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评估:概念与方法[复斯管理]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6595748 上传时间:2023-09-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评估:概念与方法[复斯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管理评估:概念与方法[复斯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管理评估:概念与方法[复斯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管理评估:概念与方法[复斯管理]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管理评估:概念与方法[复斯管理]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理评估:概念与方法[复斯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评估:概念与方法[复斯管理](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原文发表于2007年9月企业管理管理评估:概念与方法使“管理”本身成为可被管理的对象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赵春明博士二十多年来,从企业文化到流程再造,再到今日的企业资源计划, 国内企业一步不落的模仿国际优秀企业的当期实践,花费了大量资源和精力却少有成效。二十多年的学习经验或者说实践教训,让很多企业认识到,“标杆”不容易学习,管理时尚和流行概念更是无济于事,真正有效的方法只能是:首先科学地认识自身管理现状,然后在管理规划基础上,系统的实施管理改进活动,即让管理活动本身成为被管理和可管理对象。在这种实践背景下,“管理评估”作为一种需求,正越来越多地被国内企业提出来。笔者所在的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近

2、年来就不断遇到有这类咨询需求的客户。“管理评估”既是管理科学上一个比较生疏和新鲜的概念,也是国内企业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对它的研究,将使得管理“管理”成为可能。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1从管理史角度理解管理评估管理史上,曾有过四个关于企业相关方面评估的阶段性标志概念。第一个概念是“生产效率评估”。上世纪50年代前,企业问题等同于工厂问题,管理活动主要集中在生产效率的提高上,“生产效率评估”因此成为企业管理关心的重要主题;第二个概念是“价值评估”。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收购兼并成为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活动,对收购对象的价值判断是收购兼并的定价依据,因此,“价值评估”成为该时期管理科学

3、和管理实践中的重要主题;第三个概念是“竞争力评估”。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竞争日益加剧,竞争力成为很多企 业普遍关注的概念,然而如何提高竞争力, 则需要对自身的竞争力状况有清晰的认识,于是“竞争力评估”成为该时期研究较多、也特别受企业界关注的主题;第四个概念是“绩效评估”。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企业竞争已从要素竞争走向综合竞争,以及企业对各层次管理对象的绩效管理越来越关注,对各层次管理对象的“绩效评估”,也成为了该时期的重要管理主题之一。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上述各类评估都是针对企业最终结果的评估。需要说明的是,除了 “生产效率评估”已经比较完善之外,其它各类评估现在还仍然很不完

4、善,缺乏一个具有内在科学理性的、公认的评估方法和评估模型。然而,尽管管理科学的研究严重滞后企业管理实践的要求,企业管理实践还是在市场的筛选下、继续保持较高的速度发展着,最近十几年来,随着企业能力理论的兴起,企业越来越关心影响企业最终结果的各类“驱动因素” 本身,许多务实的企业更 加关心对各类“驱动因素”本身的深刻认识上,以求能针对性地提出和实施有效的改进措施。因此,对促成企业最终结果的具体要素的评估,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的要求。然而,虽然管 理者深知管理对当今企业的重要意义,是影响企业最终结果的一个重要“驱动性因素”,但受制于管理科学本身发展的影响,对一个企业进行全面的“管理评估”的研究活动和实

5、践活动还很少,更多的是对管理中的某些具体方面进行一些评估而已,如人力资源评估、 战略评估等,或者对企业的具体问题进行管理上的诊断。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从管理实践史的角度加以理解, 可以认为“管理评估”是企业基于运行结果实现的需要, 对“驱动性因素”进行评估和“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在识别管理作用的详尽领域、 作用方式、评估目的和参照标准的基础上,对管理要素或手段的作用结果一一即管理的效果和相应效率作出评价。然后在此基础上,企业可以对“管理”本身进行“管理”,如对管理本身进行系统规划,持续性、累积性的实施管理改进和管理提升活动等。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2、管理评估的常规方法

6、与缺陷尽管“管理评估”作为完整内容,实践中开展的不多,但管理中的局部内容评估已有较多开展,积累了一定经验。从现在管理上类似管理成果和实践看,“管理评估”的常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标杆法”,另一种是“规范判断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标杆法,是80年代中期以来常见的管理方法,经常被使用在企业的各种比较和评价上。该方法是经验管理学派的理论在实践中盛行的结果。长期来,人们一直希望走出管理的经验状态,将管理科学化,以便用作为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指导企业的实践。但直到上世纪70年代,管理理论还处于非常混乱的状态,被哈罗德孔茨称为“管理的丛林”。当更完善的管理科学仍然没有形成的情况下,企业

7、出于满足日益激励竞争的需要,只能向榜样学习,于是经验管理学派被推崇,标杆法得以盛行。标杆法成立的条件需基于两个假设:第一,成功企业的所有作法都是成功的;第二,模仿是有效的。事实上,这两个假设都是有问题的,很 多成功的企业,多数在 80%的成分上是平庸的,只有 20%的成分上是特别优秀的,而且成 功也就恰恰成功在这 20%部分:因为这 20%部分正是行业竞争的关键要素、关键竞争力或 核心能力所在。巴菲特所经营的基金公司,其核心能力在于对资本市场的深刻理解、独特有效的投资理念和模式,在战略、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等诸多管理领域,并没 有什么高明之处,也许在很多方面还不如一般的企业。那么作

8、为一家基金管理公司或投资公司,把巴菲特所经营的基金公司作为标杆,有什么意义呢?学习它80%部分的管理吗一一做的完全一样也无助于达到标杆状态,学习它20%部分吗一一显然又是没法通过模仿式学些能够学习来的;至于模仿的有效性,更不用多说。国内一家很著名的家电企业,对标国际先进企业,提高授权程度,从集中营销体制向分权化营销体制转型,结果,因为很多被授权者的能力并不相称,加之财务监管和市场监管体系不到位,最终导致一场巨大的灾难。这只不过是众多模仿失败案例的一个。我公司曾在企业管理上发表的文章“抓住业绩提升的手柄”,也是从一个方面揭示了模仿无效的原因。因此,作为结果状态的标杆可能很好找 (结果性标杆),而

9、作为达至这种结果的各类做法的标杆(方法性标杆)确很难寻,可学习的方 法性标杆就更难觅。这些年,从上世纪80年代的企业文化,到上世纪 90年代的流程再造,再到本世纪开始以来的企业资源计划,国内很多企业从起初追寻优秀企业的做法,到最后, 概念流行成时尚,为国内企业带来了什么?向“标杆”学习,最后成为“标杆企业”的企业 至今又有几个?采用标杆法进行管理评估,虽可在结果上标明“企业”所处位置的差距,但无助于发现导致差距的真正原因及有效的改进领域,相反,在一通对比中,常常容易把企业的经营者引入错误的方向。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规范判断法,也是管理评估中采用的常见方法。和标杆法的经验主义不同,规范

10、判断法较为理性一些。它是在现有管理理论基础上,比较企业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规范之间的差距,进而得出结论,它更多是“管理过程学派”思想的实践体现。由于管理科学尚在完善中,现 有的管理理论缺乏严谨、 缜密的科学体系,模型化和参数化的程度很低,更多的是一些原理和程序(如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和程序),所以,规范判断法目前只能从管理职能的“完备性”、管理程序的“规范性”和管理原理的“符合性”三个方面上作一些基本的评价工作。 规范判断法,优点在于其较强的科学理性,缺陷在于过于浮泛,常常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 内容。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3、一个有效的评估思路:功能目标法标杆法和规范判断法, 虽是当前两种

11、比较容易使用的方法,但都存在明显的缺陷, 而且二者之间的结合使用, 在根本上也不构成对各自缺陷的克服。对于一个希望通过管理评估达到指导未来管理改进工作的企业,必须在根本上要有一套更加科学适用的管理评估方法。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研究开发并在咨询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的“功能目标法”,经过在很多企业中的运用,证明是一个十分有效的管理评估方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功能目标法的基本思想有两点:第一点,管理的价值首先在于其手段作用。对于企业而言,产生价值的直接要素有“ 3+1 ”个一一“生产资料”、“直接生产人员”、“工艺”是3个内部要素,“需求”是1个外部要素。“生产资料”和“直接生产人员”按既

12、定的“工艺”方式结合,可以实现企业的产出结果。而这种产出要能实现其价值,就必须满足市场“需求”,否则,企业的产出就不具价值交换意义,通俗地说,就是卖不出去。既要保证企业的产出满足“需求”,还要使得内部三种要素的结合在动态中有高效率的产出,就产生了对“管理”的需求。管理的作用正是在于保证上述“ 3+1 ”种要素在不同时空下的最佳配置和准确运行。因此,从企业的价值实现过程看,“管理”是附着在“ 3+1 ”种要素之上起作用的要素,更多的情况下,它不直接产生价值, 而是通过上述“ 3+1 ”种要素起作用;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第二点,被作用对象的内在规律和实现要求是管理的直接参照,也是管理评

13、估的直接参照。如果把管理作为手段作用加以理解,则被作用对象一一即“3+1 ”种要素的内在规律和实现要求,自然就是所有管理活动最直接、也是最终极的参照一一或者说标杆(内在标杆)。首先,管理活动的类型和主要内容决定于“3+1 ”种要素的内在规律和实现要求。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前,市场“需求”变化很小,企业可以忽略“需求”因素,直接产生企业价值的 要素实际上被简化为三个,即内部3个要素。所以管理的内容相对简单,主要是生产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市场“需求”变化加剧,“需求”因素成为企业价值创造过程的必要因素,结果,相应的管理内容增加了,典型增加的管理内容是“市场营销” 和“企业战略”

14、;其次,各类管理活动的管理方式、各类管理流程、管理目的、管理标准也 决定于“ 3+1 ”种要素的内在规律和实现要求,而不是外在的标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管理评估的难点在于确定管理评估的内容和评估标准。功能目标法,在基于以上两点基本思想基础上,通过企业价值产生过程的系统分析,内在的确定出管理评估的内容和标准, 使得管理评估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科学性增强。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功能目标法管理评估的基本方法(参见下图):(1) 通过企业价值产生过程的系统分析,将“3+1 ”种要素按价值产生过程的功能差异进行划分,确定出直接价值系统的功能模块,如采购模块、生产模块、销售模块等。这些

15、功能模块及相互间的关系,是企业的价值基础。 管理的作用在于,保证这些功能模块按照内在的功能逻辑过程准确运行。确定直接价值系统的功能模块时,应根据企业的性质、 业务类型和规模大小,决定功能模块划分的类型和粗细程度,以利于对功能模块的分析和描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2) 对各功能模块进行实然性的功能描述和原理刻画。“活动”、活动“方式”、各活动之间的“流程”以及功能模块的输出“结果”,是功能模块的四个“功能”构造性要素,彼此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用它们对每个功能模块的现实状态进行描述和表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3)通过逻辑分析和运筹学方法, 从应然性角度描述和刻画每个功能模块的应然状态,构造出各功能模块对应的“功能逻辑模块”。企业功能模块的现实设计,可能并非是该功能模块内在规律的完善反映, 为了保证管理评估的科学性,提高企业价值实现的效率, 需要对管理评估的基础进行优化,不能在现实的功能模块基础上进行管理评估,需要在管理评估之前,从应然性的角度描述和刻画出对应的各“功能逻辑模块”一一即代表在现实认识水平下的最优化的功能模型;文档收集自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