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7390290 上传时间:2023-11-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的教材与教学一、内容安排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能计算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法”,其中两位数加减法应该是关键和重点,因为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便能顺利学习三位数加减法。把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三位数加法里的“连加”提前到两位数加法里,并安排“连减”“加减混合”,就加强了两位数加减法计算的教学。其次,可以使教材结构更加合理。一方面,教材在10以内和20以内的加减教学计算方法后,都安排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两位数加减计算方法后,有必要安排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另一方面,实验教材仅在二年级下册三位数加法里安排了“连加”,没有笔算“连减”和

2、“加减混合”,增加这一单元可以弥补原来教材的缺陷。同时,也使学习“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与一年级下册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实际问题更加接近,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第三,可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在这一单元除了笔算外,还要求学生能口算的“可以口算”。这样学生在进行加减两步计算时,能根据需要“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灵活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计算。另外,鉴于学生的基础和学习水平,具体安排上不再要求把连加列成一个竖式,并在某些数位上用“简算”方法,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习负担。“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安排了四道例题和两个练习,具体内容如下:内容分段例 题 内 容练 习 安 排计

3、 算例1、试一试:连加、连减练习一: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连加实际问题例2、试一试:加减混合解决问题例3:摆成“同样多”的实际问题练习二:着重练习“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例4: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例1、例2分别教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要求学会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连加没有提出把3个加数写成竖式一次相加的要求。在教学加减混合时,提出能口算的“可以口算”,使学生能在本单元计算时灵活选择计算方式算出得数。相应的“想想做做”结合计算练习,安排了加减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量间的联系,可以为学习加减法两步计算实际问题作准备。例3是通过直观比较两个数量,解决把

4、两个数量摆成“同样多”的实际问题。解决的方法有3种,其中去掉大数里“多的部分”就和小数同样多,或者小数添上“少的部分”就和大数同样多,是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实际问题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的基础,因而可以说例3是例4的准备。例4是“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主要让学生利用从例3中得到的体验和经验,借助操作直观感受、理解数量关系,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帮助学生体验实际操作对于解决问题的作用,逐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经验。二、教学建议(一)引导学生尝试计算、交流,学会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在10以内和20以内加减计算时,学生已经认识了连加、连减和加减

5、混合的运算顺序,在之前学习的100以内的加减时,学生已经学会了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掌握了笔算两位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可以说,学生一般能够应用已有知识主动学会本单元的计算。因此,教学连加、连减和加减计算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自己尝试计算出得数,再组织交流是怎样列竖式算的,学会分两步列竖式计算得数。对于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的形式,如果学生在尝试中出现,可以通过学生介绍、集体讨论使班内学生掌握;如果学生中没有出现,则可把这样的竖式直接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观察竖式计算过程,通过思考、讨论理解并掌握把竖式“连起来”写的计算形式。(二)指导学生能口算的尽量用口算,培养灵活计算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在一年级已经

6、学会了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在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中,如果遇到这样的计算,就可以直接用口算而不用笔算,这既可以使计算方便一些,也可以培养学生合理计算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首次出现这样的内容时,要注意提醒学生用口算。例如,例2之后的“试一试”,可以先提醒学生:计算时如果哪一步是以前学过的口算,可以直接用口算;计算后要结合交流,让学生明确“22加40”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可以直接用口算,并与笔算比较,感受用口算会使计算方便一些。在练习时,可以引导学生先观察算式,想想哪一步可以口算;计算后引导学生交流在哪里用了口算,为什么用口算。这样的指导,可以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算法的意识和

7、习惯。(三)引导学生通过操作、直观,理解和掌握大小不同的两个数量间的联系例3教学把两个本来不等的数量摆成“同样多”的实际问题,是教材修订增加的例题,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实际操作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认识这类问题数量间的联系,特别可以使学生形成大数里去掉 “多的部分”就和小数同样多,小数再添上“少的部分”就和大数同样多的感受。教学例题时,首先应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探究解决办法:摆出两串彩珠,明确谁多谁少,多的多了几个、少的少了几个;再动手摆一摆、移一移,使两串彩珠同样多,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引导学生结合直观操作交流、整理方法:可以通过“少的添上”“多的去掉”或“移多补少”使两串彩珠个数“同样

8、多”,从而获得直接经验,形成与方法相应的直观表象,感受大数和小数间的关系,初步认识把小数里少的部分补上,就和大数同样多;从大数里去掉多的部分,就和小数同样多;或者从大数里拿出多的部分的一半给小数,也能把两串彩珠匀得同样多。第三,引导学生回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体验具有相差关系的两个数量间的联系,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途径,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经验。组织练习时,仍然需要借助操作和直观,帮助学生深切感悟这类问题数量间的关系。首先可以通过摆学具,直接看出怎样使两个数量“同样多”,获得对不同方法的清晰体验;其次可以引入条形图表示大小不同的两个数量,先明确“多几个”或“少几个”,再思考并解决使两个数

9、量同样多的问题,从而形成鲜明的表象:“去掉多的”就和小数同样多;“添上少的”就和大数同样多;多的“匀出一半”给小数则两个数也同样多。然后进一步通过实际问题的思考、解决,达到理解和掌握解决这类问题方法的要求。(四)引导学生借助已有认识和经验,学会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例4是“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这是简单实际问题里的学习难点之一。学生通过一年级求相差数问题和本单元例3的学习,已经有了动手操作帮助解决问题的初步经验,对相差关系问题数量间的联系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感受。教学例4时,可以根据问题(1)引导学生先思考:谁的朵数多,谁的朵数少,并激活摆学具解决问题的经验,再

10、想想用学具要怎样摆,“多做的3朵”这个数量可以怎样摆出来,然后由学生自己根据已知条件、借助已有认识摆出学具。接着交流摆法,结合具体操作直观感受到“11朵”再添上“多的3朵”就得到小华做的朵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相应的算式,并概括思路,理解为什么用加法算。对于问题(2),同样地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明确从“11朵”里去掉“少的3朵”就是小平做的朵数,确定算法。最后可以引导比较两个问题和解答方法,初步体验求大的那个数量,要把“11朵”和“多的几朵”合起来用加法,求小的数量要从“11朵”里去掉“少的几朵”用减法。为了帮助学生内化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一方面练习时仍然需要注意适当的操作和直观,促进形象思维,形成对数量关系的直接感悟:两个数量中如果是求大的那个数量,要把已知数量和多的部分合起来;如果是求小的那个数量,就要从已知数量里去掉少的部分。另一方面,要注意让学生结合解题交流,解释并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掌握思考方法,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本单元引入用条形图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这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也是向用线段图表示题意的过渡。这对二年级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在教学时,要注意指导学生观察和理解图意,能看懂条形图并初步学会利用条形图分析数量关系,帮助学生发展几何直观及初步的思维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