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的力量四稿5篇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758419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自信的力量四稿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文化自信的力量四稿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文化自信的力量四稿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文化自信的力量四稿5篇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文化自信的力量四稿5篇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自信的力量四稿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自信的力量四稿5篇(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文化自信的力量(四稿)5篇 文化自信的力量 黄平县文物局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纪实 卢秋米 文化遗产保护,把根留住。 也许,一片瓦、一块砖就是一段历史;一片碎石、一块残碑就是一个故事;一个传说、几片絮语就是一个文化空间。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就是要把昨天的历史寻找,把今天的文明延续,为明天的辉煌贡献力量。 “当一幕幕历史的面纱被一一揭开,当一桩桩神奇的传说被证实,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是文化遗产的使者和捍卫者。”在黄平县文物局,每个人都坚定而执着地追求共同的理想。 在这份执着自豪、奉献骄傲的事业中,黄平县文物局干部职工历经了挫折、辛酸和磨难,但他们不抛弃、不放弃、不低头

2、、不退缩,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 “干”字当头临危受命建铁军 熟悉的人都说,他们是一支训练有素的“战斗部队”,有凝聚力、有战斗力。 然而,他们却是一支“年轻”的队伍,从组建到现在还不到五年时间。 这支年轻的队伍,就是202X年4月组建的黄平县文物局。 就是这样一支队伍,让大家感觉到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在这个团队中积聚,这股力量来自对文化的自信,对搞好文化遗产工作的激情和执着。 202年前,黄平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主要由黄平县文物管理所承担,当时文物管理所办公条件差,办公及业务经费困难,办公室曾设于县城外1公里处的东坡飞云崖古建筑群长达2年。 在202X

3、年开展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和202X年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这支队伍用一组组数据,一个个成绩来证明了他们的实力,用实际行动赢得了黄平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认可与赞誉。 202X年4月,黄平县文物局在县委、县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正式挂牌成立。 “这是适应黄平县经济社会及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需要,标志着黄平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迈向一个新台阶,一下子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杨德是黄平县文物局第一任局长,虽然现在是黄平县文体广播电视局局长,但他对这项工作仍充满感情和激情。“我们现在这支队伍都是年轻有为,勇于拼搏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带头人和领路人

4、。”黄平县文物局现任局长陈兴夫介绍说。 近年来,黄平县委、县人民政府十分关心和支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了黄平县文化遗产事业更快更好、又快又好地发展,县委、政府主要领导积极主动与上级主管部门联系和沟通,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202X年3月,县委书记吴克组织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及县文体广电旅游局、文物局负责人一行到省文化厅、文物局进行黄平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情况专题汇报。省文化厅、文物局领导对此深为感动,并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给予积极支持和帮助。通过上下互动,不断地增强了上级对基层工作队伍工作情况的了解,同时也是对一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精神鼓励。 4年多来,临危受命的黄平县文物局团队骨干基本上均

5、参加过国家、省、州文博系统举办的各种业务培训。他们培训回来后,在繁忙的工作实践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很快提高了全局职工的专业技术技能和业务水平,使这支新生的文博队伍在短时期内走向成熟,并能胜任各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任务。这支能征善战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团队,就是我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各项优越成绩的根本保证。 一步一景皆文化、一路走来见精神。走进黄平县文物局,时时处处感觉到每个人对文化遗产工作的激情和干劲,大家都说:“在辛勤拾回沧海遗珠的环境中,让人总是有一种只争朝夕、向上攀登的渴望,人人都是文化遗产保护战场上的“尖兵”。 “敢”字为先攻坚克难齐奋进 在乡村田野、阡陌小巷,在每一个文化记忆被发现的

6、背后,总有他们忽明忽暗的背影,或深或浅的脚印。 一支信念执著、坚忍不拔的专业队伍,踏遍面积1668平方公里的土地,风餐露宿、冒雪迎霜,饿了,啃干粮;渴了,喝山泉。 自22年开展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和202年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以来,黄平县文物局在时任局长杨德的带领下,放弃双休日和节假日,带着对这份工作的执着和热爱,连续作战。 他们,用汗水和执着去打开文化记忆,用认真和专业去守护历史传承。 有人说,他们是“工作狂”;有人嘲笑,这是“一群疯子”。 但,他们却总是沉浸在幸福和快乐中。 在发现和调查周瑛墓过程中,为有效鉴定和甄别周瑛墓,该县全国文物先进工作者,退休老干部,80多岁高龄的解培

7、九主动请缨前往现场参与调查。 由于周瑛墓坐落在半山腰上,山路小道,崎岖难行,解培九行走极为困难,为保护解培九安全,普查队员杨德毅然地主动背起解培九来回行走在崎岖的山道上,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协作下,终于顺利地完成了周瑛墓的田野调查任务,谱写了一曲爱老敬业、团结互助的动人乐章。 在“大关岩洞穴军事设施遗址”的田野调查过程中,更是惊险万分,扣人心弦。 大关岩民初洞穴军事设施遗址,为天然喀斯特溶洞,洞口距地面垂直距离150余米,洞口处于悬崖绝壁之中,独一崖壁小径可达,陡峭处需匍匐爬行。当田野调查工作小组到大关洞洞前观望时,大家顿时面面相觑,人人生畏,如何完成大关洞内的调查任务,是摆在队员们面前的一个严

8、峻考验。 面对如此险峻的环境,出于安全考虑,普查组组长杨德召集大家现场召开“诸葛亮会议”,研究最佳方案。 这是一次特殊的会议,没有主持人,没有办公桌,大家席地而坐,议题就是要不要进洞考察取证。如果进去,又采取那些措施保障安全。 最后讨论决定。进。 队员们自告奋勇,经过商议,由胆大心细、经验丰富且无恐高症的当地向导和队员罗朝凤、潘盛宇、姚元祥四人执行大关洞内的调查采集任务,其余人员作好安全警戒、应急及后勤保障等工作。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是短暂的,可是对于在悬崖峭壁的小道上匍匐爬行执行任务的四位队员来说是漫长的。 “小心点,注意安全啊。”队长杨德手心全是汗,他知道,如果中间出一点问题,队员就可能坠入百

9、米深的谷底,后果不堪设想。 经过在悬崖峭壁的小道上匍匐爬行,队员们忍着全身关节疼痛、指掌起泡的痛苦,到达洞内完成了调查采集任务。 “那是一段难忘的探险历程,是勇气、力量和责任感的考验与比拼。”后来队员们在回想此事时,人人都还心有余悸,感慨不已。 在调查刘伯龙“澄清环宇”摩崖过程中,同样经历过一番惊心动魄、别开生面的惊险历程。“澄清环宇”摩崖处于一陡峭的崖壁之中,距地面高度50余米,崖壁藤萝盘绕,灌木丛生,给普查队员的测绘、拍摄等工作造成很大困难。 为了弄清摩崖内容,队员们用镰刀劈荆斩棘,开出一条通往摩崖之“路”,在实施摩崖测量时,杨德、陈兴夫、杨光景三人利用藤条帮助,全身匍匐于壁,双脚几乎悬空

10、,犹如高空杂技演员在进行高难动作表演一样,惊险至极。在拍照与摄像过程中,队员陈兴夫、盛国建分别爬上摩崖对面20余米高的树干枝桠中进行冒险拍照与摄像作业。 时至今日,我们也不得不为这些勇敢的普查队员的敬业精神喝彩。象这样的生动实例,在黄平县的“三普”工作中实在太多太多,为了国家文化遗产资源的发现和保护,为了普查工作者心中的那份责任感,工作中哪怕再苦再累,再险再恶,甚至付出生命也在所不辞。 每当有了新的发现,一身的疲惫会随着欢呼声飘向山谷,那是文化遗产保护人、文物工作者最轻松的时候; 每当新的发现,历史重现世人面前,使文物工作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重视,那是文化遗产保护人、文物工作者最欣慰的时候; 每

11、当看着从遗址采集到的满地的陶片、石器标本,那是文化遗产保护人、文物工作者最快乐的时候。 风险危险面前不退缩,困难挫折面前不低头,是勇者的表现黄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勇者。 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感受到了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的“三敢精神”。 “拼”字求胜蓄力砥砺铸丰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涵养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不竭源泉。 “跋涉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道出千言万语,历尽千难万险,造福千秋万代。”在黄平县文体广播电视局局长杨德看来,做不到“五千”,就做不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黄平县文物局在多年来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事实

12、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敢于与一切文物违法行为和犯罪分子作斗争,他们依靠文物法、刑法等法律法令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成功地处理和解决了一些破坏或影响国家文物安全的事件。 瓮湄桥又叫瓮埋桥,亦称乌梅桥,位于县城西南的上塘乡乌梅河村,桥为双孔石拱桥结构,为滇黔古驿道的重要桥梁之一,由清初当地邰姓义士以大铁链扣右肩骨募化修建。89年列为黄平县文物保护单位。 几百年来,当地村民们视桥为命,爱桥如家。20X年4月,当地政府和交通部门准备在乌湄河新建一座桥梁,以解决一些交通隐患问题,可能在建桥选址上,基于经济条件考虑,决定拆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瓮湄桥,利用其桥墩基础新建公路桥。 当年6月,在工程队进场开始拆桥

13、施工时,引起当地村民百姓强烈反对,并自发组成护桥队于瓮湄桥两端排列,坚决阻止工程队拆毁该桥,同时将这一情况紧急电告县文物管理部门。黄平县文物管理所接到拆桥消息后,立即赶到现场,并及时收集现场相关材料,迅速向县委、县政府汇报。县政府主管领导到现场调查核实后,认为县文物管理所汇报情况属实,应停止施工,支持文物保护。 经县委、政府研究后,作出了“保护古桥,新桥择址另建”的决定。县委、政府的正确决定,使“瓮湄桥事件”得到圆满的解决。 此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州古建筑群仁寿宫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重安万寿宫被他人长期占用经营和居住,致使这两处文物保护单位产权难以落实,对文物部门在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中造成极

14、大的障碍。对此,黄平县文物局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之相关规定,反复耐心地对占用住户进行解释和说服,最后,成功地促使了这些占用住户主动地搬出了仁寿宫和万寿宫两处文物保护单位,圆满地完成了依法保护文物安全的工作任务。 如今,保护下来的古桥成为当地百姓纳凉闲谈之地,修缮的仁寿宫已免费对外开放,当地群众在闲暇之余,充分享受到了文化的魅力。 这,就是黄平县文物局在工作中所倡导的。让百姓成为文物保护的主人翁,让百姓成为文物保护的受益者。 文物是一种文化的具体符号,也是一个民族的根,如果失去了文物的支撑,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就将失去应有的依托。黄平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遗存丰厚,文物勘探、发掘

15、、保护工作至关重要,决不能眼睁睁地看着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一件件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岁月的风雨烟云中,在快速发展的经济建设中遭到损毁、破坏,变成永远的遗憾。 黄平县文物局局长陈兴夫一直这样认为,保护文物,传承文明,不仅是文物工作者的使命,而且是每一位公民的神圣责任和义务。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黄平县文物局完成了34处不可移动文物实地文物调查和登录上报工作,其中新发现文物25处。由于成绩突出,受到省、州、县各级主管部门的多次好评。 根据田野调查资料,黄平县文物局汇编出版黄平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资料汇编、黄平县民族文化村寨、黄平县文物分布地图集、黄平县新发现文物画册、黄平文物(第一集)、黄平县枫香革寨文化生态保护区调查报告、黄平县“三普”工作简报汇编及黄平县“三普”工作制度等成果专辑。 在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中,黄平县文物局将新发现的重安江三桥、岩门土司城、重安江水碾群、岩灰洞大跃进冶炼址及黄平旧州飞机场遗址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