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课时提升新人教版选修6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7294945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课时提升新人教版选修6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课时提升新人教版选修6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课时提升新人教版选修6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课时提升新人教版选修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课时提升新人教版选修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精品地理学习资料 2019.4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测控导航知识点题号天然水的自净能力4、5水体污染现象1、2、3、6、7一、选择题近年来赤潮在我国时有发生,当赤潮发生时,海水中的某些微小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现红、紫等颜色,并对生物造成危害。据此回答13题: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赤潮是目前在全球较为普遍且日趋严重的水污染现象B.含磷洗涤剂的广泛使用与排放是发生赤潮的主要原因之一C.在封闭的海湾容易发生赤潮D.赤潮的发生是与人类活动无关的自然现象2.形成“赤潮”的主要污染物为()A.重金属 B.甲基汞C.氮、磷等营养物质 D.有机氯农药3.在下列水域中最容易发生赤潮的是(

2、)A.杭州湾 B.莱州湾 C.辽东湾 D.珠江口解析:1.D2.C3.D第1题,赤潮主要是人类排放污染物引起海洋中藻类大量繁殖,并导致海水颜色发生变化的现象。第2题,引起赤潮的污染物主要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第3题,流域内工农业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水温较高、较封闭的海湾等是形成赤潮的主要原因。四个水域中,工农业生产均较集中,海湾也比较封闭,所以水温成为赤潮形成的主要差别因素,珠江口地区纬度低,水温高,更易发生赤潮。污染物进入天然水体后,可以被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所净化。根据题干要求回答45题:4.下列天然水净化作用中,属于化学净化作用的是()A.混合 B.沉淀C.分解、凝聚

3、 D.微生物的氧化、分解5.不论哪一种水体,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若排入的污染物超过其自净能力,就会()改变水和底泥的理化性质水体利用价值降低甚至丧失改变水中生物群落组成造成水质恶化使水生生态系统更加多样化A. B. C. D.解析:4.C5.B第4题,混合、沉淀属于物理净化作用,微生物的氧化、分解属于生物净化作用。第5题,水体的自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其自净能力,就会改变水和底泥的理化性质和水中的生物群落组成,从而造成水质恶化,水体利用价值降低甚至丧失。二、非选择题6.下面为福建部分港湾无机氮、无机磷含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分别说出福建省无机氮、无机磷含量最高的海湾,并说明

4、共同的主要人为原因。(2)指出海水无机氮、无机磷含量较高可能引发的危害和解决措施。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无机氮含量最高的海湾是泉州湾,无机磷含量最高的海湾是厦门湾。它们共同的人为原因可以从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人口密度等方面来分析。第(2)题,氮和磷等营养物质在水体中积聚到一定程度后,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赤潮。其解决措施可以从减少污水排放、加强污水处理、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与管理等方面来分析。答案:(1)无机氮含量最高的海湾:泉州湾;无机磷含量最高的海湾:厦门湾。共同人为原因: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生活、生产污水排放量大;过度的海洋养殖。(2)危害:海水富营养化,引发赤潮,进而影响人类的生产

5、生活。解决措施: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与管理;污水减排、污水处理;使用无磷洗涤剂;采用科学养殖技术。7.我国干旱区某区域近30年来胡杨大量死亡,沙化面积扩大,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加强。下图显示该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及地下水埋深的变化。分析该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并提出此类地区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措施。解析:胡杨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区,尤其是塔里木盆地中,近30年来胡杨大量死亡,沙化面积扩大,生态环境恶化,而图中反映了近30年该区域地区生产总值不断上升,地下水埋深不断变大(地下水位下降)。近30年过量使用水资源,尤其是地下水资源,导致本区水环境急剧恶化,地表植被因可用水资源大幅减少而死亡,地表植被破坏,固沙能力下降,沙化面积不断扩大。解决缺水问题的主要措施是开源和节流。开源主要是增加可用水资源,如跨流域调水;节流主要是节约用水,如发展节水农业。答案:原因: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地下水资源,地下水位下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主要措施: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发展节水型经济(调整产业结构);跨区域调水,增加水资源供给。(其他答案合理也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