,喜盗汗也。在黄帝内经中,贝U称此为寝汗”

7、。其主病,临床习以阴 虚论治,牡蛎散为其常用代表方剂,若阴虚有火者,则多用当归六黄汤。结合五脏 病辨证,属心阴虚者,常用酸枣仁汤,属肺阴虚者,常用百合固金汤;属肝阴虚者, 常用杞菊地黄汤,属肾阴虚者,则常用六味地黄汤,左归饮,以此阴虚辨治,随证 加减,多可获效。但是,盗汗并非全属阴虚,对于传统的“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 一之说,早在明代张景岳就提出过异议,景岳全书汗证云:“不得谓自汗必属 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临床实践印证,引起盗汗的因素甚多,不得概从阴虚论治。 例如:1.气虚盗汗沈某,男性,42岁。盗汗反复发作,已历四年有余,迭经中西医治疗未能根除。近 因工作劳累,盗汗更多,每于睡中汗出,直

8、至汗湿衬衣,醒后方止。自觉少气,倦 怠懒言,肢软乏力,面色不华,纳少便溏,苔薄浮白,脉来浮缓,按之无力。且不 耐风寒,极易感冒。观其脉症,四诊合参,决非阴虚可言。此乃劳倦伤气,中气素 虚,卫外不固,营失内守之故。遂拟益气升阳,敛营固卫之法,稍佐宁心敛汗之品。 方用补中益气汤,潞党参15克、炒当归9克、炙黄芪12克,生黄芪12克、软柴胡3克、 煨升麻5克、炒白术9屯,炒白芍9克、炒防风7克、薏苡仁15克、煅龙骨20克、煅牡 蛎20克、炒陈皮6克、浮小麦15克、炙甘草6克。服药四剂,盗汗已止,胃纳渐启, 舌淡,脉稍有力,余症减而未除,又续进五剂,并嘱药后改服补中益气丸,以调脾 胃。如此渊治,共服汤

9、药九剂,丸药1500克,八个月后随访,盗汗之证未再复发。 (中医杂志)2.阳虚盗汗赵某,男性,41岁。盗汗五年,每、三天一次,虽长期医治,未能获效。近三 个月来,盗汗日益加重,每至下半夜二:时左右,汗出湿衣,渗及被褥,醒后汗止, 全身发凉,白天困倦乏力,动则心悸,下肢浮肿,颜面少华,舌淡苔薄,脉沉细。 脉症合参,证属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故选用扶阳抑阴之真武汤治疗。药用制附片 12克、生白芍12克、生白术15克、茯苓15克、生姜三片。服五剂后,盗汗竟止,精 神转佳,脚肿消退。继以金匮肾气丸调治,随访未见盗汗复发。(新中医1984阳虚而致盗汗者,阳虚外不能固,阴盛内不能守,反迫汗外出是也。汗泄则阳

10、 更虚,阳更虚则汗愈泄,故延日久。真武汤振奋真阳,以消阴霾,阳复阴消,俾阴 平阳秘,疾病乃愈。真武汤虽无止汗之功,然治病之理,远在径直止汗之上,此即 所谓“不治之治”也。3,气血两虚盗汗金某,男性,33岁。急性阑尾炎手术后,盗汗,形寒。怕冷,面色,不华,纳 食尚可,苔白腻,脉濡。术后气血亏虚,卫外不固,治拟益气、养血、敛汗。药用 党参12克、炙黄芪12克、熟地12克,白术9克、茯苓9克、白芍6克、砂仁3克、蔻仁3 克,浮小麦15克、佛手片4. 5克、青皮45E、陈皮45克、清炙草4. 5克。服药十 四剂,体质渐复,盗汗亦止。(安徽中医学院学报3-3-1985)4. 脾胃气虚盗汗顾某,男性,50

11、岁。盗汗偏于上半身,多梦口干,食少乏力,大便溏,月二行, 苔薄,脉濡细。此乃脾胃虚弱,运化失健,卫气不固所致,故治以健脾、益气、敛 汗之法,药用党参12克、焦白术12克、山药12克、制黄精12克、炒薏米12克、北秫 米12克、制半夏6克、茯苓10克、白蔻仁3克、浮小麦15克。服药七剂,盗汗止。(安 徽中医学院学报3。34,1985)5. 虚阳浮越盗汗彭某,男性,43岁。盗汗头晕,齿龈出血,伴有脓液,牙齿松动,腰酸怕冷, 手足不温,口舌干燥,不思饮食,二便正常。舌红、苔薄、脉细。以往累投滋阴清 热之品,均不见效。今据其脉症,乃。肾阳不足,阳损及阴,虚火上浮,液失阳护 而外泄。治以温补肾阳,弓I火

12、归源1熟附片9克、山茱萸9克、上肉桂5克、泽泻10克、 丹皮10克、茯苓10克、熟地12克、山药12克、煅牡蛎30克、煅龙骨30克。药后盗汗 止,牙龈脓血消,余症亦好转(安徽中医学院学报3: 35, 1985)6. 营卫不和盗汗时发盗汗两年,加重并右前臂麻木两月。曾服当归六黄汤、牡蛎散等罔效。现 时常盗汗,身热,口中和,舌质淡红,舌耸薄白,脉右细缓,左浮缓,无他异常。 此属营卫不和,伤寒论云“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 也”。遂投以调和营卫之桂枝汤,桂枝17克,白芍10克、炙甘草5克、生姜10克、大 枣三枚,每日睡前一剂,服后饮热开水,革披使微汗。四剂后,盗汗十去其七。患

13、者臂麻木,乃兼气血凝滞,经络痹阻之象,上方加黄芪15克、桑枝12克、丝瓜络5 克。二剂后,盗汗痊愈,痹亦好转。(湖南中医学院学报4: 41,1982)7. 邪郁,少阳盗汗潘某,男性,53岁。盗汗反复发作五年余,经胸透检查,心肺未见异常。中医 均以阴虚内热,气阴两虚治疗,服药数十剂,效果不著。每逢冬、春两季,盗汗更 甚。现症夜间盗汗,心烦多梦,两胁满闷,口苦、咽干、欲饮,精神倦怠,大便干 结,小溲自调,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证属邪踞少阳,正邪相争,逼津外出。 治用和解少阳之法,少佐安神固涩敛汗,方取小柴胡汤加昧,药用北柴胡6克、枯条 苓10克、煮半夏6克、潞党参15克、老生姜3克、大红枣五枚、

14、生龙骨30克、生牡蛎 30克。连服五剂,盗汗渐减。续进三剂,盗汗已止,口苦、咽干、欲饮,两胁满闷 亦除,大小便自调,未见复发。(“福建中医药1: 51,1986)目前,对于邪阻于半表半里而导致的盗汗,临床报道很少。作者从伤寒明理盗 汗“盗汗者,谓睡而汗出者也。杂病盗汗者,责其阴虚也;伤寒盗汗者,非若 杂病之虚,邪气在半表半里使然也,”的理论中得到启发,根据患者盗汗而伴见两胁 满闷,心烦多梦,口苦咽欲饮,舌红苔黄脉弦等少阳郁热之半表半里见症,立和解 之法,取小柴胡汤,药中病机,数年盗汗痼疾因而获愈。此乃有是证,则用是药”, 而不囿于“阴虚盗汗”之说。8. 外感风寒盗汗。盗汗之证,不仅内伤杂病有之

15、,外感时病亦有之。例如:某男,花甲之年,盗汗五天。头昏头胀,四肢骨节酸楚,微恶风寒,以 为“脱力”求治。诊得脉浮,苔白薄。因一周前外出,天气变幻,未及时加衣,偶感 风寒。后精神疲乏,纳食欠馨,继之盗汗。投荆防败毒散加减,一剂知,二剂愈。 然未敢自信,更惧世之未信也,后留意观察,确不鲜见。外感盗汗特点有二,一为盗汗期短,二是多兼有轻微的外感症状。此时切不可 滥投收涩敛汗之品,以遏邪之出路,致生变端,务当以驱邪为主。风寒者,辛温疏 散,风热者,辛凉透解;湿热者,清热化湿;邪去正安,其汗可不治而止。外 感何以盗汗?盖邪从皮毛而入,邪正相争,驱邪外出,亦必借汗为出路。考伤寒论 134条云。“太阳病,脉

16、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 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201条则谓;邛阳明病,脉浮而紧者, 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岀。医宗金鉴指出,此为阳明表证。所谓 “微盗汗出表未解”以及“但浮者,必盗汗出”,说明古圣早有外感时病盗汗之明 训,并非标新立异,故背经旨。(辽宁中医杂志1134, 1985)9. 内伤胃热盗汗张某,女性,32岁。近二十多天来,每于夜间眠睡时汗出蒸蒸,醒而汗止。曾 服玉屏风散、当归六黄汤等罔效。现盗汗量多湿衣,渴喜冷饮,面赤烘热,大便干 结,并牙齿肿痛三天,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此为胃中积热,法当清胃泻热,投以 白虎汤加减,药用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生大黄15克、玄参15克、山栀10克、白 芷10克、生甘草6克。一剂,盗汗减少,大便通畅:牙痛减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