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骨鱼的心脏和软骨鱼不同之处是心脏不具动脉圆锥而有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7488191 上传时间:2024-01-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732.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硬骨鱼的心脏和软骨鱼不同之处是心脏不具动脉圆锥而有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硬骨鱼的心脏和软骨鱼不同之处是心脏不具动脉圆锥而有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硬骨鱼的心脏和软骨鱼不同之处是心脏不具动脉圆锥而有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硬骨鱼的心脏和软骨鱼不同之处是心脏不具动脉圆锥而有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硬骨鱼的心脏和软骨鱼不同之处是心脏不具动脉圆锥而有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硬骨鱼的心脏和软骨鱼不同之处是心脏不具动脉圆锥而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硬骨鱼的心脏和软骨鱼不同之处是心脏不具动脉圆锥而有(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8 %)。硬骨鱼的心脏和软骨鱼不同之处是:心脏不具动脉圆锥而有动脉球(bulbus arteriosus)。动脉球(图5 43)不是心室的延伸部分,而是腹大动脉基部的膨大部分; 不具横纹肌,而是由平滑肌构成;本身无搏动能力,如海绵状构造,具有弹性;内壁上不具 瓣膜。在X光下显示出:心室收缩时,动脉球扩张,随即由于动脉球壁的弹性而回缩,这样, 使通往鳃部毛细血管的血液得以维持一个稳定的动脉压。硬骨鱼的入鳃动脉和出鳃动脉皆是4对(图544),代表胚胎时期6对动脉弓中的第 m、w、v、w对动脉弓(鲨鱼的入鳃动脉是5对,出鳃动脉是4对)。静脉系统基本上和软骨鱼相似,但大多数硬骨鱼没有侧腹静脉,锁骨下静

2、脉直接进入总 主静脉。此外,仅左侧的尾静脉入同侧的肾脏散成毛细血管,形成肾门静脉,和左侧后主静 脉的毛细血管相连;而右侧尾静脉和肾脏的血直接通过右后主静脉回静脉窦,即未形成右侧 的肾门静脉。鲤鱼的脾脏(spleen)甚明显,位于小肠前部背侧,鳔的腹面,形细长,色红褐。(八)神经系统硬骨鱼的脑(图5 45, 5-46)比软骨鱼的还要原始。脑虽然已分化为 大脑、间脑、中脑、小脑、延脑等5部分,但整个脑的体积较小,并未充满头骨脑腔,脑的 弯曲度很小,在背面5部分都可以看到。大脑比较小,在脑的5部分中所占比例很小,大脑 顶部很薄,只是上皮组织而没有神经细胞,大脑主要是由位于脑室底部的纹状体组成,其机

3、能仅限于感嗅,实验证明:切除鱼的大脑,除失去嗅觉以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并未受到明 显的破坏。大脑两半球尚未完全分开,侧脑室在靠后面的部分连在一起,所形成的共同脑室 的范围比软骨鱼的还要大。间脑由于被中脑所遮挡,从背面观只能看到由间脑背面发出的脑 上腺(epiphysis)。中脑视叶发达,因被小脑瓣(cerebellar valvula)所挤,偏向两侧, 各成半月形。小脑大,向后延伸覆盖在第四脑室之上。延脑前面有面叶(facial lobe), 两侧与小脑相接的地方有一对迷走叶(vagallobe),迷走神经由此发出。延脑本体在脑的 后端,前部较宽,后部较窄,背面有后脉络丛膜覆盖,揭去此膜,可见

4、“V”字形的第四脑 室。延脑的后方接连脊髓。从脑的腹面观,可见闻脑靠前面有视神经交叉,其后面两侧有一 对半月形的下叶,两下叶之间为脑下垂体(内分泌腺),垂体之末端为血管囊,垂体的基部 是漏斗,漏斗和间脑相连。由脑发出脑神经10对,由脊髓发出脊神经约36对。圈5-46鲤鱼的脑(腹伽面)(九)感觉器官1. 视觉器官:鲤鱼的眼和鲨鱼的眼基本一致(图5 47),代表水生脊椎动物。没有 能活动的眼睑和瞬膜,因此鱼眼从不关闭。角膜较平扁,晶体大而圆,紧挨在角膜之后,适 于近视。视觉调节是靠移动晶体的位置来实现,这是借镰状突来执行移动晶体位置的机能。 鲤鱼在眼后房内有硬骨鱼所特有的镰状突(falciform

5、 process),内富血管和肌肉,在靠 近盲点处穿过视网膜而固着于水晶体上。虹膜内肌肉不发达,因之瞳孔的大小不能改变。水的透光力弱,鱼眼在脉络膜层有反光的结构(如前述鲨鱼脉络膜中的亮层)。银膜 (argentea)是硬骨鱼眼球内部的反光照明装置,位于巩膜与脉络膜之间,是由脉络膜中分 离出来的一薄层,其色似银,其中有许多小晶体的沉积物,银膜向前伸延成为虹膜的外层。和鲨鱼一样,硬骨鱼不具泪腺,不能流眼泪。2. 平衡觉和听觉器官:和软骨鱼一样,只有内耳。每侧的内耳包括一个椭圆囊、一个 球状囊和3个彼此垂直的半规管。由球状囊分出的内淋巴管,与鲨鱼不同,末端是封闭的。 硬骨鱼的内淋巴液中除了呈悬浮状态

6、的小耳石以外,还有3块大的耳石。以球状囊中的耳石 最大,几乎占满了它的内腔,另外两块较小,一块位于球状囊的后部,一块位于椭圆囊内。 这些耳石随着鱼体的增长也相应地增大,出现呈同心圆排列的环纹,和鳞片上的年轮相似, 根据耳石的环纹,也可以推算鱼的年龄。石首鱼科(或黄花鱼科)(Sciaenidae)即以其大 形的耳石而得名。其皮角膜巩膜角膜图5-48鲤鱼的则携鲤形目鱼类所特有的韦氏小骨,一端连接鳔壁,一端通内耳的围淋巴腔,鳔内的波动借 韦氏小骨传到内耳,从而产生听觉。3. 侧线器官:和鲨鱼一样,在头部及体侧均有侧线。在身体两侧各有一条陷在皮肤内 的纵行管,该管以无数小管穿过鳞片与外界相通(图548

7、)。侧线管内有感觉细胞,当外 界水流动时,水压的变化通过开管而影响侧线管内液体的流动,刺激感觉细胞,经迷走神经, 传递兴奋给脑而产生水流感觉。(十)排泄系统和渗透压调节鲤鱼的排泄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和膀胱(图5-49)。 肾脏紧贴在胸腹腔的背面,呈深红色,两个肾有一部分相连。每一肾的前端为一头肾(head kidney),头肾是拟淋巴腺。肾脏在头肾的后面,肾的宽度和厚度,由前到后很不一致, 它的最宽厚处是在与鳔的中部相接触的一段,再往后变得很细。两肾各有一输尿管,沿胸腹 腔背壁向后走行,到将近末端处合而为一,稍为扩大,形成膀胱。硬骨鱼的膀胱属于导管膀 胱(tubal bladder),为中肾管

8、后端膨大形成。膀胱以后为尿道,通至泄殖窦,以泄殖孔 开口于肛门后方。肾脏除排出代谢产物以外,另一重要功能是对渗透压起调节作用。鲤鱼等淡水硬骨鱼的 肾脏内,肾小球数目多,泌尿量大,尿液中含氮废物是以铵的形式排出。与此相对比,海洋 硬骨鱼的肾小球数目少,甚至有些海洋硬骨鱼(如)成体肾脏中的肾小球完全消失,泌尿量 很少。例如:杜父鱼(海洋硬骨鱼)分泌尿液是0.130.96ml/(kg体重小时);而鲤鱼 (淡水硬骨鱼)分泌尿液是5ml /(kg体重小时)。淡水硬骨鱼血液和体液的浓度高于周围的淡水,由于渗透压的差别,水不断地由外界向 鱼体内渗透。鱼体借肾脏大量排出稀薄的尿液,使体内水分得以维持恒定。海洋

9、硬骨鱼的情况与此相反,其血液和体液与海水相比是一种低渗溶液,因此,体内水 分不断地渗透到体外。这就是说,海洋硬骨鱼尽管在一个水的环境中生活,但却面临着失水 而干死的可能。它必须大量吞饮海水(如鳗鱼,每公斤体重每昼夜吞入50200ml的海水), 多余的盐分通过鳃壁上一种特殊的泌氯腺排出。(十一)生殖系统鲤鱼雌雄异体,雄鱼(图5-49)精巢(俗称鱼白)一对,呈白色, 在生殖季节增大到几乎与体腔等长。雌鱼(图5-49)卵巢一对,呈黄色囊状,内含大量卵 子。鲤鱼和其它硬骨鱼一样,并无特殊的生殖管道,而是由生殖腺壁本身延续成管。因此生 殖导管与中肾管无关,这在脊椎动物中是少有的例外。鲤鱼和其它绝大多数硬

10、骨鱼一样,都是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卵小,成活率低,但产卵 量很大(鲤鱼一次产卵10万粒,翻车鱼一次产卵达3亿粒)。这是保存种族延续的另一种 适应方式(软骨鱼是体内受精、产卵量少,但成活率高)。第四节鱼类的分类现在已知全世界约有24000种鱼类,分布在全世界各个水域中,其中我国有2000多种, 海水鱼有1500多种,淡水鱼有800多种。鱼类按其骨骼性质来分,可分为两个独立的类群: 软骨鱼纲及硬骨鱼纲。以前把这两类作为两个系,隶属于鱼纲。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从有化 石记录开始,就是两股道上发展来的,目前较新的材料都将这两类升为两个独立的纲,即软 骨鱼纲和硬骨鱼纲。现将现代生存的鱼类分为下列各纲和亚纲

11、:.鲨总目(Sel achoidei),.:.一.,板鲤亚纲(Elasmobranchn) .软育鱼三冈(Chon dri chthy e s) SM 心目(B atoi dei )全头亚纲(Holocephali;)肺鱼耄-纲(Di pnoi)硬骨鱼羽(Osteichthyes)4 总曝重纲(Cfo.stsopterygii)模鳞总目(ChondrosteiJ辐鳍亚纲(Actnoptetygii 全骨总目(Hol ostei)-:真骨总目(T可白彘成)一、软骨鱼纲(C hondrichthyes)终生保留软骨,常钙化,有发达的鳃间隔,鳃裂大多直接开口于体表,无鳔,雄性有特 殊的交接器一一鳍脚

12、,体内受精,卵生;卵胎生;假胎生;歪尾。分为两个亚纲:亚纲一板鳃亚纲(Elasmobranchii)因口大,横裂在头部的腹面,又称横口类(Plagiostomi)。体被楣鳞,鳃裂开口于体 表,无鳃盖褶。除少数能到淡水中生活外,绝大多数生活在海洋中。此亚纲沿两个方向发展: 一支保存了迅速游泳的纺锤形体型一一鲨总目;另一支则发展为扁平体型,适于底栖,少活 动的生活类型鳐总目。但鲼类的胸鳍前端分化为头鳍,在水中行动迅速。鲨总目(Selachoidei)体大多呈纺锤形,鳃裂侧位,胸鳍正常,不与吻的前缘愈合。我国常见的有下述几个目:(一) 虎鲨目(Heterodontiformes)头大,吻钝,眼上侧位

13、,无瞬膜,背鳍2个,其 前均有1枚硬刺,有臀鳍,鳃裂5个,侧位。种类不多,仅分布在太平洋。虎鲨科(Heterodontidae):上、下颌前面的齿细尖,后面的齿阔扁,有圆而小的喷水 孔,卵生。底栖生活。食贝类及甲壳类动物。我国产有宽纹虎鲨(Heterodontus japonieus) 体侧有深褐色条纹10余条。狭纹虎鲨(Heterodontus zebra)体侧有30多条条纹。(二) 六鳃鲨目(Hexanchiformes)鳃裂为6至7对,背鳍1个,无硬刺,位于身体的 后部,有臀鳍。六鳃鲨科(Hexanchidae) : 口在头的腹面,上、下颌齿异形,上颌中部的齿有大的突 起,两旁有1一2小

14、突起,下颌齿扁,边缘作锯齿状。卵胎生。常见的有扁头哈那鲨(Notorhrchus platycephalus)(图5 50)鳃裂7对,背鳍一个,上、下颌齿异形,底 栖。肉食性。黄渤海产量较大。皮可制革,肉可食用,肝可制鱼肝油。(三) 鼠鲨目(Lamniformes)是鲨总目中最大的一个目,包括现代的大多数种类。背 鳍2个,无硬刺,有臀鳍,鳃裂5对。1. 须鲨科(Orectolobidae):为热带及亚热带水域的中小型鱼类,近海底层栖息。它 的最后2至3个鳃裂位于胸鳍基部的上方。我国大多产在南海、东海。常见的有豹纹鲨(Stego stoma fasciatum)及日本须鲨(Orectolobus

15、 japonicus)。2. 鲸鲨科(Rhincodontidae):身体庞大,性情温和。食大量浮游生物和小型鱼类。 属大洋性洄游鱼类。每年5、6月洄游到我国北部湾。只一种鲸鲨(Rhincodon typus)有2 背鳍,大小不同,胸鳍大,位于第3对鳃裂下,腹鳍小,尾鳍叉型,口宽,端位,鳃耙如海 绵状。肝油可制机器油或制肥皂。皮可制革。肉、骨、内脏可制鱼粉。3. 鼠鲨科(Lamnidae):体纺锤形,吻尖,尾叉型。本科为大型或中型鱼类。我国常 见的有灰鲭鲨(Isurusglaucus),暖海性上层鱼类。性情凶猛,常追捕鱼群。卵胎生。噬 人鲨(Carcharodon carcharias)体庞大

16、,口大,弧形,牙锐利。性凶猛。为大洋性活泼鱼 类。吞食大型海生动物,有袭击小船和噬人纪录。4. 姥鲨科(Cetorhinidae):鳃裂宽大,鳃弓上生有密而细长的鳃耙成过滤器,背鳍 2个第一背鳍大,第二背鳍与臀鳍都很小,尾鳍叉形,胸鳍很大。本科只姥鲨(Cetorhinus maxim- us),体呈纺锤形,鳃裂宽大,上起背部,下面几乎达喉部正中线,鳃裂均位于胸 鳍基底之前。性温和,食小鱼及浮游生物。5. 真鲨科(Carcharhinidae):体呈纺锤形,眼圆形,瞬膜发达,背鳍2个,无硬刺, 第一背鳍位于胸、腹鳍之间,第二背鳍均与臀鳍相对。卵胎生。主要以鱼为食。本科种类繁 多,分布广泛。如黑印真鲨(Carcharhinus menisorrah)、沙拉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