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苏轼贬谪儋州时期的散文创作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6743862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议苏轼贬谪儋州时期的散文创作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议苏轼贬谪儋州时期的散文创作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议苏轼贬谪儋州时期的散文创作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议苏轼贬谪儋州时期的散文创作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议苏轼贬谪儋州时期的散文创作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议苏轼贬谪儋州时期的散文创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议苏轼贬谪儋州时期的散文创作(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议苏轼贬谪儋州时期的散文创作 论文关键词:苏轼儋州散文论文摘 要:贬谪儋州是苏轼人生的低谷期,但乐观旷达的苏轼不但以宽大的胸怀直视生活,而且采取多种方法丰富充实生活。在她的笔下,儋州的风土人情也展现出别样的异彩。绍圣四年四月十七日,苏轼被责授琼州别驾,移昌化军安置。同年七月二日,苏轼和幼子过抵达昌化军贬所,即今海南省儋州市。元符三年二月,因徽宗登基,恩移廉州安置。四月,因生皇子恩,诏授舒州团练副使。六月二十日,苏轼渡海离开海南岛。至此,她在儋州生活了快要三年。苏轼贬谪儋州的文(不含书信),据苏轼年谱统计共有9三篇,其中9一篇苏轼文集有收,余下两篇晚香堂苏帖有增补。和惠州之文相比,儋州之文不仅

2、在体裁上有显著改变,内容上也有很大不一样。就体裁言,赋体惠州时没有,此时则有六篇;史评,惠州时仅有一篇,此时期则有1九篇之多。就内容言,最大的不一样随体裁改变而来,即史评性文字大量增加,组成了儋州之文的一道亮色。儋州之文体裁和内容上的改变,无疑和苏轼这次海南之贬有莫大关系。这次贬谪,是苏轼人生三贬中最严重的,也是同时被贬的元祐党人中最悲惨的。即使在被贬惠州时,苏轼已经能够用一个从容旷达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苦难,不过再次遭逢被贬,而且是贬往国土的最南端,这给苏轼的心灵仍然带来了不小的震惊和伤痛。她在到昌化军谢表中说:“臣孤老无托,瘴疠交攻。子孙痛哭于江边,已为死别,魑魅逢仰于海外,宁许生还。”其生

3、还无望、消极欲绝,比惠州时要真切的多。谪居海南时,苏轼已经62岁,身边只有苏过一人。生活上又是一派惨淡景象:“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对待未来的生活,怎样把握剩下的生命,是垂暮之年的苏轼唯一能做的事情。而东坡之为东坡,给后人的最深刻印象,也在于此。即便生命所剩无几,即便命运把她逼到角落,她仍然能够以主动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她在书海南风土中说:岭南天气卑湿,地气蒸溽,而海南为甚。夏秋之交,物无不腐坏者。人非金石。其何能久。然儋耳颇有老人,年百余岁者,往往而是,八九十者不管也。乃知寿夭无定。习而安之,则冰蚕火鼠,皆能够生。即使岭南的环境恶劣,然八九十岁

4、的高龄老人比比皆是。这一现象增强了苏轼的继续生活的信心。既然她们能够适应这个环境,我为何不能?她的这一想法,也打破了瘴疠之地折损性命的世俗观念。苏轼不但以宽大的胸怀直视生活,同时也采取多种方法丰富充实生活。首先,以品评的方法对待极度匮乏平淡的食物。如书龟息法示过、老饕赋、黍麦说、菜羹赋等。菜羹赋叙云:“东坡先生居南山之下,服食器用称家之有没有。水陆之味,贫不能致,煮蔓菁芦菔苦荠而食之。其法不用醯酱而有自然之味,盖易而可常享,乃为之赋。”在现有的极端困苦的生活条件下,以新的烹饪方法使食物适口,无疑给平淡的生活增添了几分色彩。其次,利用当地条件广采药品,也是苏轼儋州生活的一部分。海漆录、辩漆叶青粘

5、散方、苍耳录、四神丹说、益智录等短记全部是苏轼居儋时研究和服食药品的真实统计。最终,著书立说也是苏轼居儋生活的主要部分,从题所作书易传论语说来看,苏轼在谪居儋州时,前后完成了书传、易传和论语说。另外,她还撰写了一批系统性的史评,这也是儋州之文改变最显著的一部分。据邵氏闻见后录载:“苏叔党为叶少蕴言,东坡先生初欲作志林百篇,才就十三篇而先生病。”1苏轼文集卷五就是这1三篇的内容。其中论范蠡、论伍子胥乃一分为二所致,加上卷四之宋襄公论和士燮论,共有1六篇。苏轼的这1六篇史评,经常是以历史人物或详细的历史事件为评论对象,如论武王、论管仲、论孔子、论范蠡、论周东迁等。针对这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苏轼往

6、往提出部分个人的独到新奇的看法,而不盲从于传统的抽象的道德标准。比如论武王中反对孟子企图掩盖武王弑君的说法,认为“武王非圣人”。历史上,武王灭商以后,封纣子武庚禄父于殷,又让她的弟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苏轼认为:“杀其父,封其子,其子非人也,则可,使其子而果人也,则必死之。武王亲以黄钺斩纣,使武庚受封而不叛,岂复人也哉?2”也就是说,武王将武庚置于一个两难的境地。首先,武王葬送了武庚的父亲商纣王的性命,其次,武庚作为一个臣子,又不得不臣服于武王。那么,武庚只有两种选择,要不作乱背叛,要不就像楚令尹子南之子那样选择自杀。这么,苏轼就从伦理道德方面揭示了武庚叛乱和武王灭商的必定联络。不但如此

7、,苏轼还认为商纣王虽无道,虽可杀,但武王并没有“代商而立”的必须。对待商纣王这么的昏君,首先应该让她“以考终,或死于乱”,甚至能够劝她改过,“若不改过,则殷人改立君”。以兵取之,放之,杀之,全部是不可取的。圣人的做法应该是:“天下无王,有圣人者出而天下归之,圣人所不得辞也。”这就打破了儒家传统中的那种道德解读,并不认为“武王伐纣乃解黎民百姓于倒悬”的正义之举,反倒是还原了武王弑君的真实面目。接下来,苏轼又说明了武王为何要封武庚于殷,而没有像对待商纣王那样直接取其性命。苏轼认为,“殷不伐周,而周伐之,诛其君。夷其社稷,诸侯必有不悦者,故封武庚以慰之。”也就是说,武王之因此要封武庚于殷,目标在于抚

8、慰诸侯,以确保自己君主之位的稳定性。论武王这篇史论不但看法鲜明,论证逻辑也十分有条理,而且这种对历史的认识因为剥离了儒家道德的面纱,显得更靠近于历史真实。其它的几篇史论,一样也十分出色。比如论始皇汉宣李斯中论秦亡之由,说蒙毅、李斯、赵高、胡亥一起随秦始皇出巡,途中秦始皇生病了,派蒙毅去祭奠山川,蒙毅还未归还时,秦始皇就驾崩了。李斯、赵高就矫诏立了胡亥。而当初蒙恬、扶苏全部掌握着秦朝的主力军队,本有力量和胡亥、赵高抗衡,但却接收了假传的诏命,最终招致杀身之祸。这是为何呢?苏轼认为是秦法一向严酷,“令行严禁”已成风俗的缘故。又如论周东迁认为“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缪者也”,因为周朝建国的根基在西安

9、,迁至洛阳,就仿佛卖掉了自己的田宅,失去了安身立命之所。总而言之,苏轼的史论文,往往能够透过部分偶然的历史事件,抓住部分必定的原因,比纯粹的论理说教,更具说服力。除了上述多个方面,苏轼儋州之文中有关儋州风土人情的描写也颇有意思。她看到当地人民“病不饮药,但杀牛以祷以巫为医,以牛为药”(书柳子厚牛赋后)的落后状态,深感这么下去,既不能治病,又影响生产。于是她就写了书柳子厚牛赋后给琼州僧道赟,期望她劝戒当地父老,改变这种迷信鬼神的不良习俗。当初儋州还保留着母系氏族社会的一些迹象:“土风坐男使女立,男当门户女出入”(书杜子美诗),即男子管家务,女子外出谋生。对于这种习俗,苏轼也经常劝导当地百姓,期望得到改变。综观苏轼儋州之文,极难用几句话概括它的内容或特色,其体裁之繁复,可谓“文备众体”。题材之广,和黄州、惠州相比又胜一筹。参考文件1宋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2元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1983年。3宋邵博撰,刘德权、李剑雄点校,邵氏闻见后录,中华书局,1983年。4宋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5孔凡礼撰,苏轼年谱,中华书局,1998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