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原则试题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6606978 上传时间:2022-08-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防治原则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防治原则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防治原则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防治原则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防治原则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防治原则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治原则试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 防治原则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哪一项不是治未病的内容?( )A、调摄精神 B、加强锻炼 C、审因论治 D、人工免疫2、见肝之病,先实其脾气,这种治疗属:( )A、治病求本 B、既病防变 C、早期治疗 D、扶正祛邪3、属治则的有:( )A、滋阴 B、温阳 C、扶正 D、发汗4、“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 )A、反治法 B、逆治法 C、从治法 D、治标法5、“通因通用”适用下列哪种病证?( )A、肠虚滑脱 B、寒湿泄泻 C、脾虚泄泻 D、食积泄泻6、“塞因塞用”的治法,适用于治疗:( )A、表实里虚证 B、虚实夹杂证 C、真虚假实证 D、真实假虚证7、“用寒远寒,用热远热”是属:( )A

2、、因人制宜 B、因时制宜 C、因地制宜 D、因病制宜8、下列何种为从治法?( )A、用热远热 B、通因通用 C、寒者热之 D、补泻兼用9、正虚邪实而不耐攻伐的病人,应采用:( )A、扶正为主 B、先扶正后祛邪 C、扶正与祛邪兼用 D、先祛邪后扶正10、素体阳虚感受寒邪用助阳解表法治疗属:( )A、急则治其标 B、因时制宜 C、缓则治其本 D、标本兼治11、扶正祛邪兼用的原则是:( )A、虚实夹杂证 B、邪盛为主,兼正虚 C、正虚邪实证,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D、扶正会助邪,祛邪更伤正12、阴阳偏盛的治疗以下列哪一项最中肯?( )A、调整阴阳 B、热者寒之 C、寒者热之 D、损其有余13、阴阳偏

3、衰的治疗,下列哪一项原则最中肯?( )A、调整阴阳 B、补偏救弊 C、补其不足 D、滋阴清热14、除外,均属因人制宜:( )A、因性格不同而用药 B、因年龄不同而用药 C、因性别不同而用药D、因体质不同而用药二、多项选择题1、中医学“治未病”是指:( )A、治标治本 B、未病先防 C、正治反治 D、既病防变 E、扶正祛邪2、“因人制宜”是根据病人等不同特点来考虑用药:( )A、年龄不同 B、体质差异 C、性别差异 D、生活习惯不同E、生活环境不同3、属于祛邪的治法是:( )A、发汗解表 B、消导 C、活血化瘀 D、涌吐 E、理气4、素体气虚,反复外感,治宜益气解表,此属:( )A、因人制宜 B

4、、标本兼治 C、缓则治其本 D、先扶正后祛邪E、扶正祛邪兼用5、既病防变的措施有:( )A、人工免疫 B、调摄精神 C、早期诊治 D、加强锻炼E、先安未受邪之地6、“通因通用”适用于:( )A、中气下陷所致腹泻 B、食积腹痛,泻下不畅C、肾气不固引起小便清长 D、膀胱湿热的尿频、尿急E、瘀血引起的出血7、“塞因塞用”适用于:( )A、精血虚便秘 B、血枯经闭 C、阳明腑实 D、脾虚腹胀 E、热结大肠8、属扶正的方法有:( )A、益气 B、养血 C、壮阳 D、滋阴 E、止血9、下列治法属于“从治”的是:( )A、阳中求阴 B、寒者热之 C、热因热用 D、阴病治阳 E、塞因塞用10、下列治法属于“

5、反治”的是:( )A、热者寒之 B、塞因塞用 C、上病治下 D、虚则补之 E、通因通用三、填空题1、中医学中的所谓“治未病”,包括 和 两个方面的内容。2、正气的强弱,由 所决定。因此 ,是提高正气抗邪能力的关键。3、中医学认为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有密切的关系。情志刺激可致 ,招致外邪致病。在疾病过程中,情志波动又能使疾病 。4、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 ,起居 ,不妄 ,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5、各种病证从邪正关系来说,离不开邪正斗争、消长、盛衰的变化,因此, 即为治疗总则。6、治病求本,就是寻找出疾病的 ,并针对 进行治疗。7、标和本是一

6、个相对概念。从邪正双方为说, 是本, 是标,从病因与症状来说, 是本, 是标。8、正治,是 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9、逆治,逆,是指采用方药的 与疾病的 。10、反治,是 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11、从治。从,是指采用方药的 顺从疾病 。12、热因热用,即用 药物治疗具有 的病证。13、塞因寒用,即用 药物治疗具有 的病证。14、塞因塞用,即用 药物治疗具有 症状的病证。15、通因通用,即用 药物治疗具有 症状的病证。16、扶正,即是 。扶正多用 方法。17、祛邪,即是 。扶邪多用 方法。18、扶正,适用于以 为主要矛盾,而 也不盛的 病证。19、祛邪,适用于 为主要矛盾,而 未衰的 病证。2

7、0、扶正与祛邪兼用:适用于正虚邪实病证,而且两者同时兼用则 。21、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邪盛正虚,但正气 或同时兼顾扶正反会 的病证。22、对阳热亢盛的实热证,应“ ”,即用“ ”的方法。23、对阴寒内盛的寒实证,应“ ”,即用“ ”的方法。24、对阴虚阳亢的虚热证,则治宜 以制阳。25、因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寒偏盛者,则治宜 。26、根据不同 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称为“因时制宜”。27、根据不同 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称为“因地制宜”。28、根据病人 、 、 、 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叫做“因人制宜”。四、名词术语解释1、未病先防 2、既病防变 3、治病求本 4、正治

8、 5、反治 6、扶正 7、祛邪 8、因地制宜 9、因人制宜 10、因时制宜五、问答题(一)简答题1、中医“治未病”包括哪些内容和措施?2、什么叫治则?其与治法的关系如何?3、中医治则中“标”与“本”的含义怎样?(二)论述题1、什么叫正治、反治?其具体内容是什么?2、临床如何根据具体情况运用“治标与治本”,“扶正与祛邪”的法则?3、治病为什么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第八章 防治原则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 2、B 3、C 4、B 5、D 6、C 7、B 8、B 9、B 10、D11、C 12、D 13、C 14、A二、多项选择题1、BD 2、ABCD 3、ABCD 4、ABE 5、CE 6、BD

9、E 7、ABD8、ABCD 9、CE 10、BE 三、填空题1、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2、体质;增强体质3、正气内虚;恶化。 4、有节;有常,作劳。5、扶正祛邪。 6、根本原因;根本原因。7、正气;邪气;病因;症状。 8、逆其证侯性质。9、性质;性质相反。 10、顺从疾病假象。11、性质,假象。 12、热性;假热症状。13、寒性;假寒症状。 14、补益,闭塞不通。15、通利;实性通泄。 16、扶助正气;补虚。17、祛除病邪;泻实。 18、正气虚,邪气,虚性。19、邪实;正气;实性。 20、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21、尚能耐攻;助邪。 22、治热以寒,热者寒之。23、治寒以热,寒者热之。 24

10、、滋阴以制阳。25、补阳以制阴 26、季节气候27、地区的地理。 28、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四、名词术语解释 1、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发生。包括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和防止病邪侵害两方面。2、既病防变:就是在疾病发生后,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病,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3、治病求本,就是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4、正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如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5、反治:是顺其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从治”。从,是指采用

11、方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与疾病的假象相一致而言。主要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6、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机体抗邪能力。扶正多用补虚方法,即“虚则补之”。7、祛邪:即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祛邪多用泻实之法。8、因地制宜:是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来考试治疗用药的原则。9、因人制宜:是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考虑用药的原则。10、因时制宜:是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五、问答题(一)简答题1、中医“治未病”包括哪些内容和措施?答:中医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未发生前,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

12、疾病的发生。包括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和防止病邪的侵害。既病防变:是指发病后,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发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2、什么叫治则?其与治法的关系如何?答: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法则。其与治法的关系是这样:治则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治法是治则的具体化。治疗方法是从属于一定的治则。知益气、养血、滋阴、补阳法从属于扶正等。3、中医治则中“标”与“本”的含义怎样?答:标与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多种含义,中医用于说明病变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主次关系,从邪正双方来说,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从病因与症状来说,病因是本,症状是标,从疾病先后来说,旧病,原发病是本,新病、继发病是标等。(二)论述题1、什么叫正治、反治?其具体内容是什么?答:正治,是逆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逆,是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具体内容主要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即寒证用温热的方药治疗,热证用寒凉的方药治疗,虚证用补益的方药治疗,实证用祛邪泻实的方药治疗。反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从治,从,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