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考试 课后思考题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7568334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考试 课后思考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大学语文考试 课后思考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大学语文考试 课后思考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大学语文考试 课后思考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大学语文考试 课后思考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考试 课后思考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考试 课后思考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语文考试 课后思考题考试题型 1、单选题 2、背诵题 3、简答题 4、阅读理解 5.作文 第一讲蒹葭思考题 1. 你还能举出几首临水怀人的诗词作品吗? 如诗经陈风中的“东门之池”、“泽陂”,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温庭筠的梦江南等。 2. 有的诗内容十分确定,有的诗可以多种理解,请你结合本文分析其中的原因何在。 诗内容确定,主要是所写对象具体;而含蓄的诗歌,力图使诗歌表现的对象给人以不确定性,难以指实,如本篇中的“在水一方”的美人,可以指情感世界的恋人,也可以指家国渴慕的贤人。 3. 本诗的复沓形式与表现的思想感情之间有什么关联? 它的艺术作用在于很好地表现事物进展的顺序和程度,协调

2、诗的韵律节奏,强化诗的音乐美和抒情气氛,增强 表情达意的审美效果。 4. 在当代文艺作品里,有没有采用这种方式表达情思的?请举几例。 当代作品中经常运用复沓形式表达情思,而且是很普遍的艺术手法。如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他、康白情江南、沈尹默月夜等。 5.独特的艺术魅力 风诗的艺术特征:复沓章法、灵活句式和谐韵律、生动语汇艺术风格,朴素自然 朦胧美: 中国第一首朦胧诗。全诗扑朔迷离、烟水苍茫,在模糊的意象中,展示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朦胧美。 “伊人”作为中心意象,朦胧不清、飘忽不定; “秋水”的意象也是朦胧凄迷,具有多重寓意; 抒情主人公的意象模糊不定; “伊人”所在空间位置游移缥缈,难以捉摸。 第二讲

3、无题李商隐 思考题 1. 你认为诗中的男主人公是否是诗人自己? 供学生独立思考 3. 能否再举出几首具有朦胧美的诗作? 如阮籍咏怀、白居易花非花、李商隐锦瑟、李煜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纱”等 第四讲 韩愈与潮州文化 思考题 1. 苏轼曾说:“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分析此说是否有道理。 苏轼的说法带有些夸张的成分,不过也指出此文饱蘸着作者真情的特点。 2. 后人认为袁枚的祭妹文,乃是本文的接踵之作。通过比较两文,你能否找出祭文佳作的一些共通之处? 祭十二郎文饱含着韩愈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袁枚祭妹文也通篇充盈着兄妹之间的诚挚、亲密之情。故而,祭文的最可贵处,在于能抒写真情,有真情贯注于

4、其中。 3. 一般祭文多使用韵语,本文则通篇散体。由此生发,你认为内容决定形式的说法正确吗? 有一定的道理。为适应表达内容的需要,作者大胆摒弃了已成抒情桎梏的四字韵文或骈文的传统格局,而采用了长短不拘的散体,以便于更自由地抒写心中的巨大哀恸,但是传统的祭文形式也能写出真挚的内容,如李商隐的韵文祭文祭小侄女寄寄文。 第五讲 婉约派宋词 李清照 思考题 写作背景:本词是靖康之变以后,词人晚年避难江南、流寓临安时的作品。 这首词通过写南渡之后在一次元宵节时的感受。十分深沉地反映了在历尽沧桑以后的晚年的悲凉心境,以今昔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对比,抒发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 1 艺术特色:1.运用今昔对

5、照与哀乐情景相映衬的手法。 2.将浅显平易而富表现力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 描写采用文语,叙事抒情上用赋笔,直书其事,直陈胸臆,用的却是平常语。 3.层次安排上极有次第,手法稳健沉着。上片开始连用三个反问。 1. 这首词如何使用反衬手法,以乐衬哀? “盛日”与“如今”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怕见夜间出去”,一个“怕”字,写尽她不堪承受的精神苦痛。 全词以元宵为聚焦点展开描写、叙事、抒情,思路由今而昔再到今。今昔对比,以乐景写哀,以他人反衬,益增悲慨。 1. 分析这首词如何使物境与心境相互契合,从而使悲愁描写步步深入。 如作者抬眼空中“雁过也,”内心感触悲凉,“却是旧时相识”;又如眼前

6、“满地黄花堆积”,愈加触动情怀,“如今有谁堪摘”,景随步移,情触景生。 2. 你所读过的古典诗词中,还有哪些也是借助声调韵律来抒情写意? 如李颀的送陈章甫,李贺的送沈亚之歌、浩歌及罗浮山人与葛篇。 3. 你从本词能体会到李清照作为女性作家的特有气质吗? 伤感和惆怅,是一种最富有诗意的情感,它不是强烈的生活失意的直觉体验,而是一种莫名的孤寂感。通常它总是发生在气质敏感、感情细腻、学养天分较高的诗人词人身上,李清照即是如此。 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长于以优美的韵调表现相思离别等题材。 后期:写国破家亡后的凄凉身世遭遇,沉郁悲凉。 李清照词的特色 语言独具特色 通俗优美。通俗自然,明白

7、如话,擅长白描、善用口语,既浅近又不庸俗,既工丽又不艰深,称为“易安体”。 善于用最平常而简炼的生活化语言,精确表现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和情感流程。 音韵和谐入乐 善于选取自己的日常生活细节来展现自我内心世界。 淡雅清疏的审美意境 第六讲 豪放词 苏轼 辛弃疾 思考题 1. 分析词中有“趣”的笔墨。 如“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句,颇可见出作者的幽默与安适。 2. 你能举出苏轼作于此时的其他作品吗?这些作品中是否也有富于理趣的笔墨? 黄州时期为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期。为人称颂的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等,赋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富于理趣的句子也颇多,如定风波中“竹杖芒鞋轻

8、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等。 3.名词解释 豪放派 第八讲 梁实秋 下棋 思考题 1. 你认为这一类“休闲”式的生活小品文,价值在什么地方? 为人们的休闲生活提供愉悦,引发感悟,进一步或能在思想感情上得到陶冶。 第十讲 胡适 思考题 1. 面对今天的实际,你认为胡适的这三条还有坚持的必要与可能吗? 胡适首次讲此话时正是日寇侵占东三省、国内外矛盾纷起之际,那时尚且有此号召,何况是国家步入正轨之今日?社会浮躁、私欲膨胀、理想缺失,恰需大学生坐言起行,在社会转型期奠定一生选择的正确基础。 2 2. 反躬自问:我们在大学求学时代,“求知识的欲望”和“理想的人生的追求”是否足够强烈? 走上社会之后,

9、能否坚持理想、保持兴趣和信心,尚是将来之事,而在校求学期间若无强烈的求知求仁之志,何谈日后? 3. 本文带有励志性,但没有特别强烈的语气,你认为这样写好吗?是否缺乏打动人心的力量? 任何听众,只要是有些自主性的群体,都不一定愿意接受鼓动性的、煽动性的、强烈语气的教训,特别是对大学生这样的群体。励志而非训诫,本文因此并不缺乏打动人心的力量。 第九讲 湘夫人 湘夫人是写的是一个爱情的悲剧。抒写了湘君约会湘夫人而不遇的怅惘心理,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真挚感情,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执著追求态度。 全诗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湘君满怀热切的期盼,如期赴约,却不见恋人湘夫人的出现,久久徘徊于洞庭湖岸边。 融情

10、入景,以景染情: 景:秋天洞庭湖萧瑟的秋景 情:失望、惆怅之情,凄迷惆怅 白描写法 第二部分写湘君对湘夫人焦灼的寻觅。 比兴手法:香草 流水暗示:时光的流逝 两种反常现象:麋食中庭和蛟滞水边 产生了幻觉:听到召唤,乘车而去。 第三部分铺叙湘君筑室水中以迎接湘夫人的情景。 浪漫主义色彩 先写筑室建房、美饰洞房,再写彩饰门廊、迎接宾客,极尽排场,百般美化,物色华丽,情调欢快,充分显现出湘君对理想爱情生活的执著追求。 第四部分写湘君离开约会地点的行为和心境。 湘夫人最终未能降临,使湘君因爱生怨,把对方的信物抛向江中和岸边,希望湘夫人回心转意。湘君坚贞执着而不能忘怀湘夫人。 注:湘君捐弃旧赠的衣物放水

11、中或岸上,不是为绝情,而是想让湘夫人能见到,能知道他的苦苦等待。 第十讲 赞美 诗歌特色 赞美的语言绝无旧诗词的味道,基本都是当代口语,来自于现实生活,但却强烈地表达出现代人的“较深的思想”与诗情。 赞美充分发挥了汉语的弹性,善于利用繁复的句式、反复的咏叹,来塑造意象、传达情感和思想,有着“新诗中不多见的沉雄之美”。 每节诗都以一个民族己经起来作结,在结构上给人以一气呵成的整体效果,在内容一则更加突出了以农夫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形象,表达了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豪迈心声。 从整体上看,赞美属于现实主义诗歌,其中凸显了一个农民形象,这个形象是高大的、忍辱负重的,而且诗人要与以他为代表的“在耻辱里生活的

12、人民”“一一拥抱”,另外还有那句反复出现的著名诗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不论是现实主义,还是爱3 国主义;不论是农民形象,还是知识分子对农民的敬仰态度、投入人民怀抱的意愿,都符合了主流文学的标准。 同时,艾青式的忧郁、现代主义手法又符合了新时期文学冲破文革束缚的需要。赞美被定为穆旦的代表作,不是因为它代表了穆旦的风格和成就,而是因为特定时代对穆旦有选择的接受。 赞美正是在艾青的影响下诞生的,与其说它是穆旦的代表作,不如说它承袭了艾青的风格。 一个人的村庄 人与自我的关系。当人努力的在这个世界寻找生命的证据的时候,他的内心是空虚的、焦虑的。反过来说,对未来的怀疑和焦虑让他返回过去,让他寻找、辨

13、认和自己的生命相关联的存在。这个时候,他会发现,过去的一切,是那样的值得珍视。 个体人生是脆弱的无常的,有限的、无常的人生如何能够永恒?从空间上,人应该把自我放在万物相通的一体中,从时间上,人应该把自我放在无垠的历史的河流里。 祭十二郎文 事业与亲情的两难选择 由于从亲情的滋养中长大,由于正充分地拥有着和享受着亲情,每一个生命个体都不经意地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功名与事业,踏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我们以为经过一番拼搏会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后再尽情地报答亲情,哪知道无常的命运跟人类开着一个巨大的玩笑,它让我们身边的亲人及曾经拥有的亲情,已经或正在远离。世界无情地把生命个体抛在巨大的荒原之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

14、来者! 人遭遇到的空前的孤独和无助,正是基于对亲情与事业的两难选择选择事业,就可能会失去亲情;选择亲情,便不能创建事业家园。正是对人类遭遇的这种无法把握的命运悲剧的深刻思考和对死亡这种巨大的人生苦难的咀嚼中,韩愈获得了生命的顿悟,获得了人生的觉醒。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写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予以有力的驳斥,文章指出中华民族仍有许多“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在,而这些人正是民族的脊梁。 艺术特色 1.以现实为纬,以历史为经组织材料,开头始于现实,然后引申到历史,再由历史回到现实,结尾则既是对历史的总结,又是对现实的概括。 2.先破后立,破得有力,立得

15、牢固,驳论与立论相结合,互相映衬。驳论以事实为依据,内含逻辑推理,极其雄辩;立论则直抒胸臆,充满激情,排比句式的运用,使文章增添了气势。 3.议论与抒情水乳交融,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4.语言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带有讽刺意味。 “中国的脊梁”是用比喻形象地对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评价。 4 下棋 四、思考题思路提示 1. 你认为这一类“休闲”式的生活小品文,价值在什么地方? 为人们的休闲生活提供愉悦,引发感悟,进一步或能在思想感情上得到陶冶。 2. 你有过类似的生活经验吗?你是否对此有过超然、幽默的观感? 引导学生自由讨论 3. 作者最后的总结分析准确吗?你能否举一反三,提出类似的现象做一下分析? 下棋显著特点之一,就是细致入微地写出了下棋、观棋和悟棋的独到而深刻的感受。 下棋的愉快:欣赏对方痛苦不堪的种种窘态 观棋的无奈:观棋不语是一种痛苦 悟棋:斗智不斗力的游戏、是“剩余精力的发泄”、是“争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