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文化遗址保护现状和开发设想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7403759 上传时间:2023-10-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22.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汶口文化遗址保护现状和开发设想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大汶口文化遗址保护现状和开发设想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大汶口文化遗址保护现状和开发设想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大汶口文化遗址保护现状和开发设想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大汶口文化遗址保护现状和开发设想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汶口文化遗址保护现状和开发设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汶口文化遗址保护现状和开发设想(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汶口遗址将成展示中国古文明的窗口大汶口文化博大精深,大汶口文化是黄河流域灿烂的古文明,它 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共称华夏民族文明起源。在中华民族 发展史上其地位无可替代,在国内外文化界、学术界及民间影响 极其深远。大汶口文化遗址文化内涵丰富闻名中外的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岱岳区大汶口镇,因于1959 年首次发现并开掘,考古学界遂将大汶口遗址及其他相同的文化 遗存命名为“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最 优秀的史前文化的代表,它的发现,使中国文明起源进程由4000 多年前的龙山文化向前推进了 2000多年的历史。大汶口文化遗址先后进行了 3次发掘,第一次是1959年6月 在中国科学院

2、考古研究所山东队的指导下,省文管处和济南市博物馆主持进行, 揭露面积5400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时期墓葬133座;第二、第三 次发掘分别于1974年和1978年由泰安地区文物局具体负责进行, 共揭露面积1800平方米,发掘墓葬56座,120余个灰坑,14座 房址。三次发掘共清理墓葬189座,绝大多数墓中放置数量不等 的随葬品,主要有礼仪用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四类。 通过考古发掘证明大汶口遗址是一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史前文 化遗址。大汶口遗址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 年2月23日立碑保护。大汶口文化保护开发的现状大汶口文化遗址自发现以来,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现 已

3、累计投入资金280余万元,对大汶口文化保护开发进行了积极 的运作,对部分文物古迹景点进行了修复改造。目前,已建成了大汶口遗址博物馆,编制了大汶口遗址保护 开发规划,启动了山西会馆维修工程。加大了对大汶口文化遗址 周边文物保护单位的基础保护工作和景点开发力度:2003年,大 汶口镇政府投资40万元对大汶河上的古石桥进行了整修和维护; 积极推荐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升级,2006年12月,云亭山遗址被泰 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山西会馆、 古石桥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做好 了各文物保护单位的有保护范围、有保护组织、有保护标志碑、 有记录档案的“四有”工作;

4、2007年6月,市政府公布了文姜城 遗址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各文物景点都树立起了保护标 志碑;加大文物保护力度,目前大汶口遗址已被列入国家“ 一 五”文物保护规划项目库;1998年,大汶口镇政府投资60万元建 起了大汶口陶艺研究中心,把大汶口彩陶系列产品包装成岱岳区 的重点旅游产品。大汶口文化开发的意义大汶口文化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一是通过对出土文 物的研究和对1962年曲阜西夏侯的发掘,从地区上确定了大汶口 是龙山文化的前身,从而使中国文明起源进程的研究又前进了一 步。二是确定大汶口文化始于公元前4300年左右,距今约7000 年,即中国古老的文明史不是只有4000年,而是500

5、0年。泰山“神山”的佐证。学者们认为,大汶口文化作为我国面 向东南海洋“新月形”地带的一种重要原始文化,与泰山有着密 切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大汶口人”创造了泰山的早期 文化,否则就不会有泰山成为今日之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的教材。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丰富多彩的文 物及反映出来的深邃内涵,能直观形象地激励人民群众的民族自 豪感、自信心。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大汶口文化遗址地处“济南一泰山一 曲阜”旅游黄金线路上,如将其开发为黄金旅游热线上的一大景 点,其经济价值不可估量。大汶口遗址将成展示中国古文明窗口大汶口文化遗址的发现,揭开了中国文明的发展史,在考古 学上填补了一项空白,也为中

6、国的发展史填补了一项空白。目前,I1市、区、镇各级政府把大汶口文置,多次邀请省内文化产业开发专家学者就大汶口文化的保护与发1开发大汶口文化遗址规划,结合文章,以旅游开发来回扌 推介中国古文明的重要窗口;2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辉煌: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丈国文物产业的发展。我瑕叢 JF E -珂轴尊C Z E *总 T * $ft AK饌碑以此文进行专题研讨,定保护发耳和文化遗址保护的口文化成为展示关于大汶文化产业园规划情况的汇报大汶口镇位于巍巍泰山南麓,悠悠汶水之阳,是举世闻名的 大汶口文化发祥地,隶属泰安市岱岳区,是泰安市计划单列镇。 全镇总面积97平方公里,辖45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

7、7.5 万人。北距泰安市区30公里,南距曲阜城区40公里。京沪铁路、 104国道、京沪、京福高速公路从辖区内通过,公路四通八达,铁 路穿越南北,京沪高速铁路正在建设当中,交通十分便利。举世 瞩目的大汶口遗址就坐落于境内卫驾庄村东南、大汶河岸边。这 里除了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汶口遗址外,还有历代帝王 封泰山时祭地遗址云亭山,有代表皇家园林建筑风格的皇营遗址, 有彰显大汶口商埠重镇风貌的山西会馆,有横跨大汶河达400余 年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石桥等等。市、区领导对保护开发大汶口文化及周边旅游文化资源始终 十分关注,特别是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视不断 加强,并把大汶口文化保护开发作

8、为提升全市、全区及我镇文化 总体实力和竞争力的落脚点。去年以来,省、市、区分别提出了 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经济文化强市和经济文化强区的战略构想, 推动大汶口文化保护与开发迅速升温。为切实加快大汶口文化保 护与开发,在岱岳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围绕实施“建设经济 文化强区,创建国际旅游名城”战略,提出了以大汶口遗址保护 区为核心,建设大汶口文化产业园的构想,现将大汶口文化产业 园规划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大汶文化遗址及周边文物古迹基本情况(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一大汶遗址。大汶口遗址位 于泰安市大汶口镇西南和隔河相望的堡头村西一带。该遗址先后 进行了三次发掘,第一次是1959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

9、考古研究所 山东队的指导下,省文管处和济南市博物馆主持进行,揭露面积 五千四百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时期墓葬133座;第二、第三次发 掘分别于1974年和1978年由泰安地区文物局具体负责进行,共 揭露面积一千八百平方米,发掘墓葬56座,120余个灰坑,14座 房址。三次发掘共清理墓葬189座,绝大多数墓中放置数量不等 的随葬品,主要有礼仪用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四类。 通过考古发掘证明大汶口遗址是一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史前文 化遗址。大汶口文化是中国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于1959 年首次发现并进行发掘,考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考古学界 将大汶口遗址及其相类同的文化遗存命名为大

10、汶口文化。大汶口 文化主要分布在山东省泰山周边地区,东达黄海之滨,北抵渤海 南岸,西到鲁西平原东部边缘,南及江苏省淮北一带,安徽和河 南省也有零星发现。据测算,年代约始自公元前4300年,到前2500 年前发展为山东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及其与山东龙山文 化传承关系的确定,证明当时山东、苏北一带是一个以大汶口文 化、山东龙山文化为主体的自成系统的文化区。大汶口文化以一群特点鲜明的陶器为主要特征。其中加砂红 陶和泥质红陶为主,也有灰陶、黑陶,并有少量硬质白陶。泥质 陶器上常饰镂孔、划纹,有彩陶盒简单的朱绘陶。砂质陶器上少 数饰附加堆纹或篮纹。三足器、圈足器发达,也有平底器、圜底 器和袋足器。

11、典型器物为釜形鼎、钵形鼎、罐形鼎、镂孔圈足豆、 双鼻壶、背壶、宽肩壶、高柄杯、瓶和大口尊等。大汶口文化是黄河流域灿烂的古文明,树立了华夏文明发展 史上一块重要的里程碑,是华夏民族的重要源头,是人类古代文 明瑰宝,已经写入历史教科书。大汶口遗址为研究我国母系氏族 晚期的社会状况、我国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我国 父系氏族社会及原始社会的解体等,提供了宝贵资料。在中华民 族发展史上其地位无可替代,在国内外文化界、学术界及民间影 响极其深远。大汶口文化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最优秀的史前文化 的代表,它的发现,使中国文明起源进程由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 化向前推进了 2000多年的历史。大汶口文化

12、在中国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在引起更多重 视。其高度规范化的陶器组合说明大汶口文化随葬陶器已具礼器 性质。陶礼器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特点表明大汶口文化是以自身为 主进入文明阶段的,它对周边文化的影响,说明它在中国文明起 源过程中曾起到原动力的作用。大汶口文化关系与唐尧、虞舜的 关系紧密相连。大汶口遗址是大汶口文化的命名地,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三日立碑保护。大汶口遗 址为研究我国母系氏族晚期的社会状况、我国母系氏族公社向父 系氏族公社过渡、我国父系氏族社会及原始社会的解体等,提供 了宝贵资料。(二)周边文物古迹情况1、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一古石桥。又名“双龙古石桥

13、”,石 桥北起大汶口西南门,南至宁阳县茶棚村,是明朝隆庆年间(公 元1567年一一1572年)修建的一座横贯大汶河唯一的古石桥,清 代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石桥被大水冲毁,粥店著名石匠姜桂 松捐资进行了修复,为纪念姜石匠,当地人立碑以记其事,并称 此桥为“姜公桥” 2003年石桥又被大水冲毁后,镇政府出资40 万元进行了修复。此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七月十五放 河灯的河灯施放地。2、300万年前古泉群一一上泉古泉群。位于大汶口镇上泉村, 上泉古泉群现主要有五大主泉组成,大致呈五角星状分布,当地 群众根据传说分别称它们为“驴带泉”、“龙泉”“灵应泉”“郑 家泉”“荆枣泉”其中数驴带泉涌水量

14、最大(一般年景涌水量约 280方/小时,丰水季节达600方/小时),其他小泉星罗棋布,随 处可见。几大泉水相汇,形成大汶河支流-漕河。据考证,该泉 群形成于第四纪早期,距今300万年左右,为上升泉,特征与济 南趵突泉相似,现日出水量30000立方米。泉水含人体需要的锗、 锶、硒、锌、铜、钼、铬、钒、钻等17种微量元素,水质良好, 具备天然矿泉水的品质。整个泉群位于大汶河北岸、远古圣山云亭山的西部。距泰安 市城区25公里、曲阜城区45公里,处在山东省“一山一水一圣 人”黄金旅游线的中点上,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上泉特产 上泉鸭蛋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正申报市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3、 省级文物

15、保护单位山西会馆。座落在大汶口驻地西南 门里路西,为大汶口镇著名名胜之一,是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山 西会馆整体座西朝东,分南北两院,北为关帝庙,南为戏楼院, 总面积2283平方米。据修山西会馆碑文记载,该馆是清乾隆24 年(1759年)在关帝庙基础上扩建而成。因修庙、建戏楼全由山 西商人出资,建成后作为山西同乡聚会和接待过往的山西官员、 商贾(gu)、老乡之所而定名为“山西会馆”该古迹在“文化大 革命”中遭到破坏,造成大殿等主体建筑坍塌,其他建筑也均已 残破不堪。4、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云亭山。云亭山位于泰山南麓,大 汶口镇马家大吴村北,距泰安市城区约22公里,海拔141.5米。 一条山谷将山体分成东西两个山包,顶部平坦,呈丘状平台,方 圆约8000平方米。云亭山原名亭亭山,东临云云山。云亭山历史 由来已久,据史记封禅书记载“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 帝封泰山,禅亭亭”;孔子后人孔祯渲在泰山纪胜中说:“云 云亭亭,两山颉(jie)立,逶(wei )折一径”经专家考证,古时 帝王封禅首先在泰山正南方云亭山这一平地隆起的小山上设坛祭 地,然后起驾登临泰山,完成封禅大礼。根据原有碑文,此山唐代时已有记载。相传明末清初,江南 才子侯方域在云亭山出家修行,李香君在此山东侧出家,许多专 家认为孔尚任桃花扇的人物原型就出于云亭山。5、 原泰安八大景之汶河古渡。 位于大汶口镇驻地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