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主导的细胞凋亡((1)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6607144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75.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线粒体主导的细胞凋亡((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线粒体主导的细胞凋亡((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线粒体主导的细胞凋亡((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线粒体主导的细胞凋亡((1)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线粒体主导的细胞凋亡((1)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线粒体主导的细胞凋亡((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线粒体主导的细胞凋亡((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细胞凋亡目录1. 细胞凋亡的概念22. 细胞凋亡的分类22.1 细胞凋亡的内部线粒体途径 32.1.1 Bcl-2 家族 32.1.2 线粒体介导的凋亡过程 42.2 细胞凋亡的内部内质网途径 62.3 细胞凋亡的外部死亡受体途径63. 美图鉴赏4. 参考文献1. 细胞凋亡的概念细胞凋亡是指机体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为了维持自身内环境的稳态,通过 基因调控使细胞产生主动、有序的死亡;同时伴随着一系列形态和生化方面的变 化,包括核固缩、DNA片段化、细胞膜重塑和起泡、细胞皱缩、形成凋亡小体 等,最后凋亡的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而消亡。细胞凋亡是细胞为了更好地适应其 内外环境而引发的死亡过程,它是一种正

2、常的细胞死亡,涉及一系列基因的激活、表达及调控等。在细胞凋亡整个过程中引起炎症反应。质膜保持完整,细胞无内容物外溢,不正常细胞染色匿凝聚DNA/檢片段化凋亡八体膜起泡2. 细胞凋亡的分类凋亡发生的途径分为内源性线粒体途径、内源性内质网途径、外源性死亡受 体途径;或者某些条件下的 granzyme B 介导的凋亡过程。(死亡翌体菌鈿Hfla酉亡BO_-2家檢保jffl亡因于h-_ 一Extrinsic Pathway(_ Inirindc Pathway ;弼亡瞬miV.屍wHtH?)死亡殛瓯沁径内取网途径2.1 细胞凋亡的内部线粒体途径细胞凋亡的内部线粒体途径:当细胞受到内部凋亡刺激因子作用,

3、如癌基因 的活化、DNA损伤、细胞缺氧、细胞生长因子缺失等,可激活细胞内部线粒体 凋亡途径,引起细胞凋亡;内部线粒体凋亡途径也可以被死亡配体所激活。在该 途径中, Bcl-2 家族蛋白通过调节膜电位从而控制线粒体外膜通透性。2.1.1 Bcl-2 家族Bcl-2 家族蛋白是控制线粒体相关的凋亡因子释放的主要调节因子。根据它 们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可分为两类:促凋亡蛋白和抗凋亡蛋白,其中促凋亡蛋白 还可以分为具有BH1-3结构域的蛋白和只具有BH3结构域的蛋白。促凋亡蛋白 成员中的 Bak 以及抗凋亡蛋白成员如 Bcl-2, Bcl-xL 等主要存在于线粒体膜上; 其他成员如 Bid、 Bad 主

4、要存在于胞质中。 Bax 一般存在于胞质中,当接收到凋 亡信号时, Bax 重新定位于线粒体表面,在线粒体表面构成跨线粒体膜的孔,导 致膜电位降低,膜通透性增加,从而释放凋亡因子。目前关于 Bax、 Bak 的激活方式,存在两种假说:直接激活模式和间接激活 模式。间接激活模式:在一般情况下, Bax、 Bak 的活性是被抗凋亡蛋白所抑制 的。当BH3-only的家族成员接收到凋亡信号后,抑制抗凋亡蛋白的活性,从而间接激活 Bax、Bak 的活性。无有涮亡信号.X促週亡蛋白BCL-2家族增强境毡邨瞳通匿性BH 1-3促利亡蛋白:BOX. Bak. Eckramba, BOK抗阔亡蛋白:Bel 2

5、. BckXL, Mcl-1, Bcl-W. Al等水 TBHSwnly促利亡匿白:血此Big Bik Kd. Hrk, NOXAttPUMA直接激活模式:BH3-only蛋白分为激活蛋白和激敏蛋白。未接受凋亡信号 的激活蛋白和抗凋亡蛋白结合抑制激活蛋白激活Bax、Bak,当接收到凋亡信号 时,激敏蛋白与抗凋亡蛋白相结合释放出激活蛋白,激活蛋白直接激活Bax、Bak的活性。脾亡1号EW 也rJ飓凋亡蛋白无有.SJ话蛋白側如:tEid, Eim旨論亡蚩白網.释放岀iH活蛋白一-.舷擁於液iSEax. Bak抑制挤凋亡蛋白:Bel-2, Bcl-XL. . Mell Bcl-W. A谱址粒体區通透

6、性促凋亡蛋白BH 1*3促阖亡蛋白:Bax, BakT Bchratnba BCK、与松a?t百白笑.柳制蹣r总之, Bcl-2 家族蛋白在细胞凋亡过程中由其促凋亡成员和抗凋亡成员之间 的协同作用,通过线粒体途径共同决定细胞是否进入凋亡程序。2.1.2 线粒体介导的凋亡过程当线粒体的膜电位下降,线粒体膜通透性增加,线粒体内促凋亡因子(例如:Cyt C、AIF、SMAC/DIABLO、HTRA2/0MI、ENDOG)释放到胞质中。Cyt C 释放到胞内以后,与Apaf-1相互作用,在ATP和dATP的协助下形成凋亡复合 体,凋亡复合体通过招募并激活Pro-Caspase9,形成Caspase9全

7、酶。Caspase9 全酶进一步激活效应Caspase3和Caspase7,启动Caspase级联反应,切割细胞中 如atubulin、Actin、PARPA、Lamin等超过100种的底物,最终导致细胞凋亡。凋亡抑制蛋白(IAPs)可以抑制Caspase3、Caspase7激活,从而抑制细胞凋 亡。SMAC/DIABLO、HTRA2/OMI从线粒体释放到胞内后与IAPs结合后,解除 IAPs 的抑制作用从而间接促进凋亡。随着线粒体膜电位的改变,释放到胞内的还有AIF、ENDOG。随后AIF、 ENDOG会被转运至细胞核。AIF、ENDOG引起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凝聚和DNA 片段化,从而导致细胞

8、凋亡。Bii田idu吩加Did伽.-I严-一、P;DlAMUO1 J呜 PIT-U 三 斗F气7I / /也.、号/ pnn zg j7, b 主;x* w vVs/WWXAAiAi3 - I , fp-.f1E吐Vwvwa/vAAAA龙 i / 7 ?札3WVi如AA 我 醫 一 ,sur% i 空认:r “弋丄 rwrtu.ik 貳更話的Caspase廃EH3-tly促碣亡蛋兰Apiptm週亡因于扰通二国于k EHl-3-Sjggs迈土复咅土关左蚤兰3怕关蛋E苕:芍m线粒体介导的凋亡2.2 细胞凋亡的内部内质网途径和其他未完待续2.3 细胞凋亡的外部死亡受体途径未完待续3. 参考文献1 B

9、renner D, Mak T W. Mitochondrial cell death effectors J. Current Opinion in Cell Biology, 2009, 21: 871-877.2 Chalah A, Khosravi-Far R. The mitochondrial death pathway J.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Medicine and Biology, 2008, 615: 25-45.3 Lindsay J, Esposti M D, Gilmore A P. Bcl-2 proteins and mitocho

10、ndria Specificity in membrane targeting for death J.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2011, 1813: 532-539.4 Ola M S, Nawaz M, Ahsan H. Role of Bcl-2 family proteins and caspases in the regulation of apoptosis.J.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chemistry, 2011, 351: 41-58.5 Pradelli L A, Beneteau M, Ricci J

11、E. Mitochondrial control of caspase-dependent and -independent cell deathJ. 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 2010, 67: 1589-1597.6 Rong Y, Distelhorst C W. Bcl-2 protein family members: versatile regulators of calcium signaling in cell survival and apoptosis J. Annual Review of Physiology, 2008

12、, 70: 73-91.7 Speidel D. Transcription-independent p53 apoptosis: an alternative route to death J. Trends in Cell Biology, 2010, 20: 14-24.8 Suen D F, Norris K L, Youle R J. Mitochondrial dynamics and apoptosis J. Genes & Development, 2008, 22: 1577-1590.9 Danial N N, Korsmeyer S J. Cell Death: Critical Control Points J. Cell, 2004, 116: 205-219.10 Green D R, Kroemer G. The pathophysiology of mitochondrial cell death J. Science, 2004, 305: 626-6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