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备考专题复习交流材料:生物与环境专题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6735555 上传时间:2023-08-2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8.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备考专题复习交流材料:生物与环境专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备考专题复习交流材料:生物与环境专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备考专题复习交流材料:生物与环境专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备考专题复习交流材料:生物与环境专题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备考专题复习交流材料:生物与环境专题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备考专题复习交流材料:生物与环境专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备考专题复习交流材料:生物与环境专题(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备考专题复习交流材料:生物与环境专题第二轮复习备考专题复习交流材料生物与环境专题一、考点扫描考查知识点时间地区题号题型分值生物与环境生态因素2021四川延考理综1选择题6种群和生物群落2021全国I理综2选择题62021天津理综5选择题62021上海理综24选择题2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结构2021上海18选择题22021重庆理综1选择题62021上海38非选择题10生态系统的功能2021-江苏26非选择题82021海南24非选择题9人与生物圈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物圈稳态2021海南17选择题22021宁夏理综6选择题62021全国II理综3011非选择题16生物多样性区及其保护20

2、21广东32非选择题102021山东理综27非选择题14二、专题知识网络三、高考热点分析Ap近年高考中,生态学赋分比值逐年增加,能力的考查也越来越明显。这既符合生物学科特点,又充分体现了高考改革精神。生态学方面的高考题从命题素材看均来于各种实际;要求考生关注现实问题、关注生命科学在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关注生命科学发展的热点问题。高考题中的知识点分布主要有:生态学概念,生物因素及实例判断,种间关系的经典研究案例,种群特征与人口动态,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Ap与判断,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两者关系,营养级、生态平衡等概念、原理及应用(如破坏生态平

3、衡的因素、西部大开发等),环境污染,水体污染及自净化原理从认知角度看,识记、理解、应用、分析Ap、综合、评价均有体现,且能力要求逐步提高。试题的角度有:概念和原理的阐述中,识图作答,绘图描述,数据转换描述,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分析Ap与综合,个体、环境和社会的生物学问题解释,社会发展中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的分析Ap和解决。在有关综合题中还可以将细胞亚显微结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能量代谢、代谢类型等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揉为一体。还可以给出题目进行实验设计、实验分析Ap。本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分析Ap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及创造性思维等多种能力,能够体现出高考的能力要求,是考查学生能力的重

4、点章节之一。预测2021年高考试题,将对本专题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查:1、考查学生对生态因素的理解水平。生态因素构成生物的生存环境,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预测本知识点的考查会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分析午主要的生态因素是什么,种内或种间关系是哪一种。2、考查学生对种群及其数量变化知识的理解水平。包括种群的概念特征、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也会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考查学生的分析午、理解、预测能力。3、考查学生对生物群落的概念、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的理解水平。如森林、草原、农业、湿地、海洋、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作用和存在的问题等。常常联系实际,综合分析午04、考查学生

5、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知识的应用水平。这部分内容是本专题的重点,常常放在一个界系的生态系统中,让学生去分析第05、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知识的理解水平。这部分内容不会脱离实际,也会以生产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应用生物学原理去分析Ap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复习指导1、要以基本概念和规律入手,从生物与生物圈、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把握种群的变化规律、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等。2、将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微生物的代谢类型等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进化、适应性、统一性的观点进行复习。3、学会与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结合起来

6、分析Ap现代农业生态系统的优势。4、结合课本知识、弄清酸雨、赤潮、富营养化、臭氧空洞、沙尘暴、沙漠化等环境问题形式的原因。五、专题突破考点一:生态因素例1:如图2-5-1所示的各生态系统中,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分别A.阳光、温度、温度、阳光B.水深、海拔、纬度、阳光C.温度、海拔、温度、水D.温度、温度、纬度、阳光【解析】湖泊水深、海拔高度、纬度只属于环境因素,不发球生态学中的生态因素。生态因素是指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和颁布等的因素,如光、温度、水等。处于不同水深的植物吸收不同波长的光;海拔、纬度越高,温度越低;森林中植物的分层是因为不同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需求不同。答案:A【知识链

7、接】不同生态因素对动植物的影响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中的光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还可影响动物的繁殖和活动时间;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生长和发育;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对生物的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生物之间的关系无论是种内还是种间都可分为互助和斗争,种间关系包括互利共生、寄生、竞争和捕食。例2: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传述,正确的是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

8、最终仅剩下甲种群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解析】从曲线上可以看出甲、乙应该为捕食关系,甲为藻类,乙为浮游动物;而丙为后期向水池投放的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建立的食物链应该是:藻类浮游动物鱼。由于鱼是大量的,所以短时间内它们的食物(浮游动物)急剧减少,而由于食物缺乏等造成生存斗争加剧,鱼类也随之大量减少。所以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的话,该种群肯定是藻类,即甲种群。排除B、D选项后,只要比较A、C选项的前面半句话即可。A选项的表述“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

9、食关系”肯定是错误的,因为丙是专食浮游动物的。答案:C考点二:种群的特征及增长曲线例3:我国人口学家在分析Ap了某地人口普查数据后,认为当地的人口数量仍处于增长期,今后还会增长数十年才会停止,做出这种判断的信息主要来自于A.种群密度B.年龄组成C.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是种群数量的一种表现形式,知道了种群密度就可以计算出种群数量;研究种群的年龄组成,对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答案:B【技巧点拨】(1)种群的各种基本牲与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谋与种群数量一般成正相关;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是

10、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谋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地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变化的重要依据。种群密度种群密度决定决定迁入率出生率迁出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增长减小决定种群动态的变量量预测变化方向影响数量变动(2)应用:减少虫害种群数量的生物方法有:使用性引诱剂控制种群性别比例;引入天敌;培养寄生在害虫体内的寄生虫;培育抗虫作物;轮作:改变营养结构,减少病虫害,同时可防止土壤营养枯竭。例4:图中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中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环境阴力

11、对种群增长的出现在d点之后B.若此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在c点开始C.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开始一定呈“J”型增长D.若此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率为0【解析】环境阻力出现在“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分叉点(c点)。c点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所以不能在该点对害虫进行防治;b点蝗虫的数量开始增加,但增长速率还很低,应该从该点开始对害虫进行防治。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有可能不适应当地的环境,所以不一定呈“J”型增长。答案:D【发散类比】1、种群增长曲线与增长率曲线(1) “J”型增长:增长率保持不变(如图1和图2)。增长率种群数量增长率种群数量时间种群

12、数量图1图2条件:理想状态下,生物生存空间、食物充足;生物新迁到一个新的环境中。(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增长率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没有迁入迁出,没有年龄结构。)(2) “S型增长:在现实状态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增长率愈来愈小,直至为0(如图3和图4)增长率种群数量K增长率种群数量KK/2K/2KK种群数量时间种群数量时间图4图3图4K:环境最大容纳量,增长率趋于0条件:有限环境,自然条件。(有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的环境最大容纳量K值,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将不再增长;环境条件对种群增长的阻滞作用,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地按比例增加。)不同种群的环境最

13、大容纳量(K值)不同,同一种群在不同条件的环境最大容纳量(K值)也不同。当种群数量为K/2值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是树木采伐、海水动物捕捞等的最佳时期。2、种群增长曲线的应用(1)在外来物种入侵方面:通常由于外来物种在新的环境中,食物充足、缺乏天敌,故在一段时间内将呈“J”型增长。(2)在鱼类的捕捞方面:当种群数量为K/2值时,种群增长速度率最大,既可获得一事实上的数量,又不影响资的再生,帮在K/2值时捕捞效果最佳。(3)在虫害和鼠防治方面:在一次行动中,要毒杀到K/2值以下的水平,这样老鼠数量不会迅速增长。当然,更为有效的方法是努力降低环境对老鼠的负载能力(K值),如密封储粮食、清除生活垃圾

14、、保护老鼠天敌等。考点三:种群密度的调查例5:据2021年7月中央电视台报道,在羌塘保护区所调查的区域内,目前的藏羚羊数量比10年前增长的51,数量已经达到12万只。关于该调查实验方案传述正确的是A.对于藏羚羊的种群密度调查常采用标志重捕法B.对所做的标志越醒目越好,以便于人类的识别C.标志重捕法又叫捉放法,此方法适用于所有的动物D.只要捕获一次就能计算出藏羚羊的种群密度【解析】在对动物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常采用标志重捕法(又叫捉放法),此方法适合于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标志技术是该方法的关键,要避免标志手段对动物的影响,如标志不能对动物造成伤害、也不能太醒目,标志能保留较长时间等。调查种群密度时,需对藏羚羊进行两次捕获,根据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数X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的标志个体数,这样才能大概估算出种群密度。答案:A【知识链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总结1、标志重捕法:在调查动物的种群密谋时,一般多采用标志重捕法,就是在一个有比较明确界限的区域内,捕捉一定数量的动物个体(m个)进行标志,然后放回,经过一个适当时期(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重新充分混合分布)后,再进行重捕(a个)。根据重捕样本中被标志者(b个)的比例,估计该区域的种群总数(N个),可计算出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即N:m=ab。注意事项如下:(1)标志重捕法的前提是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