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泵站深基坑专项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7574085 上传时间:2023-11-22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3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雨水泵站深基坑专项施工组织设计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雨水泵站深基坑专项施工组织设计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雨水泵站深基坑专项施工组织设计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雨水泵站深基坑专项施工组织设计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雨水泵站深基坑专项施工组织设计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雨水泵站深基坑专项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雨水泵站深基坑专项施工组织设计方案(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dGXXXXXX至XXX公路XXX县境内改建工程B标段雨水泵站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编号:编制单位:XXXXXXXXXXXGXXX国道XXX至XXX公路改建工程工程经理部编制时间: 2016年8月工程经理部施工方案组织设计、安全专项方案、常规技术方案审批页工程名称GXXX国道XXX至XXX公路(XXX县境内)改建工程B标段方案名称雨水泵站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单位XXXXXXXXXXXGXXX国道XXX至XXX公路改建工程工程经理部编制人签名: 编制时间:审核工程技术安全质量意见:签名:日期:意见:签名:日期:意见:签名:日期意见:签名:日期:工程总工意见:签名:日期:工程经理假设需要意见:签

2、名:日期:目 录第一局部 工程概况4一、参建单位4二、工程简介4第二局部 编制依据6二、 机械设备保证措施及配制方案7第四局部 工程特点分析与不安全因素辨识及采取的相应措施7一、工程特点分析7二、主要不安全因素分析、辨识及采取的相应措施7三、其它不安全因素分析、辨识及采取的相应措施8第五局部 主要施工方法11一、施工程序11二、施工准备11三、土方开挖施工措施11四、基坑回填技术要求13第六局部 施工安全保证措施13一、组织保证措施13二、技术措施14三、应急预案17四、监控方案20五、 降水方案24第七局部 劳动力方案27第八局部 计算书29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第一局部 工程概况一、参建单位

3、设计单位:XXX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XXX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监理单位:XXX建设监理; 建设单位:XXX县城市建设投资开展; 施工单位:XXXXXXXXXXX。二、工程简介2.1工程名称:GXXX国道XXX至XXX段XXX县境内公路改建工程B标段XXX路及雨水泵站重力管道深基坑工程。2.2工程概况:根据?GXXX国道XXX至XXX公路XXX县境内施工图?,320国道采用下穿方式穿过XXX铁路立交桥,在铁路西侧K778+790处设置最低点23.770m,故在K778+260-K779+010段形成低洼地,汇水面积约3.28公顷,该段道路比周边用地低,排水对比困难。GXXX国道改造施工图中该段

4、排水设计为:两侧雨水向中间集合,在K778+760处汇总雨水管为DN1200,管内底高程为21.48m。 为解决GXXX国道下穿铁路立交桥排水问题,经论证确定方案为:下穿立交段雨水经XXX路向西排入105国道处古塘排渍道XXX,该处常水位19.7m,最高控制水位22.2m。对于10年一遇以内下穿立交段雨水通过管道重力自流至古塘渍道,对于超标准雨水通过500立方米调蓄池调蓄和雨水泵站排水,其综合能力能应对50年一遇暴雨。该方案需要沿K778+260-K778+760西侧和XXX路南侧设置两套雨水管,一套为立交段雨水管重力出水管埋深7.29m3.91m,一套为XXX路南侧道路雨水管,为XXX路南侧

5、地块服务,并承接雨水泵站出水。设计在GXXX国道K778+780处道路外设置一座雨水提升泵站,占地1197.2平方米,内置一座500立方米调蓄池和一座预置泵站。并设置一套重力雨水管和一套压力出水管,接至XXX路南侧。 现场情况:现场已相应采用井点降水,但由于土质细砂层,稳定性差。过程中应采取降水及支护并用的方式进展开挖。2.3基坑深度及构造:开挖深度:预置泵站基坑开挖深度为7.15m,调蓄池开挖深度为6.2m。该深范围内分布的地层主要有:细砂层、流砂层。拟采用方案:大开挖法降低场平标高,消除不安全因素,挖除顶层2.5m厚土层后,采用1:1放坡大开挖。挖除顶层2.5米后土层后,采用1:1放坡大开

6、挖。2.4 工程周边情况和地下情况:拟建场地周边环境条件相对较为简单,但基坑处于砂层中。2.5地下水情况:设计图纸说明:勘察期间测得初见水位埋深14.5-14.8m,稳定水位埋深21.00m相对黄海高程15.7m左右。根据XXX地区水文地质资料,地下水水位年变化幅度在2.00m左右。现场开挖挖过程中地下水丰富。2.6工程土质概况根据设计文件提供场地勘察地层主要有:第四系更新统冲积层Q3al,岩性为粉质粘土、中砂、粗砂、砂砾,近地表为杂填土Q4ml、耕填土Q4pd。据其岩性及工程地质特征,共划分为5个工程地质层,一个地质亚层,自上而下分述如下:1杂填土:场地表部仅雨水管道沿线ZK4、ZK5钻孔附

7、近分部。红褐、灰黄、黄褐、杂色,湿、松散状态,主要由粘性土、碎石、砖块等建筑垃圾组成,为近年回填而成,欠压实固结。层顶面埋深0.00m,层顶面标高25.2936.67m,层厚0.002.20m。2耕表土:主要分部于雨水泵站、调蓄池处ZK1ZK3钻孔附近。红褐、灰黄、黄褐,湿、松散状态,主要由粘性土组成,含植物根茎。为耕种土。层顶面埋深0.00m,层顶面标高36.637.02m,层厚0.000.5m。3粉质粘土:场地内各钻孔均见分布。红褐、红黄、黄褐。湿、可塑状态,含铁锰质氧化斑点,似花斑状构造,含粉砂质较高。摇震无反响,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稍光滑,底部粉砂质含量增高,似粉土。空间分布较稳定,

8、厚度变化较大。层顶面埋深0.42.2m,层顶面标高34.4736.52m。平均标高35.62m,层厚26.8m,平均厚度4.82m。4中砂:场地内各钻孔均揭露。浅黄、褐黄、黄色,稍湿-饱和、稍密-中密状态,上部含粘粒较高。级配好,分选性差,土质均匀。空间分布稳定,厚度较大。层顶面埋深4.007.3m,层顶面标高29.332.47m,平均标高30.8m,揭露厚度7.417.3m。粗砂:场地内仅ZK4钻孔揭露。浅黄、褐黄、黄色,饱和、中密状态,级配好,分选性差。含细砾,砾含量约占10-15%,亚园形为主,石英质。空间分布较稳定,厚度稍薄。层顶面埋深21.5m,层顶面标高15.17m,层厚1.5m。

9、第二局部 编制依据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标准?(GB503302002);3?建筑地基根基设计标准?(GB50007-2011);4?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 50497-2009;5?基坑工程手册?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1?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不安全性较大分局部项工程管理方法?87号文件?XXX不安全性较大分局部项工程管理实施细则?施工图纸:工程设计图纸第三局部 施工方案一、施工计进度 基坑工程方案于2016年10月10日开场至2016年10月26日完毕。二、 机械设备保证措施及配制方案(1)

10、根据施工进度方案,分析计算机械设备需求,提前落实充裕数量的机械,满足进场时间和数量的要求。(2)施工机械设备调遣进场以前做好检查维修,并在施工全过程中加强日常维修和保养,建设机械设备技术性能和维修保养档案,使机械设备总能处于良好状态,保证施工顺利进展。(3)机械设备的管理由经营采购部负责,对机械设备的购置和租用进展严格控制。设备进场前必须验收合格前方可投入使用。(4)设备的使用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操作人员持证上岗,强调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提高作业效率。(5)机械设备配置方案设备名称规格及型号单位数量自卸汽车15T台7装载机50台3挖掘机200台3压路机XS262J台1水 泵80台13潜水泵800

11、方/小时台24发电机250kw台1全 站 仪台1水 准 仪台1第三局部 工程特点分析与不安全因素辨识及采取的相应措施一、工程特点分析本工程具备以下特点:1.本工程基坑深6.27.15m,最大开挖深度约7.15m,根据基坑周边情况,基坑采用大开挖法,即场平标高先行降2.5m,再开挖基坑。2.据地勘报告,本工程基坑底多为砂层,地下水丰富,需考虑降水方案,那么应考虑施工井点降水措施。二、主要不安全因素分析、辨识及采取的相应措施其主要不安全因素如下:1.主要不安全因素分析、辨识可能引起支护构造强度破坏及整体失稳的主要不安全因素:1边坡稳定、抗倾覆圆弧滑移及埋置深度;2.针对主要不安全因素采取的相应措施

12、基坑边坡相邻的监控措施由于周边有道路及临边建筑物,基坑开挖深度较大,基坑使用期间应做好围护构造及周边场内变形监测工作,确保安全。1在基坑土方开挖前安排专人对邻近基坑的道路进展详细调查,有无裂缝等缺陷,并进展拍照存档,以备土方开挖后进展分析。2安排专人监测基坑周边、基坑内的积水状况,密切注意、收集周边的近期天气预报及赣江的水文水位变化情况,并及时反响信息,指导施工。3对边坡支护的位移、变形、管线的沉降制定监测方案,具体详第七局部监测方案。基坑有组织排水措施对于地表滞水,采取集水明排的措施处理。采用坡顶硬化、坡顶坡底设置截水沟、排水沟、集水坑集中抽排的方式。上层滞水处理:采用明排措施。随着基坑向下

13、开挖并支护,应从上而下设浅层泄水管,泄水管采用50PVC管,水平间距2.0m,竖向间距布设2.0m,管身设排水孔,并设置反滤层,插入土体长度40cm,外露10cm,角倾10度,在基坑顶部设置排水沟进展截水,坡底设置排水沟及集水坑进展排水,并通过抽水泵抽取集水坑的水到市政管网。1坑内排水为了排除基坑内积水,在基坑底部四周设置排水沟和集水井。排水沟及集水井均采用M5.0水泥砂浆砌筑MU7.5粘土砖。排水沟沟壁厚度为120mm,沟内侧净宽300mm,净深300mm。每隔30m设置一口集水井,井壁厚度为120mm,井体尺寸为0.6m0.6m,井顶铺盖钢筋篦子板或60mm厚混凝土预制盖板。基坑降水方案本

14、工程土方开挖主要为细砂层,而开挖深度约6.27.15m,土方开挖会受到地下水影响,特别是砂层,本方案中考虑采用井点降水方案,具体详第四章降水方案。第四章未见,补充三、其它不安全因素分析、辨识及采取的相应措施1. 其它不安全因素分析、辨识在工程中除上述主要不安全因素外还可能产生以下种种类型的不安全因素:1各种工况下支护构造受力不同可能对构造产生的破坏;2地下水抽取速率过快、过量;3基坑边沿堆载、超载引起的侧压力过大;4土方施工过快;5地下水位、支护构造变形、内力监控不力;6高空坠落事故;7失火、触电安全事故等。2.针对其它不安全因素采取的相应措施1基坑边坡稳定的安全防护措施1基坑开挖时,挖土应由上而下,逐层进展,严禁先挖坡脚或逆坡挖土。且必须分层分段进展开挖,每次开挖深度不得超过3米,一次性开挖长度不宜大于20米。操作时应随时注意土壁的变动情况,如发现有裂纹或局部坍塌现象,应及时进展支撑或放坡,并注意支撑的稳固和土壁的变化。3由于本基坑重要性程序较高,设计要求严格,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切实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群策群力,确保本工程的安全。4根据建设方提供的红线坐标点,按建筑设计单位提供的建筑总平面图,测量放样,经建设方和监理方验收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